2018編輯推薦書單【性別篇】:七百多萬個巴掌 vs. 三百多萬個擁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性別研究者常說無處不性別。這次的年度選書涵蓋了多元性別、同性婚姻、性暴力和性教育,可說是這幾年國、內外皆相當重要的現象。讓我們一起用這五本書,回顧2018年度的重大性別事件。
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在餐會上遭到資深藝人摑掌,告訴了我們轉型正義之路走起來何其艱難;同理,2018年年底的公投,也像是給關心且在意(多元)性別平等的朋友們賞了重重的一巴掌。無獨有偶地,作家張曼娟在李四端主持的節目「大雲時堂」裡談及同性婚姻與同志教育的公投結果時,提到了她身旁的同志朋友也覺得公投結果像是重重地打了他好幾個巴掌。張曼娟是這樣回覆朋友的:
我覺得我根本不用去面對六、七百萬個巴掌,我要去迎接的是那三百多萬個擁抱。
是的,擁抱。樂團五月天在新版歌曲〈擁抱〉音樂MV的說明文字寫著這樣的一段話:「這世界並不完美,但有你伸手擁抱,缺憾會更少一點。」
公投過後,有些朋友可能不再相信理性、不再相信文字能夠闢謠與除魅。
然而,就像新版〈擁抱〉MV所呈現的意象:追求(多元)性別平等的道路就像一場馬拉松。也許我們都像MV開頭的其中一位男同志,擔心無法跑到終點。每個人為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如果你還願意相信文字,就讓我們一起用以下五本書好好恢復元氣。
性別研究者常說無處不性別。這次的年度選書涵蓋了多元性別、同性婚姻、性暴力和性教育,可說是這幾年國、內外皆相當重要的現象。讓我們一起用這五本書,回顧2018年度的重大性別事件。
1. 同志朋友們如果覺得心裡有傷,就《讓傷痕說話》吧
相關文章
推薦原因
這本是開設全台唯一「同志諮詢門診」的精神科醫師徐志雲,將他在診間裡所見到的同志眾生相集結成冊。
徐志雲在診間竭力所能為同志與他們的親友們營造對話的空間,試著看見每個同志身上的傷口,背後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在書裡頭,他也帶著讀者回顧了同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讓我們看見了同志運動一路走來多麽不易。書裡提供了同志相關的名詞解釋、Q&A,讓不熟悉多元性別議題的讀者能夠將此書視為接納彼此的敲門磚。
公投過後,我想大家心裡都有傷,不妨就讓徐醫師的文字陪伴著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其中一篇文章〈當一個害怕感染HIV的異性戀妻子,來到同志諮詢門診〉,還獨家呈現了沒有收錄在紙本書的內容。徐醫師從診間與周遭朋友的經驗,談反同運動如何摧毀了同志們的大好青春。
2. 同性戀到底有沒有罪啊?聽聽《神與性:聖經究竟怎麼說》
相關書摘
推薦原因
整個台灣社會為了同性婚姻議題分裂時,最為難受的其中一群人莫過於同時有基督信仰與同志身份者。公投結束後,也有報導指出不少有基督信仰的同志因此輕生。
當信徒們引(聖)經據典說著同性戀有罪時,一般人究竟該如何理解這些問題?
本書作者也同樣有感於在捍衛「家庭價值」的文化戰爭中,聖經被用來作為定罪同性戀的工具,於是寫出了這本作品,帶領讀者一起回到經文裡的時空脈絡,探索聖經究竟如何談性、性別與家庭價值。

3. 在《寬宥之南》的土地上,見證和解與原諒之旅的難能可貴
相關書摘
推薦原因
#MeToo運動這幾年在世界各國掀起熱議,去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因此停頒。
縱使有受害者願意現身(聲)說法,仍有許多受限於各種原因無法揭露性暴力傷痕的受害者們藏在冰山之下。遭遇性暴力所產生的傷,宛如哈利波特頭上閃電狀的疤痕,一回想就令當事人隱隱作痛。
一段關係的成立至少要有兩個人。那麼造成性暴力的雙方一起面對同一道傷口,是可能的嗎?
我之所以說《寬宥之南》難能可貴在於,這段故事示範了約會暴力的兩造是有機會共同一起面對,曾經帶給其中一方難以抹面的創傷。書裡頭的情節或描述也許你不盡然同意,但這段見證之旅所蘊含的勇敢與決心,值得我們共同見證。
4. 婚姻平權即將到來,你準備好《欲望性公民》了嗎?
