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給鳥山明帶來職業生涯最大榮譽的肯定是《龍珠》。不過,《龍珠》也給鳥山明帶來了最甜蜜的煩惱——不許終結!按照鳥山明原來的計畫,《龍珠》寫到小悟空天下第一武道會上戰勝短笛大魔王,就應該全部終結了。但是《少年JUMP》絕不答應!
但是,當孫悟空變成超級賽亞人,完爆最終變身形態的弗利薩之後,鳥山明發現,全宇宙已經沒有什麼人能阻擋這個當初帶尾巴的淳樸少年了(戰鬥力顯示器都炸成粉末了)。但還是不准終結!只能繼續畫!
於是,鳥山明只能搬出了「時間旅行」這個概念(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受了當時熱映的《終結者2》的影響)。沙魯主宰的這個故事雖然也不乏亮點,但看得出,鳥山明的創造力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一些漏洞也開始出現。
但是,哪怕鳥山明最終安排孫悟空的兒子孫悟飯終結了沙魯,順便讓孫悟空領了「便當」,還是不能終結漫畫!還要繼續畫!
但是,除了出版社的要求外,遍佈全世界的龍珠迷要求鳥山明「不要結束」的呼聲,也是讓他選擇繼續的一大原因。
於是,以布歐為終極大Boss(指遊戲、漫畫中實力極強、極難對付的反派角色)的又一段《七龍珠》出現了——孫悟空頂著天使光環,也必須要回來!
在這個體系裡,雖然鳥山明似乎又回到了《七龍珠》最開始那種輕鬆詼諧的風格,但整個《七龍珠》世界,已經實在是寸步難行了。
1995年,《七龍珠》終於到了和所有人說再見的日子。
那一年,《少年JUMP》雜誌賣到了驚人的653萬冊,因為所有讀者都想和陪伴了他們11年的《七龍珠》說一聲再見。
《七龍珠》完結之後,《少年JUMP》雜誌的銷量便掉頭向下,一路衰退,雖然其間有《浪客劍心》這樣的小神作撐場面,但依舊難掩頹勢,直到後來另一個大神作《海賊王》的橫空出世,局面才稍微好了一點。
但是孫悟空,這次是真的和所有人告別了。
7
《七龍珠》雖然終結了, 但《七龍珠》的影響卻一直沒有消退,這是日本漫畫界的另一個奇跡。
《七龍珠》漫畫終結了20多年,但在全世界範圍內,「龍珠熱」卻一直沒有降溫的跡象。在中國,「集齊七個XX能不能召喚神龍」、「變身超級賽亞人」、「戰五渣」這類源自《七龍珠》的哏,依舊被一代代網民口口相傳。
迄今為止,《七龍珠》在全世界範圍內已銷售超過2.3億冊。更不要說由此衍生的手辦、人偶、服飾、動畫、電影和各類周邊了。
而鳥山明呢?
終結《七龍珠》的時候,鳥山明只有40歲,可以說,依然沒有到退休的年齡。
但一部《七龍珠》似乎耗盡了鳥山明畢生的熱情和功力,在那之後,他只畫過一些遊戲的人設如《勇者鬥惡龍》和一些短篇,再也沒有一部長篇漫畫問世。
可是,對於一個留下《怪博士與機器娃娃》和《七龍珠》兩部傳世神作的漫畫家來說,還有什麼能苛求他的呢?
