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王大閎》:從建築到文學通才的「文藝復興人」

《世紀王大閎》:從建築到文學通才的「文藝復興人」
Photo Credit:王大閎的世紀FB專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建築家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如何和世界接軌,而最有資格填補這鴻溝的,或許就是王大閎,並非因為他在台灣建築界的輩份,而是他多才多藝,從建築到文學創作,如同通才「文藝復興人」一般的知識份子身段。

樹立在台北信義區的大巨蛋工程,一直是台北市政的重要難題,在停工拆除和續建完工之間動彈不得,2019年九合一選舉之後,政治的權力結構重新洗牌,大巨蛋的完工看來是無法翻轉的勢在必行。在選後圍繞在大巨蛋的相關討論中,緊鄰著大巨蛋,已於2018年末被認定為市定古蹟的國父紀念館,因為牽動著大巨蛋的工程進度,意外成為短暫的新聞焦點,連帶著讓去年去世的設計師王大閎,再度得到世人的關注。

近年來,以日本「野武士世代」的安藤忠雄伊東豐雄等建築師為起點,向前溯源至戰後第一批崛起的丹下健三黑川紀章槙文彥磯崎新,向下延至隈研吾、青木淳、藤本壯介等,這些在世界大放異的建築師們,除了直接主導了許多建案,相關的著作也逐一被引入台灣書市。這些出版品中,內容各式各樣,不管是專業的建築思考或美學探索,或較為軟性的生平傳記或日常觀察,都引起了台灣讀者很大的迴響,使他們的影響力走出專業領域,成為一般人的日常品味,別的不說,前往日本觀賞名家建物,已成為不少人赴日旅遊的常見景點。

相形之下,對台灣建築師的了解卻非常有限,不但不識這些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建物的創作者,更遑論從「人」的層次,對這些建築師的人生或創作論,有著進一步的了解或認識,形成了既親近卻又最陌生的矛盾錯置。

造成中間的落差原因很多,涉及了外部環境和個人人格特質,廣義來看,台灣建築家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如何和世界接軌,在更大的舞台上發光發熱時所面對的挑戰。最有資格填補這鴻溝的,或許就是王大閎,並非因為他在台灣建築界的輩份,而是他多才多藝,從建築到文學創作,如同通才「文藝復興人」一般的知識份子身段。

王大閎1917年7月6日生於北京,2018年去世,得年百歲。父親是知名法學家,並曾出任司法、外交、行政等不同政府要職的王寵惠,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王大閎很早赴歐美求學,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建築系學士,之後又赴美取得了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有著一流而完整的建築訓練。

二次戰後,王大閎返台定居,並在1953年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於台灣的街頭經營著他獨特的建築美學和思索。在台灣許多人可能不識王大閎的名字,然而一旦提起他設計的建築物,則是很多人立刻點稱是的生活記憶,是不時會經過甚至在其中活動的建築風景。

活躍於戒嚴時期的台灣,王大閎沒有蓋成的建案或許比他的建物更具話題,當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在最後關頭被換角,至今仍充滿爭議和想像的空間。

王大閎原本的設計,不論設計圖或模型在網路上都能找到,每個人的主觀喜好或許不同,但都必須承認原案在風格的深度和時代精神的體現上,遠勝於現存那傳統宮殿造型的模仿和複製。

王大閎恣意的才氣,也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將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時空轉換譯寫為《杜連魁》,是70年代末台灣文壇的重大事件之一。2013年出版,原由英文寫成,經由同是建築界前輩王秋華所翻譯的小說《幻城》(Phantasmagoria),利用科幻文類的特性從容遊走於真實/虛構之間,當華人或華裔科幻創作者紛紛於英語世界崛起,本書可能是華人科幻創作裡最被忽略和低估的著作。

王大閎相關的作品,陸續於台灣書市出版和再版,相較於這些個人作品的整理,於2018年為祝賀王大閎百歲,由郭肇立編輯,門生、故舊共同書寫的《世紀王大閎》則別具另一番深意。以王大閎自宅的重建為起點,補齊了王大閎相關資料,此外,也藉由後人對王氏建築各個層面的觀察,隱約之間勾勒出一道傳承的脈絡,這道傳流脈絡不只關乎如何建築的工藝層次,更重要的是如何觀看和理解建築的方法和視角,換句話說,關乎於對建築空間的美學思索,而且還是從台灣出發的論述。

全書分為「文學」、「建築」、「故居」、「再現」四部分,在「文學」中,有華昌宜整理王大閎於報章上文章發表的整理外,蔣雅君經由對《杜連魁》的討論,從中析理出王大閎回歸東方的自然觀點。

同樣兼具建築人/文學人身份的阮慶岳,則從《杜連魅》接軌到《幻城》,從其中汲取出王大閎對文明整體的反省,再經由個人的回憶,點出王大閎代表著某種已然逝去的風骨和典型。在「建築」部分,長期研究王氏建築思想的王鎮華,除詳細整理出王大閎思想的理路外,也試著從自己的觀點展開對話,呈現兩人對中國傳統與當代建築之間的看法。

這種空間中「中國性」的打造和變化,是王大閎最重要的建築特色,但需強調的,他並非具象、生硬的援引,而是在精神面轉化之後於現代的重現,不拘泥於過去,不對立於現代,成為能自由於古今中間流動的風格,和建築之外不同的層面進行溝通。是以郭聖傑、王聰榮、夏鑄九三人在討論王氏建築的同時,亦能展延到哲學、教育、都市規劃等不同的向度。

梁銘剛、徐明松、羅時偉、郭肇立四人文章構成的「故居」,以及蘇喻哲、呂欽文、王立甫、李乾朗四人文章的「再現」,則是圍繞在王大閎故居重建的主題,這也是本書所配合最重要的計畫,將王大閎過去建國南路的自宅於中山北路重建。

前者可視為理論的討論,後者則是實作的紀錄。作為個人居住用途的建築,有著非常私密的連結,既是生活空間的需求,又能不受限制的發想,無論是此次重建的建國南路故居或者後來居住位於濟南路的虹廬,兩都充滿著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簡約哲學,同時又反應著王大閎對中國傳統的思考,中西交錯融合,呈現王大閎這世代知識份子在中西浪潮交相衝擊,並在世運流離之間的思索和回應。除了故居,王大閎所有設計的建物都可以做如是觀,既是個人,又是時代整體的聚合。

《世紀王大閎》一書的精彩,在王大閎風格和思想的介紹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這些後繼者的討論,這些後繼者橫跨不同的世代,唯有王大閎那麼獨特和豐沛的創作特質,才能將他們齊聚一堂,並經由對王氏作品和理念,反映出各自對建築的看法。

這反而是台灣最缺乏的,作為一個不斷追求速效奇蹟的島嶼,時常去除歷史脈絡,在「無根」的情況下,直接囫圇吞棗的移植西方,這樣淺薄的基礎之下,必難以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台日建築界當然在主客觀條件上有諸多差異,傳承的有無,絕對是雙方發展歧路的最大關鍵之一。本書勾勒出一條軸線,但這並非台灣建築過去和今日之間唯一的線索,之前台博館陳仁和的展覽是另一例子,只有一一挖掘出這些前輩的榮光,才能有機串連成值得尊敬的傳統,也只有在過去的傳統基礎上對話和創新,才能開展出更好的明日。

無論如何,對一般讀者而言,當安藤忠雄這些日本建築師的名字,可以成為我們熟悉的一部分,台灣也有許多建築人曾發出耀眼的光芒,或努力想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值得注意與留心。如果無法給予他們應有的掌聲,那麼我們注定將容忍街頭上的醜惡建物。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