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挑戰奧斯卡:《黑豹》將突破 《黑暗騎士》奪得金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從《黑暗騎士》被奧斯卡冷落之後,《黑豹》挾著驚人聲勢獲得7項提名⋯與《黑豹》競爭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還有呼聲極高的《羅馬》、大受好評的《一個巨星的誕生》與《幸福綠皮書》、及《黑色黨徒》與《為副不仁》等強片。
超級英雄電影總是讓人相當期待與盼望,無論是漫威還是DC,去年有《黑豹》、《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猛毒》、《水行俠》與《蜘蛛人:新宇宙》等超級英雄大片,2019年還有《復仇者聯盟》與《正義聯盟》等系列電影,以及更多獨立出來的角色電影將上映。
雖然超級英雄電影席捲全球票房,主角群明星光環顯嚇,人物角色都擁有大量的影迷粉絲支持,卻被認定為商業娛樂動作電影,不受傳統學院主流的認同,也不是奧斯卡金像獎的寵兒,反倒像是得不到關愛眼神的棄嬰,別說是參與或入圍奧斯卡獎、金球獎等的主要獎類,更不可能獲頒重要獎項了。
但今年的超級英雄電影大放異彩,奧斯卡金像獎的入圍名單出爐後引發軒然大波,《黑豹》不但獲得最佳影片及多項大獎的提名,《蜘蛛人:新宇宙》入圍了最佳動畫長片,《復仇者聯盟3》也得到最佳視覺效果獎提名,漫威宇宙的超級英雄片表的現十分搶眼。難道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正式登上主流電影的殿堂了嗎?
以往的超級英雄電影並未受到觀眾廣泛的注目,從2000年推出《X戰警》之後,才展開了經典英雄電影系列的黃金時代,超級英雄電影成為叫好又叫座的票房保證,並且持續活躍著,卻沒有獲得過奧斯卡評委的青睞。
2002年,由陶比麥奎爾主演的第一代《蜘蛛人》上映後,這個平凡的高中生英雄成為最受歡迎的漫威英雄之一,並在2003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響與最佳視覺效果2項提名,可惜最後並未獲獎。2005年,《蜘蛛人2》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輯3項提名,並且得到最佳視覺效果獎。2006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提名, 2007年的《超人再起》則得到奧斯卡的最佳視覺效果提名,但都未得獎。
直到2009年,諾蘭導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成為超級英雄電影的夢幻代表作,入圍了8項奧斯卡並得到最佳音效剪輯獎,而由希斯萊傑詮飾的小丑,則以生動入魂的精湛演技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同時期的《鋼鐵人》也獲得了最佳視覺效果提名。遺憾的是,儘管《蝙蝠俠:黑暗騎士》如此強勢經典,也未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這類重要大獎的提名。
但自此之後,漫威開啓了超級英雄電影最輝煌的時代,如《鋼鐵人》系列、《復仇者聯盟》、《美國隊長2》、《星際異攻隊》等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提名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卻始終沒有獲得過獎項。
2015年的《星際異攻隊》則是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的提名,為超級英雄電影推開了新境界的大門。2017年DC的超級英雄電影《自殺突擊隊》,則得到了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的提名,並且成功獲獎。

如今,超級英雄電影越來越多元性與多樣化,刻畫的角度、深度與內涵也更加豐富。2018年,描述遲暮老人的《羅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雖然最後並未獲得獎項,但顯示奧斯卡也開始關注到超級英雄電影的劇情內容與故事本質,而不止是視效、化妝等技術層面或外在的呈現。
2019年的超級英雄電影算是苦盡甘來、揚眉吐氣了。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蜘蛛人:新宇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超級英雄動畫。
而漫威近年最賣座、最受歡迎電影之一的《黑豹》,獲得了奧斯卡獎7項提名,成為首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超級英雄電影,這是連當年的鉅作《蝙蝠俠:黑暗騎士》也沒能達成的目標,卻由《黑豹》開創了歷史。
從視效、化妝等技術的獎項開始,到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動畫長片、最佳改編劇本等,打破奧斯卡的玻璃天花板效應,超級英雄電影有了無限的可能性,奧斯卡也為超級英雄電影打開了大門。最特別的部份是,今年的奧斯卡沒有設置主持人,據說會邀請《復仇者聯盟》的成員們在關鍵點串場站台。
其實許多人對超級英雄電影有著既定的刻板印象,認為超級英雄電影難登大雅之堂,這既有形象並不能說究竟正不正確,但連影星伊森霍克都跳出來,批評超級英雄電影過於浮濫,評價更被高估了。而且超級英雄電影所引發的熱浪風潮,對獨立電影造成很大的危害,壓縮了其他類型影片的資源、曝光度及發展空間,對於電影的原創性及多元性的殺傷力,影響更為嚴重。

融入黑人未來主義的《黑豹》票房與口碑俱佳,被譽為漫威近10年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全世界已經累積了13億美金的票房,名列全球電影票房史上收入排行第9名,也是漫威英雄個人電影票房排行第一名。這次更成為第一部入圍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原創配樂及最佳原創歌曲等3項提名的超級英雄電影,創下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的紀錄。
《黑豹》若能斬獲被視為奧斯卡風向球的金球獎,那麼金像獎的小金人也是勝券在握,手到擒來。而《黑豹》也毫不掩飾想成為首部奧斯卡獲獎的超級英雄片的決心。
奧斯卡金像獎是全球影壇年度最大的盛事,雖然近幾年奧斯卡的爭議不斷,導致支持率下降,但能夠抱回座小金人,仍是電影工作者極大的成就。現今的電影業產業正面臨改變,即將邁入百年歷史的奧斯卡也試圖尋求新的出路,挽救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熱度。
為了再度引起大眾對小金人的興趣,奧斯卡也逐漸做了許多改革,主辦單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決定設立「最佳流行電影獎」,表揚市場上流行電影的傑出成就,意圖區隔化流行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差異性,且同一部電影可以同時被提名最佳流行電影獎與最佳影片獎。像最佳影片的提名上限由5個曾加到10個,讓許多製作成本較低的藝術電影有嶄露頭角的機會,但對於深受大眾歡迎的漫威、DC超級英雄電影,仍然無緣進入奧斯卡殿堂。
但事實上,奧斯卡獎的新改革評價兩極,有影迷認為奧斯卡長年冷落商業娛樂片,也有影人覺得,奧斯卡只是為了拯救收視率才出此對策,甚至擔憂奧斯卡獎將逐漸向大眾口味靠攏,因而失去權威性與代表性。
與《黑豹》競爭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還有呼聲極高的《羅馬》、大受好評的《一個巨星的誕生》與《幸福綠皮書》、及《黑色黨徒》與《為副不仁》等強片。而《黑豹》為首部全由黑人主演的超級英雄電影,不只是主角的成長故事,更探討了不少關於正義的課題,以及較深層次的道德討論,是過去很多電影及超級英雄片沒有碰觸過的部份,也讓觀眾看完電影還有思考的機會。
自從《黑暗騎士》被奧斯卡冷落之後,《黑豹》挾著驚人聲勢獲得7項提名,讓超級英雄的影迷興奮不已。奧斯卡向來喜歡讓同性戀、小眾、有色人種等話題電影的獲獎趨勢, 《黑豹》或許也能「政治正確」地符合評審的胃口而獲得獎項。超級英雄電影是否終於進入學院派的世界,2月24日即將分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