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過新年】赤道上「沒有春天」的春節:馬來西亞華人如何過農曆新年?

【大馬過新年】赤道上「沒有春天」的春節:馬來西亞華人如何過農曆新年?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西亞的農曆新年也保留了中國原鄉的傳統,並注入了在地化的元素,使其有別於中國的春節,卻不失傳統的精髓。

馬來西亞沒有四季,就如阿牛在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馬來西亞華人過的,正是沒有春天的春節。

春節的叫法,為中國和台灣所用。大馬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一來與西曆新年區別,二來也合乎本地氣候的常識。而本地各族則稱華人過年為「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的「Tahun Baharu Cina」,意即華人新年。

過年前一兩個月,各大商場、店鋪和街道上都掛滿了新年的裝飾。政府部門和政治人物也掛上了布條,向華人賀年。滿街充斥著「Gong Xi Fa Cai」(恭喜發財)的字眼,仿佛外族也隱約知道華人喜歡賺大錢的共識。

這段期間,華人會到商場、市集和店鋪採買年貨。過年必不可少的有柑、肉乾、年餅還有各式飲料。「柑」的廣東話與「金」同音,拜年時送柑如送金。而柑多從中國進口,市場上可看到福建永春的蘆柑和廣東潮州的蕉柑。

(阿牛「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

肉乾和年餅

肉乾則是本地特產。跟台灣金門的牛肉乾不同,馬來西亞的肉乾以豬肉為主。切片、釀製後,放到炭火上烤,香味四溢。大馬華人吃肉乾的習俗來自新加坡。新加坡早在1905年就由福建人林水源帶來原鄉的肉乾製作方法,在梧槽開設金福源肉乾店。

根據美食家林金城的說法,1950年代新加坡商人到吉隆坡茨廠街(唐人街)開設肉乾店,從此大馬華人不必跑到新加坡購買肉乾。吉隆坡華人在過年前常跑到茨廠街購買肉乾,肉乾店前常大排長龍,為的就是讓親朋好友在新年時能大快朵頤。

肉乾 pork jerky pork slice
Photo Credit: Alpha @Flickr CC BY-SA 2.0

另一個本地特產是年餅。年餅的種類多樣,有中式和馬來式。中式年餅有雞蛋卷、炸芽菇(慈菇)、炸蟹柳(蟹肉棒)和最近流行的炸魚皮。

馬來式或娘惹式年餅有黃梨撻(鳳梨餅)、番婆餅(kuih bangkit)、粿加必(kuih kapit,馬來蛋卷)、蝦餅(keropok)等。

其中的馬來雞蛋糕(kuih bahulu)和蜂窩餅(kuih loyang)與葡萄牙語的蛋糕(bolo)和南印度糕點achu murukku(淡米爾語「achu」與馬來文「acuan」都指模型)同源。華馬合璧的年餅,和福建原鄉改良的肉乾,是大馬華人過年必備的小吃。

6647562935_4473aab38c_z
Photo Credit: surtr @Flickr CC BY-SA 2.0
入口即化的番婆餅(Kuih bangkit)

喝的方面,分成汽水、飲料和啤酒。除了西方品牌的汽水和飲料,大馬華人更鍾意本土品牌。

本土品牌主要生產在地食材的包裝飲料,如菊花茶、冬瓜茶、甘蔗水等。這些飲料對大馬華人而言,是新年大吃一頓后,降火、解油膩的良方。啤酒則是為了過年打麻將和打牌盡興之用。到超市採購時,可以看到人們一箱箱地把飲料和啤酒放到手推車上,很是壯觀。

本地特色的新年歌

除了物質上極具特色,商場和店鋪還會播放新年歌,分為經典的老歌和本土化的新歌。

老歌可以上溯到1940年代上海時期的歌曲,如「春風吻上我的臉」、「迎春花」、「賀新年」和「恭喜恭喜」。這些傳統老歌,後來又由香港人和台灣人翻唱,乃至新加坡每年都會推出由藝人翻唱的賀年專輯。

新歌則是近十年來大馬流行的本土化新年歌作品。黃明志曾在歌曲「發財寶大拜年」中,嘲諷一成不變的老歌和不符合本地現況的歌詞——馬來西亞並沒有春天,也不能隨便放炮竹。

自2008年起,大馬衛星電視寰宇電視(Astro)開始推出本地風的新年歌「大團圓」和「慶祝」。Astro還與本地導演周青元,合作拍攝兩部賀歲電影「大日子」和「天天好天」。「大日子」和「天天好天」也被用作同名的新年歌。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新年歌都跟當年的生肖有關。比如2013蛇年的「全民過年ulala」,ular意即馬來文的蛇;2015羊年的「嘻嘻哈哈喜洋洋」,喜洋洋用的是羊的諧音;2017雞年的「人人有轉機」,轉機為雞的諧音。

打從有了本土新年歌的創作,大馬農曆新年的氣氛更加貼近在地的環境和文化。華人又多了原鄉出品外的新年歌選擇,甚至比中港台地區更為創新。

(2019年豬年,Astro推出的新年歌曲以「祝」作為豬的諧音)

回鄉過年(Balik Kampung)

絕大多數大馬華人的原鄉,已從中國南方各省(福建、廣東、海南和客家地區),轉為本國各州。因此,所謂的返鄉,不是指回到中國,而是回到自己在馬來西亞的家鄉。每年的年三十(除夕),全國各地的遊子都會搭乘各種交通工具回鄉。

遊子城市如吉隆坡和新山屆時就宛若空城。開車必經的南北大道(國道)也會大塞車,而中轉市鎮的餐館不休假,馬不停蹄地準備迎接各地的食客,好賺一筆新年財。

年三十回到家鄉,傍晚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有的家庭在家吃團圓飯,有的為了省去麻煩選擇到酒樓(粵式宴會餐廳)用餐。各籍貫的菜色都不同——廣東裔有魚、雞鴨、臘味;福建裔有五香肉卷、炒大碌麺;客家裔有盆菜、釀豆腐、算盤子;潮州裔有滷鴨、蒸魚。多數華人家庭的籍貫已經融合,比如客家家庭會吃到媽媽煮的福建菜餚,所以團圓飯的菜色乃是大雜燴。

吃完飯後,家人會聚在一起聊天敘舊、看看電視、打打牌,還會帶小孩玩煙花。年三十晚的新年特備節目很多樣,在衛星電視可以看到中國的央視春晚、香港的TVB倒數和馬來西亞Astro電視的除夕夜節目。幾近凌晨,屋外就會放起煙花、燃起炮竹,場面熱鬧歡騰。當然,正如黃明志所言,「放炮警察會捉」。不過,政府還是通情達理,在新年期間默許華人燃放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