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位轉型」要成功,這四種關鍵能力比再多的技術投資更重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關心相關的技術應用及軟硬體設備投資之外,要達到數位轉型最重要的目標:一個敏捷及有競爭力,而且能持續發展的組織,更重要的是組織人員的技能與心態提升。筆者挑選四個重要的能力領域,提醒大家在推動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有效關注及投入。
2019年的伊始,許多企業在展望未來時,都把「數位轉型」做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83%的台灣企業認為數位轉型是未來的成功關鍵,96%面臨數位轉型障礙,46%坦承數位化人才難覓(資料來源:數位時代雜誌第295期)。日前我們參與麥肯錫公司(McKinsey)在台北舉辦的「工業物聯網(IIOT)數位轉型體驗大會」,與上百位台灣製造業的高層人士,針對轉型能力的建立,做了許多交流,也深刻體驗到組織在轉型的過程中,最困難,但也是最關鍵的,不是花錢投資軟硬體設備,而是全面提升組織成員面對未來數位及智慧化時代下,所需具備的新一代能力。
在過去數十年中,企業至少經歷過兩次「數位轉型」,第一次是PC的普及和應用,提升了個人工作者的效能,打造了新形態的辦公室運作模式。第二次是網路的普及和應用,開拓了新的通路和商業模式,以及無時無刻在線和行動的工作形式。廣義來說,運用數位科技來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生產及流程效率、提升客戶銷售,服務和體驗,都屬於轉型的範疇。然而這一波的數位轉型,帶來的是什麼新形態、新顛覆、以及新的意義呢?
除了仍有不少公司需要趕上網路(雲端)及行動化的浪潮,這一波的轉型最大的重點就是基於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AI)等創新科技,將企業進一步「智慧化」的工程。這一次的轉變因為極有可能顛覆人與機器的工作角色,而且建立新的產業競爭態勢,因此帶來的衝擊將會更為巨大和深遠。
在此我先不著墨這波數位轉型在策略方向和技術方案的選擇,也暫不談具體的組織或流程改造,而是聚焦在「組織能力」的變革上。同時我也建議企業進行重大的變革時,需要有全盤及充足的準備,這部分可以參考大師John Kotter的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八大步驟。
- 建立危機意識
- 成立領導團隊
- 提出願景
- 溝通變革願景
- 授權員工參與
- 創造近程戰果
- 鞏固成果並再接再厲
- 讓新做法深植企業文化中
基於上述的變革管理,我認為企業要達到數位轉型的目標和效果,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提升(特別是帶有思維及文化改變的軟能力),會是長期成功真正的關鍵(Reset, Transform, & Sustain):
1. 以數據為驅動,但不被數據綁架的決策和執行能力
這一波的數位轉型雖然許多投資仍會是在硬體設備(例如IOT)及軟體能力(例如AI演算法)上,但是能產生最大價值的,還是經由大量蒐集,模型化及精準分析後,提供做為商業決策的「有用數據」。培養以數據來進行決策的流程及文化,當是轉型的重要目標。
這樣的依數據做決策的時刻,將發生在每一個部門的幾乎每一個決定。從大的策略規劃選擇,到一線業務、服務、以及生產人員的每日行為都是。從好的方面來看,如果數據整理分析地夠好,提供的建議也夠智慧,應該是能幫助組織在各方面的行動都增加效率及準確度,並且釋放人員的決策負擔,幫助他們做更多加值的工作。
然而,我認為當人們越來越依賴數據的提醒和建議時,也不能忘了一些與服務和人性本質相關的經驗和直覺判斷。尤其是當許多商業智慧「演算法」發展的還不成熟,或仍處於黑箱式的模型推理時,在需要展現服務創意的現場,人員更是要有彈性。如果你是一個高度敏感的業務人員,你會因為你手機上的智慧行銷系統告訴你現在走進店裡的顧客,不是高潛力顧客,就完全對她不屑一顧嗎?
最近看到探討Amazon購買Whole Foods後,兩家公司在文化衝突上的處理,可以作為參考。以Amazon數位程度如此頂尖的公司,在融合以高端服務為導向的人性化超市組織時,也必須為相關人員保留一定程度的決策空間,以平衡內部和外部(客戶)的感受,發揮「數據導向營運」以及「優質服務文化」的結合優勢。
2. 基於現代化教練輔導哲學的溝通與管理能力
我稍早的文章〈為什麼有效的「教練輔導能力」是組織績效管理的核心?〉,針對企業培養教練能力與績效管理間的關係,有一些描述。這裡我也想再強調一次,在進行這一波的智慧化數位轉型時,許多組織將會面臨更為嚴峻的人員適應及技能提升挑戰,要讓組織裡所有人(或大多數人)能擁抱變革,順利度過轉型的「痛苦」,打造一個務實不鄉愿,富有同理心,且能加強大家信任關係的工作環境,常是最後轉型能否成功,組織能否不離散的關鍵因素。
所謂「現代化」的輔導 (Coaching) 哲學,一般是以被輔導者為核心 (通常是部屬),以激發他們自主思考、承擔行動責任、以及持續成長的模式,大量運用引導 (Facilitating) 、探究的技巧,來進行雙向溝通,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這種教練模式,特別適用於能(且需要)自主判斷,獨立決策的知識工作者。其實我們已經可以預測,在大多數的數位轉型完成後,只憑勞力或是接受指令進行低價值工作的人力,將會大幅減少(通常是轉型的目標之一),因此這種教練的形式只會越來越重要,才能最大地發揮組織人才的潛能。
另外,由於轉型帶來的變化,特別是許多員工的專業能力必須提升,或是完全改變(例如送貨員需要增加業務目標或服務任務),大家面對不熟悉的知識、不確定的未來(例如可能的裁員)、新的角色和工作關係,壓力甚至抵抗都可能變的很大。此時好的教練輔導,以及溝通技巧也會更形重要。如同前面提到的變革管理要點,溝通願景、提高參與、分享成果等,都能因此更為順暢,阻力也更低。
3.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連線學習能力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