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隋唐帝國強烈的游牧色彩,掀起中華世界「空間革命」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隋唐帝國強烈的游牧色彩,掀起中華世界「空間革命」
Photo Credit: 閻立本@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中華帝國史書的獨特之處,乃是置於王朝更迭的框架下,因此這時代的大規模遷移被忽略,靜態地被編寫進王朝交替史之中。若是不仔細重讀中華帝國的循環史觀,將無法描繪出東亞史的活力。

文:宮崎正勝

由始皇帝所構築的中華帝國基礎

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逐一打下六國,建立秦帝國(西元前二二一-前二○六)。秦王政不僅統一了歷經長期戰爭的大空間,更建立起現今中華帝國統治體系的原型。官僚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統一語言分歧的各個地區,這樣的體系讓大空間的統一成為可能,若非掌握漢字的菁英,則無法在語言不同的廣大區域活動。即使在現代的中國,南方與北方的語言仍完全不通。

一統天下的秦王政設立了「輝煌(煌煌)天神(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西元前二二一-前二一○年在位),他整理了官僚體制,並且將部族制轉換為國家體制,這個制度乃是基於天命論,也就是受天帝委任的皇帝直接統治萬民。秦帝國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來一統部族。官吏由中央派遣的郡縣制,即是將地方與皇帝連結的系統。秦根據陰陽五行之說,以秦為水德王朝,「六」為最尊貴的數字,因此帝國全境共區分為三十六(後為四十八)郡,其下設立數千百個縣,交由官僚來統治。

帝國統治的基礎單位-縣有「懸繫於首都」之意,官僚在地方有力人士的協助下,進行徵稅與維護治安的工作。在另一方面,郡是集合數縣而成的行政單位,從郡與軍同音可知,係指由中央派遣軍團來管轄的範圍。此外亦有一說,照文字之意,縣是集合之物。

作為帝國的根基,實現道路網建設及車軌(馬車的車軸寬)統一。結合首都與各地大城市、北方軍事據點,完成總長一萬二千公里的道路建設,其中約七千五百公里稱為馳道,是寬七十公尺的幹道,在一定間隔設置驛站,道路用於皇帝行幸、官僚往來及非常時期的軍隊移動。對秦而言,位於蒙古高原的游牧勢力-匈奴是帝國的一大強敵,因而結合戰國時代由北方各國所建造的城牆,形成萬里長城,據此圈住中華帝國的統治空間。

受匈奴所侵擾的漢朝

秦滅亡後,楚國貴族項羽(西元前二三二-前二○二)與沛縣(現江蘇徐州市)的農民劉邦(西元前二四七-前一九五)展開相互激烈的競爭,最後由劉邦(高祖,西元前二○二-前一九五年在位)獲得勝利,建立漢朝(西漢西元前二○二-八,東漢二五-二二○)。

漢朝實行郡國制,由皇帝直轄地與諸侯統治領地所組成,承認地方有一定程度的自治。雖然在概念上缺乏整合性,卻不失為一種考量到現實的懷柔統治。當時,漢朝因熔礦爐而能大量鑄鐵,是世界最大的鐵器生產國。

在兩漢的四百年間,中華帝國走向穩定。適逢西漢盛世時期的武帝(西元前一四一-前八七)決心投入與匈奴的決戰。如前所述,匈奴可與西亞的斯基泰人相匹敵,是擁有馬匹的強大軍團,建立漢朝的劉邦亦曾被匈奴所包圍,並且簽下了屈辱的和談條約。至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展開全面戰爭,計畫與大月氏(當時已被匈奴趕出蒙古高原、移居到阿姆河上游巴克特里亞的游牧民族)聯手夾擊匈奴,於是派遣使節張騫(?-西元前一一四),以及一百名隨從至大月氏國。後來交涉雖告失敗,但根據張騫在當地十餘年的見聞報告,始明暸在中華世界之外,有中亞諸國及西亞的帕提亞(安息)、絲路(絹之道)的存在,孤立的帝國得以大開眼界,歐亞西部和東部網絡於是產生了連繫。

從西漢奪得帝位的外戚王莽(西元前四五-二三)建立新朝(八-二三)。然而,新朝立基在儒家思想的紙上政治破綻百出,導致發生赤眉之亂(一八-二七)而因此滅亡。之後,劉秀(光武帝,二五-五七在位)建立東漢,放棄在渭水盆地已然荒廢的長安城,以黃河中游的洛陽為首都。另外,因地方豪族勢力抬頭導致東漢的皇權較弱,洛陽的規模遠遠不及前代的首都長安。

自東漢武將班超(三二-一○二)以西域都護(西域長官)的身分統轄綠洲諸國,絲路交易相當活絡,天竺(印度)、大秦(羅馬帝國)等相關消息均詳細地傳入漢朝。

因游牧民族入侵與漢人大遷移所造成的空間膨脹

東漢末朝,由於豪族勢力抬頭、統治階層的腐敗、階級差距的擴大,因而引起黃巾之亂(一八四年),以此為契機,東漢最終在三世紀時結束。地方豪族加上中央宦官、外戚、官僚(黨人)爭權,統治機能陷入癱瘓狀態。不久便進入三國(華北的魏、長江下游江南的吳、長江上游四川的蜀)爭天下的三國時代(二二○-二八○)。《三國志》所描繪的即是魏曹操(一五五-二二○)、吳孫權(一八二-二五二)、蜀劉備(一六一-二二三)及其軍師諸葛亮(孔明,一八一-二三四)等人物各自活躍的時代。

司馬炎(武帝,二六五-二九○年在位)以下剋上滅了魏國,建立晉朝(西晉,二六五-三一六),在西元二八○年統一中國,三國時代終告結束。然而,不久後武帝去世,外戚藉著武帝之子惠帝的昏庸而進行干政,隨後八王起兵開始了史稱八王之亂(二九一-三○六)的王族間的大混戰。在此混亂中因胡騎(遊牧民族傭兵)能嫻熟駕馭馬匹,因此受到利用。

在持續的戰亂中,匈奴王劉聰藉世代與漢室有姻親關係進而佔領洛陽(永嘉之亂,三○四-三一六),西晉被滅,游牧民族建立了部族政權。其後,稱為「五胡」的游牧民族,陸續在黃河流域建立國家(五胡十六國時代,三○四-四三九),中華帝國的心臟區域轉而成為游牧民與農耕民混住的空間,漢人則大規模地往江南稻作地帶遷徙。馬匹重新改編了中華世界,成為涵蓋濕潤地帶的大範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