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王大閎》:從建築到文學通才的「文藝復興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建築家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如何和世界接軌,而最有資格填補這鴻溝的,或許就是王大閎,並非因為他在台灣建築界的輩份,而是他多才多藝,從建築到文學創作,如同通才「文藝復興人」一般的知識份子身段。
樹立在台北信義區的大巨蛋工程,一直是台北市政的重要難題,在停工拆除和續建完工之間動彈不得,2019年九合一選舉之後,政治的權力結構重新洗牌,大巨蛋的完工看來是無法翻轉的勢在必行。在選後圍繞在大巨蛋的相關討論中,緊鄰著大巨蛋,已於2018年末被認定為市定古蹟的國父紀念館,因為牽動著大巨蛋的工程進度,意外成為短暫的新聞焦點,連帶著讓去年去世的設計師王大閎,再度得到世人的關注。
近年來,以日本「野武士世代」的安藤忠雄、伊東豐雄等建築師為起點,向前溯源至戰後第一批崛起的丹下健三、黑川紀章、槙文彥、磯崎新,向下延至隈研吾、青木淳、藤本壯介等,這些在世界大放異的建築師們,除了直接主導了許多建案,相關的著作也逐一被引入台灣書市。這些出版品中,內容各式各樣,不管是專業的建築思考或美學探索,或較為軟性的生平傳記或日常觀察,都引起了台灣讀者很大的迴響,使他們的影響力走出專業領域,成為一般人的日常品味,別的不說,前往日本觀賞名家建物,已成為不少人赴日旅遊的常見景點。
相形之下,對台灣建築師的了解卻非常有限,不但不識這些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建物的創作者,更遑論從「人」的層次,對這些建築師的人生或創作論,有著進一步的了解或認識,形成了既親近卻又最陌生的矛盾錯置。
造成中間的落差原因很多,涉及了外部環境和個人人格特質,廣義來看,台灣建築家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如何和世界接軌,在更大的舞台上發光發熱時所面對的挑戰。最有資格填補這鴻溝的,或許就是王大閎,並非因為他在台灣建築界的輩份,而是他多才多藝,從建築到文學創作,如同通才「文藝復興人」一般的知識份子身段。
王大閎1917年7月6日生於北京,2018年去世,得年百歲。父親是知名法學家,並曾出任司法、外交、行政等不同政府要職的王寵惠,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王大閎很早赴歐美求學,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建築系學士,之後又赴美取得了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有著一流而完整的建築訓練。
二次戰後,王大閎返台定居,並在1953年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於台灣的街頭經營著他獨特的建築美學和思索。在台灣許多人可能不識王大閎的名字,然而一旦提起他設計的建築物,則是很多人立刻點稱是的生活記憶,是不時會經過甚至在其中活動的建築風景。
活躍於戒嚴時期的台灣,王大閎沒有蓋成的建案或許比他的建物更具話題,當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在最後關頭被換角,至今仍充滿爭議和想像的空間。
王大閎原本的設計,不論設計圖或模型在網路上都能找到,每個人的主觀喜好或許不同,但都必須承認原案在風格的深度和時代精神的體現上,遠勝於現存那傳統宮殿造型的模仿和複製。
王大閎恣意的才氣,也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將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時空轉換譯寫為《杜連魁》,是70年代末台灣文壇的重大事件之一。2013年出版,原由英文寫成,經由同是建築界前輩王秋華所翻譯的小說《幻城》(Phantasmagoria),利用科幻文類的特性從容遊走於真實/虛構之間,當華人或華裔科幻創作者紛紛於英語世界崛起,本書可能是華人科幻創作裡最被忽略和低估的著作。
王大閎相關的作品,陸續於台灣書市出版和再版,相較於這些個人作品的整理,於2018年為祝賀王大閎百歲,由郭肇立編輯,門生、故舊共同書寫的《世紀王大閎》則別具另一番深意。以王大閎自宅的重建為起點,補齊了王大閎相關資料,此外,也藉由後人對王氏建築各個層面的觀察,隱約之間勾勒出一道傳承的脈絡,這道傳流脈絡不只關乎如何建築的工藝層次,更重要的是如何觀看和理解建築的方法和視角,換句話說,關乎於對建築空間的美學思索,而且還是從台灣出發的論述。
全書分為「文學」、「建築」、「故居」、「再現」四部分,在「文學」中,有華昌宜整理王大閎於報章上文章發表的整理外,蔣雅君經由對《杜連魁》的討論,從中析理出王大閎回歸東方的自然觀點。
同樣兼具建築人/文學人身份的阮慶岳,則從《杜連魅》接軌到《幻城》,從其中汲取出王大閎對文明整體的反省,再經由個人的回憶,點出王大閎代表著某種已然逝去的風骨和典型。在「建築」部分,長期研究王氏建築思想的王鎮華,除詳細整理出王大閎思想的理路外,也試著從自己的觀點展開對話,呈現兩人對中國傳統與當代建築之間的看法。
這種空間中「中國性」的打造和變化,是王大閎最重要的建築特色,但需強調的,他並非具象、生硬的援引,而是在精神面轉化之後於現代的重現,不拘泥於過去,不對立於現代,成為能自由於古今中間流動的風格,和建築之外不同的層面進行溝通。是以郭聖傑、王聰榮、夏鑄九三人在討論王氏建築的同時,亦能展延到哲學、教育、都市規劃等不同的向度。
梁銘剛、徐明松、羅時偉、郭肇立四人文章構成的「故居」,以及蘇喻哲、呂欽文、王立甫、李乾朗四人文章的「再現」,則是圍繞在王大閎故居重建的主題,這也是本書所配合最重要的計畫,將王大閎過去建國南路的自宅於中山北路重建。
前者可視為理論的討論,後者則是實作的紀錄。作為個人居住用途的建築,有著非常私密的連結,既是生活空間的需求,又能不受限制的發想,無論是此次重建的建國南路故居或者後來居住位於濟南路的虹廬,兩都充滿著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簡約哲學,同時又反應著王大閎對中國傳統的思考,中西交錯融合,呈現王大閎這世代知識份子在中西浪潮交相衝擊,並在世運流離之間的思索和回應。除了故居,王大閎所有設計的建物都可以做如是觀,既是個人,又是時代整體的聚合。
《世紀王大閎》一書的精彩,在王大閎風格和思想的介紹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這些後繼者的討論,這些後繼者橫跨不同的世代,唯有王大閎那麼獨特和豐沛的創作特質,才能將他們齊聚一堂,並經由對王氏作品和理念,反映出各自對建築的看法。
這反而是台灣最缺乏的,作為一個不斷追求速效奇蹟的島嶼,時常去除歷史脈絡,在「無根」的情況下,直接囫圇吞棗的移植西方,這樣淺薄的基礎之下,必難以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台日建築界當然在主客觀條件上有諸多差異,傳承的有無,絕對是雙方發展歧路的最大關鍵之一。本書勾勒出一條軸線,但這並非台灣建築過去和今日之間唯一的線索,之前台博館陳仁和的展覽是另一例子,只有一一挖掘出這些前輩的榮光,才能有機串連成值得尊敬的傳統,也只有在過去的傳統基礎上對話和創新,才能開展出更好的明日。
無論如何,對一般讀者而言,當安藤忠雄這些日本建築師的名字,可以成為我們熟悉的一部分,台灣也有許多建築人曾發出耀眼的光芒,或努力想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值得注意與留心。如果無法給予他們應有的掌聲,那麼我們注定將容忍街頭上的醜惡建物。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