2017年,他62歲。
大神應該早就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了吧。
饅頭說
我一直很羡慕現在的孩子們,因為他們比我們那時候要享受太多的時代福利。
但唯有一點,我覺得他們應該羡慕我們,那就是動畫片。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這一代的童年,就所能看到的動畫片而言,真是幸福得做夢都應該笑出來。
在國產動畫片方面,我們沒有錯過古老經典的《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而後又有《黑貓警長》、《天書奇譚》、《邋遢大王奇遇記》(我個人認為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被低估的神作)等各種優秀作品的薰陶(現在回看這些動畫片,依舊能感受到幕後那些製作團隊的真誠和敬業)。
而在世界觀開始慢慢形成的時候,我們有幸能趕上一批外國動畫片的湧入,除了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對我們這一代人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日本的動漫。
談這個問題,我覺得完全可以拋開民族情緒,客觀地承認——我們鄰居日本的動漫,確實比我們的強大太多。
我覺得我們這代人是幸運的。我記得那時候《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翻到大陸,叫作《天才博士和機器娃娃》。其實那部動畫片裡有那麼點「色色」的情節的,但當時的廣電總局一刀未剪,完整播放——看著這部動畫長大的我們,至今仍記得企鵝村一個個溫馨的鏡頭和善良互助的人們,並沒有成為色情狂魔。
從《聰明的一休》開始, 到《七龍珠》、《聖鬥士星矢》、《灌籃高手》等,我們這代人有了一個充滿熱血和激情的青春。
《七龍珠》為什麼會在全世界範圍內那麼受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從小悟空到孫悟空,男主角天真善良的性格、不怕挫折的勇氣、永不言敗的精神,一直在感染著讀者。
一部好的漫畫,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的。別的不說,就拿我以前所做的體育記者工作來說吧。
2002年韓日世界盃,有媒體曾對崛起的日本男足國家隊做過一次調查,全隊有16個人,是從小看著高橋陽一的《足球小將》長大,立志要成為一個足球運動員的。
2010年廣州亞運會,我曾在日本男籃賽後新聞發佈會上直接提問日本男籃十號竹內公輔:「你平時看《灌籃高手》嗎?」他笑著回答:「我們全隊人手一套,經常會拿出來看!」(日本籃協曾給《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頒發過「特別貢獻獎」)
日本漫畫《光之棋》(國內譯為《棋魂》,李世石戰勝阿爾法狗的那一手棋被稱為「神之一手」,來源就是這部漫畫)在日本風靡時,全日本因此增加了400萬圍棋愛好者。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可以理解現在有關部門「外國動畫片禁播令」的初衷,但並不認為有多大作用,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這種剪紙片或Flash 水準的動畫片,給中國孩子帶來的教育意義,就一定大於《怪博士與機器娃娃》或《聰明的一休》?
當然,國內動畫的水準在這幾年確實進步神速,尤其是技術和視覺效果上(比如《大魚海棠》、《秦時明月》、《畫江湖之不良人》等),但在背後的精神傳遞以及敘事結構,包括整體風格把握上,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不扯遠了,拉回來。
其實還是想說聲感謝吧。感謝有像鳥山明這樣的大神塑造了一個「龍珠」的世界,感謝我們曾有一個開明開放包容的童年時代,當然也感謝那些可能並不熟悉《七龍珠》或對動漫不感興趣卻看到這裡的讀者們——
這可能不對你們胃口的故事,但我還是想寫。
謝謝你們聽我扯了那麼多!
相關書摘 ▶《歷史的溫度(1)》:三百年幫會第一人,「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正面與反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歷史的溫度(1):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河景書房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張瑋
注意!這是一本會讓你上癮的歷史書
從清朝到現代、西方至東方,
解歷史的祕密、說故事的溫情。
- 受人尊敬的瑪麗・居禮夫人,曾因「神祕戀情」的曝光登上法國報紙頭條?
- 世人稱「發明王」的愛迪生,更正確的來說,我們應該稱他為「專利王」?
- 最受光緒皇帝喜愛的珍妃,竟因為愛好攝影惹怒了慈禧太后?
- 看「暗殺大王」王亞樵,如何領導「斧頭幫」在江湖上行俠仗義!
擁有20萬忠實粉絲的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從「歷史上的今天」為主題,書寫歷史中不為人知的故事,每日一篇感動眾多讀者。看作者張瑋寫歷史像在解題,將事件的錯綜複雜,拆解重組托出了重量;聽張瑋說故事像在編織,織出歷史的原貌、人物的性情,讓冷冰冰的歷史道出溫暖。
歷史是座萬花鏡,每個角度看見的真相不同,有殘酷、有殺戮,卻也有真情、有救贖。史書上的一段話、一個名字,都在《歷史的溫度》中呈現出意想不到的面孔。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