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會怎麼結束》導讀:民主雖然容易著火,但也比任何制度更能滅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主會怎麼結束》充分展現了劍橋人的特色,提醒我們,這一波批評民主的聲浪其實是二○○七到○八年金融危機的後遺症,性質不同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經濟大恐慌,且此時的美國也和當年的德國不可同日而語。
文: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導讀:民主雖然容易著火,但也比任何制度更能滅火
百年前的今天,位於英國威爾斯某小鎮(Aberystwyth)的學校接獲一筆捐款,希望以設立一個獨立學門的方式來紀念那些在一次世界大戰戰死沙場的大學生,致力於研究戰爭的起因並尋求維持和平的方法。隔年,全世界第一個國際關係系成立於此,數年之後的研究成果是:推行民主制度是避免國際戰事的良方,一來生活於這種制度底下的公民其實並不願意打仗,二來此一制度確保參戰與否的決定,必須經過國會的辯論,亦即需要時間,而這意味著當下的衝突可以獲得緩衝,以及尋求妥協其他化解方案的可能。
換言之,民主的本質是慢,且慢本身是個優點。此一制度根本上預設了人性的幽暗面,擔憂絕對的權力會使人腐化,因此才有三權分立,為的是不讓權力過度集中於一個人身上或單一機構,避免決策的制定過於獨斷。但制衡也意味著不同政府單位之間以及政府與國會之間,必須溝通、爭辯、協調、折衝,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相較之下,單憑一人的意志就可決定把國民送入戰場的威權或獨裁政權,反倒是國際和平的一種隱憂。此一發現印證了十八世紀德國大哲康德(Immanuel Kant)的世界永久和平構想,也是所謂的「民主和平論」源頭。
當然,這樣的制度若運作於一個願意等待的社會,將相得益彰,而這正是十九世紀法國政治學者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洞見。根據他的觀察,民主之所以在美國能成功,部分得力於資本主義的投資精神。那是一種願意事先付出,然後靜候未來獲利的精神。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之後,人民凡事得以不急躁,願意信任和等待,政府也因此能進行長遠的施政規劃。
事實上,本文標題就是托克維爾的話。對他來說,雖然內建了拖延機制的民主無法快速回應突發的問題,但長久而言卻比其他制度更能防止小火把國家燒成一片焦土。另一方面,他也發現,願意等待的投資精神不容易維持,且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導致人人自私自利、不關心公共事務,最後將妨礙了民主的運作。
不意外,自從上世紀八○年代開始,西方逐步進入了經濟掛帥、凡事講求效率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時代,短期投機取代了長遠投資,民主制度幾乎注定會在這種一切求快的商業文化當中遭致批評。原本作為一種體現政治妥協的民主制度,終將因為其要求充分討論與爭辯、容許以拖待變的特性,遭致批評。慢,不僅是多數人眼中的缺點,在政治上更是被當作一種制度失靈,甚至是一種惡。
置於此一脈絡,近年來掀起的全球性批評民主政治聲浪,並不難以理解。速度與政治其實存在微妙的關聯性,而這是三十年前高喊「歷史終結」的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失算。雖然自由民主制度獲得了冷戰意識形態鬥爭的最後勝利,但反民主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也同時崛起,而「憲政民主」與「自由市場」兩者的緊張關係才剛開始要浮現。
《民主會怎麼結束》(How Democracy Ends)並未直接處理時間與民主的問題,但本書提出的許多觀察與此相關。作者朗西曼(David Runciman)是一位英倫才子,文章可見於英美報章雜誌,目前任教於劍橋大學政治系,擔任系主任且主持該系「談政治」(Talking Politics)播客節目,自從五年前出版了一本談論民主的《信心陷阱》(The Confidence Trap, 2013)之後,躍升為具全球知名度的公共知識份子。
讀者手上這本書基本上算是《信心陷阱》的續集。根據朗西曼的觀察,放眼整個二十世紀,除非在制憲時刻或外敵侵略必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時候,政治人物在民主制度底下難以成就偉大事業,且再偉大也比不上革命先烈或國父。是故,民主政治大部分的時候就是頗為幼稚的小打小罵,政客與選民不斷犯錯,且永遠學不到真正的教訓;但是,定期選舉與權力分散也總確保了國家不至於犯下威權體制或獨裁政權所能鑄成的大錯或政治悲劇。
這是托克維爾的洞見之延伸。民主制度雖不能讓人滿意,倒也不至於讓人徹底失望,且每一次危機的解除將加深人們對這制度的信心,根本如同一個走進去就不想出來的圈套。《民主會怎麼結束》一書雖然標題吸睛,但其實延續了此一論點,但把焦點從二十世紀歷史轉向了當前的政治,且特別針對川普的崛起與中國模式對民主的挑戰,進行了精采的分析。不過,本書內容以診斷為主,朗西曼沒有提出明確的處方,甚至在許多時候對民主的未來頗為悲觀。
診斷如下:民主政治正面臨的嚴重的中年危機——死不了,但會出現各種鋌而走險或企圖抓住青春尾巴的中二行為!如同中年大叔突然想買一部適合十七歲小伙子的摩托車,深陷信心圈套當中的選民,厭倦了希望與失望之間永無止盡的循環,會突然想把希望寄託於一個無黨籍候選人或政治素人,然後再次陷入另一種永劫回歸。是的,你沒猜錯,朗西曼真的認為川普就是最後可能會燒成一團火球的摩托車,那些吵著要英國脫歐、公投之後旋即請辭或假裝沒事的英國政客也是。
的確,政黨過去的勝選法門是向中間靠攏,但進入中年危機的民主政治,選舉結果卻可能一再戳破「理性選民」神話。若說「換人做做看」是民主常態,此一階段的症狀是不少選民開始認為「所有政黨都一樣(爛)」,所以不按牌理出牌或走偏鋒。選民愈來愈兩極化,那些極端甚至荒謬的主張反而贏得選票。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