相關書摘
推薦原因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用張愛玲的這句名言來形容這本書的出版時機再剛好也不過。
台灣應有好一段時間沒有這樣的讀本出現。《欲望性公民》邀集了台灣學術與實務界對同性親密關係極具洞見與實務經驗的(學術)工作者,共同在同性婚姻議題沸沸揚揚之際,出版了這本「有血有肉」的合集。從政治、精神醫學、宗教、家庭等面向,呈現同性伴侶關係的多樣性。
同性婚姻議題的正、反兩方在動員與倡議的過程,難免會因為運動策略的需要,因而簡化了現實社會的複雜性。公民投票的激情(與失落)暫時告一段落,同性婚姻相關立法又即將再度登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運動高潮間,讓扎實且犀利的論述豐富我們對同性伴侶的理解。在追求親密關係民主化的道路上,陪著同志繼續努力。

5. 這裡有一批很純的《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要不要讀一點?
相關書摘
-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性別角色,三者有何不同?
-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破除老後生活「與性無關」的迷思
-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非高壓型性偏好症——戀物症與異裝症
-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何謂性變異?(不)常見的性偏好症又有哪些?
-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你該知道的「愛滋病」知識與人口統計學
-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你該知道的「墮胎」知識與爭議
推薦原因
最後要推薦的書,我稍微犯規地選了一套書(而非一本)。
如同王曉丹與韓宜臻在〈排除異己的民粹政治學:反同公投具備了哪些「反民主」特性?〉一文所述,反同運動近幾年在台灣除了極力阻擋婚姻平權實現,同時也「詆毀性解放,汙名性開放」。同志教育在反同運動的大力運作下,在教育現場的處境也愈來愈岌岌可危。
即將三十而立的我,回想過去求學階段校園裡對於教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仍是相當隱晦。(這或許也可以視為跨世代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教學現場付之闕如的性教育知識,就成了在說明會上令人難以印象深刻的「陰道無菌說」以及「學生時代都沒戴套,每一次喔」。(當然,這也可能是一種運動的操作策略)
這套性教育講義採取「正向看待」觀點,並融合了多個學科領域真實地呈現性與性別教育。全套三冊皆圖文並茂且不吊書袋。
我還記得編輯其中一篇書摘時,無意間翻到其他部分的內容,因為瞥見這本書如此赤裸裸且直接地呈現自慰行為而略感驚訝。後來靜下心一想:是的,對於如何更認識朝夕與我們相處的身體,就是需要如此直接。
他們想要埋葬我們,但我們是種子
作家張亦絢在去年公投結束後,在女書店分享她的性別多元影音體驗時,以「他們想要埋葬我們,但我們是種子」為講座收尾。
是的,我們是種子,就像是追求台灣獨立理想而自焚的詹益樺所說的「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子」。道阻且長,同志們仍需努力。就讓這五本書成為滋養種子的養分吧。
看其他編輯推薦哪些好書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地緣篇】:現實又浪漫的學問,複雜又離奇的故事
- 2018編輯推薦書單【科普篇】:關鍵理科太太覺得這些書很好看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國際篇】:在黑暗哀愁的時代,我們沒有選擇沈默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哲普篇】:訓練自己「不被騙」的基本教材
- 2018編輯推薦書單【高齡篇】:人口變少又變老,我們的未來會怎樣?
- 2018編輯推薦書單【紀實篇】:說故事,讓低端小人物重回公眾視野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2018編輯推薦書單【紀實篇】:說故事,讓低端小人物重回公眾視野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高齡篇】:人口變少又變老,我們的未來會怎樣?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哲普篇】:訓練自己「不被騙」的基本教材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國際篇】:在黑暗哀愁的時代,我們沒有選擇沈默2年前
-
「第二條關係」:《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草案有哪些問題?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哲普篇】:訓練自己「不被騙」的基本教材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地緣篇】:現實又浪漫的學問,複雜又離奇的故事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國際篇】:在黑暗哀愁的時代,我們沒有選擇沈默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科普篇】:關鍵理科太太覺得這些書很好看2年前
-
2018編輯推薦書單【高齡篇】:人口變少又變老,我們的未來會怎樣?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