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華民國斷交史》:如果台灣最後一個邦交國都沒有,會發生什麼事?

《中華民國斷交史》:如果台灣最後一個邦交國都沒有,會發生什麼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或中華民國,當今並未受到太多國家承認、或與他國建交,但我們也不太可能和國際社會脫節。然而,未與他國建立邦交關係,並非代表台灣就無法在國際上生存(甚至有論者認為,如果所有國家都跟我國斷交了,或許反而是台灣能夠脫離「中國色彩」進而重新與國際社會往來的機會)。

此外,我國也與其他國家簽訂了國際協定,雖並非如一般國際條約直接以國與國的名義簽約,而是透過上述的「協會」、「代表處」簽訂「準官方協定」,但仍代表台灣和未具有邦交關係的國家有所互動往來。

例如與美、菲、南非簽訂刑事司法互助協議,甚或英國與台灣針對引渡林克穎案所簽訂的「瞭解備忘錄」;與日本、菲律賓簽訂漁業協定;與新加坡、紐西蘭、日本國簽訂經濟合作或投資協議等。曾經在國內吵得沸沸揚揚的進口美國牛肉事件,也是駐美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簽下議定書。

另外我國也積極以中華民國以外的其他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APEC)等,並爭取成為其他國際組織會員的機會,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

要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仍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但是如何在短時間內爭取參與國際活動則是更迫切的事。除提升我國人民或國家整體在國際合作下的利益,更能藉由國際社會的積極參與,讓我國免於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的可能。

結語

「台灣」或中華民國,當今並未受到太多國家承認、或與他國建交,但我們也不太可能和國際社會脫節。然而,未與他國建立邦交關係,並非代表台灣就無法在國際上生存(甚至有論者認為,如果所有國家都跟我國斷交了,或許反而是台灣能夠脫離「中國色彩」進而重新與國際社會往來的機會)。

不可否認的是,台灣在當今許多國際政治的角力場合上力量尚屬薄弱,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導權較小,但台灣仍應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與他國加以互動,甚至將國內的法治與國際標準接軌(如將國際條約、國際人權水平內化)、創造能見度,讓更多國家認同台灣,以提升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

未來何去何從

這些年來,隨著中華民國邦交國數字愈來愈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間的勢力愈來愈大,有人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沒有邦交國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到你怎麼看待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有些人擔心,從此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上因為不被承認,而難以參與國際事務,更加被邊緣化,危機重重。但也有專家主張,中華民國邦交國的不斷減少,是提醒了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台灣如何進入國際社會的框架。說不定脫離原本一個中國的框架後,反而能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斷交史》,聯合文學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法律白話文運動、故事編輯部

「基於維護國家尊嚴,決定自即日起終止與○○○○的外交關係……」

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遭逢1949年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被迫離開大陸落腳於台灣,並從此展開「中國代表權」的外交競爭。

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量持續探底,及至2018年終僅剩17國,有人氣急敗壞,有人憂心忡忡。儘管國際關係本來就是詭譎多變、分分合合,但綜觀歷史,要像中華民國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遭遇「被分手」的國家,恐怕還不太多。斷交經驗竟成了中華民國的一大特點:每個國家都能寫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斷交史可寫。

地動天搖、樓起樓塌,從1912年到2018年,中華民國的斷交史歷經了哪些演變?在外交雪崩之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本書由「故事編輯部」企畫、「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集體書寫,透過十篇文章,用說故事的口吻,從歷史與法律的角度,剖析中華民國外交關係史上的曲折演變,並展望台灣主體性的未來方向。

getImage-2
Photo Credit: 聯合文學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