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奈沙馬蘭《異裂》:早在籌拍《驚心動魄》續集時,《異裂》的結局早就想好了

奈沙馬蘭《異裂》:早在籌拍《驚心動魄》續集時,《異裂》的結局早就想好了
《異裂》|Photo Credit: Glass (2019)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驚心動魄》三部曲的核心就是「人類不希望超自然力量來干擾現實世界的運行。」因此三部曲中所有的懸疑性,都在以世俗的立場去挑戰英雄的存在。而在《異裂》裡,超自然力量(如「英雄」)卻成為必定的存在。

(本文有些許劇透,請斟酌閱讀)

奈沙馬蘭的《異裂》是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為2000年《驚心動魄》和2017年《分裂》的續集。為了不爆雷,本篇寫得較含蓄,但《異裂》的許多情節設計與思想其實很複雜,值得深度分析。

早在《驚心動魄》上映後,曾傳出奈沙馬蘭即開始規劃續集,但因《驚心動魄》的票房不如預期,這個計畫延到了2017年才有其續作《分裂》的問世。也因為《分裂》口碑與票房的成功,讓他選擇自籌資金,以2000萬美金的低成本開拍了《異裂》。

以《驚心動魄》的原始設定來看,它本身即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有已經交代完畢的世界觀。《驚心動魄》的票房雖不如一般英雄電影,但如果將其視為驚悚片或藝術片,票房也算驚人。

《驚心動魄》的核心在講一個觀念,亦即「漫畫」(此指美國的英雄漫畫)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展現,是人類面對世界的主客體關係時,潛意識呈現的文明現象。漫畫的作用,跟神話對人類的精神作用相同,同樣是人類在面對自然時的依附與信念。神話即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歷史,反映了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就如同《星際大戰》成為近幾十年全球青年的現代神話文本一般,漫畫在處理人跟世界的關係上,也成為許多青年的精神指標。

而《驚心動魄》在探討英雄的誕生與歷險。相較其他的英雄電影將「英雄」的歷程當成戲劇元素,《驚心動魄》的做法,是用後設的角度去探討英雄這個概念跟世俗凡人之間的關係。所有英雄電影必然展現英雄非凡的能力,但超自然力量在這部片中卻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人類面對集體無意識的信念強弱,與個人心性如何安放。

也所以,大反派「玻璃先生」為了製造了英雄,讓自己成為類似《超人》裡面沒有超能力,只有超強智力的雷克斯路瑟這樣的角色。玻璃先生製造大規模人禍,只為找出英雄。而他對於漫畫史上諸多英雄歷險的剖析,與他製造、發掘英雄的誕生,用諸多經典概念與敘事的互文,也讓《驚心動魄》被譽為史上最佳十大英雄電影之一。

英雄的誕生、反派英雄的成立,以及最後的結尾,讓整個「反」英雄敘事已經完成,看不出可以有續集的必要。但奈沙馬蘭想得更遠,他在《驚心動魄》上想的是更大的英雄世界觀。

MV5BMDIwMjAxNzktNmEzYS00ZDY5LWEyZjktM2Y0
《驚心動魄》電影劇照|Photo Credit: Unbreakable (2000) IMDb

這個更大的英雄世界觀在《分裂》當中並不明顯。在《異裂》出現之前,如果單看《分裂》,很容易把《分裂》當成一部純粹在玩弄人格分裂的驚悚片,甚至在敘事上,會覺得《分裂》不斷強調人格分裂的場景,一如B級驚悚片在玩梗的老套。而在《分裂》最後一場,硬是把看似完全無關的背景,硬拉到《驚心動魄》上,有江郎才盡、自我消費之嫌。

但在《異裂》出現之後,《分裂》裡面那看似多餘的24個人格,卻全都有了存在的理由。如果去談《分裂》的敘事結構,會覺得男主角凱文只需要有另外2到3個人格即可交代劇情,大可讓女主角凱西的戲份增加,去深化她被近親性侵的傷害,並與之跟凱文的處境做對照。但奈沙馬蘭在凱文的背景上做了相當程度的保留,並沒有將其與凱西作更深的互文,這原因就在《異裂》之中。

根據在《分裂》中飾演凱文的X教授詹姆斯・麥艾維的說法,拍攝《分裂》時,奈沙馬蘭不斷跟他提到《驚心動魄》:

「我讀劇本、排練都沒發現,直到正式開拍,我心想為何奈沙馬蘭一直提到《驚心動魄》、伊萊亞、大衛鄧恩,『哇!他真的很愛講自己的電影欸』,直到有天他提起某事我才驚覺『我的老天啊!』我跟他說『我真的搞不懂』,他說『你看這邊』劇本下面有一小行字,寫了《驚心動魄》配樂提示。但他最後在《分裂》放的片段真的非常酷。」

而奈沙馬蘭也表示早在籌拍《驚心動魄》續集時,就已設計了多重人格的角色,而《異裂》的結局也早就想好。這意味著《異裂》的結局,才是整個三部曲一開始就有的完整世界觀。

《異裂》作為三部曲的結尾,最厲害的地方,是它巧妙的與《驚心動魄》跟《分裂》結合,讓這兩部片的存在都顯得有其必要。以故事的前半來說,直接就接續了《驚心動魄》的尾巴,並讓故事回到了英雄「監視者」跟反派「玻璃先生」的身上,而凱文所轉化的「野獸」,成了一個引子。如果沒看過《分裂》,對於故事也不會有隔閡感。

但延續著《驚心動魄》,那對於漫畫中英雄定義的不斷互文與討論,卻讓後面開展的劇情跟《分裂》脫不了關係,反過來凸顯了《分裂》的必要性。

MV5BMjMwOTQ2OTc1N15BMl5BanBnXkFtZTgwOTA2
《分裂》電影劇照|Photo Credit: Split (2016) IMDb

照一般三部曲的敘事來說,監視者與怪獸的對決,理應留到最後形成最高潮。又或者讓《分裂》中極其重要的女主角凱西也成為一種具備英雄潛能的異能者,在故事最後繼承了英雄身分,開創新局,這也符合許多美國英雄漫畫的經典設定。

但奈沙馬蘭卻玩了非常具有個人風格的劇情翻轉。正當《驚心動魄》與《分裂》當中的舊角色糾結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個雖然在電影開場就現身,但其實從未出現第三個力量,卻出來干擾了英雄敘事,而這更直接關係到《分裂》的劇情。

奈沙馬蘭的個人風格有一大特色,就是「用懸疑的敘事鋪陳大半場,卻在故事的最後直接推翻」。這個在片尾出現的第三勢力,直接顛覆了《驚心動魄》與《分裂》的核心宗旨。

以主旨論,《驚心動魄》在談「英雄」在現實中的處境;《分裂》在談英雄如何被創造。《分裂》並沒有直說,「野獸」這個反派英雄誕生的原因是來自於多重人格的妄想,還是人格受創後所激發的人體潛能。第二個暗示會讓人想到凱西的受創與歷險,是否會讓她成為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