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苓:養著幾百個酒店小姐的「戴把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被叫「把拔」就不容易了──畢竟你得養一個人,才能被他(她)叫爸爸,而一整個酒店幾百人都叫他「戴把拔」,不由得讓我心生敬畏。「我看這酒店金碧輝煌的柱子,至少有一條是你奉獻的。」我虧著戴哥,他正張大了嘴巴讓小姐餵葡萄。
文:苦苓
兩種爸爸
在酒店被叫「葛格」沒什麼,每個小姐都可能這樣叫你,尤其是撒嬌要你開酒或加檯的,但要被叫「把拔」就不容易了──畢竟你得養一個人,才能被他(她)叫爸爸,而一整個酒店幾百人都叫他「戴把拔」,不由得讓我心生敬畏。
「我看這酒店金碧輝煌的柱子,至少有一條是你奉獻的。」我虧著戴哥,他正張大了嘴巴讓小姐餵葡萄。
「唉,我出來混了4、50年,大部分生意都在這裡談的,這算是必要成本啦。」
他做的是土地仲介,據說極有手段:有一位原先說打死不賣的「田僑仔」地主,他就天天到人家家去喝茶,喝了整整3個月,對方竟然點頭同意賣了,他當然也因此大撈一筆。
但錢都拿去當「爸爸」了,30歲結婚,太太為他生了2個小孩,就受不了他每天在酒店、舞廳、理容KTV混日子,丟下小孩就走了。他也很厲害,獨自把2個小孩帶大,書讀得很好,出路也都不錯......原來這種爸爸他也會當,不過我看他的主要興趣還是當小姐們的爸爸。
每次跟我們這些兄弟聚餐,他一定會帶一個小姐來,如果沒帶來也會一直打電話,打到有小姐來了,他好像才吃得下似的。像這些「八大」的小姐他帶人家吃晚餐,事後當然就要帶人家進場,如果又「框」起來一直到帶出場,這個花費是好幾萬跑不掉的。但連在一般餐廳或咖啡廳,也會有些看來較「資深」的小姐過來招呼、喊「戴把拔」好,可見得他真的是下過重本,基礎打得扎實。
像現在包廂裡鶯鶯燕燕來來去去,都是來和戴爸爸寒暄的,我偷問他,你不會叫這麼多檯吧?他說當然沒有,這些都是認識的老朋友,打打招呼而已。大家都知道他每次只「框」一位,其他蜻蜓點水來的,想算檯費他也OK,反正人人都說「戴把拔」最好了,他樂得呵呵笑。
我問他為什麼不正經交往一個,要在這種地方虛情假意?他說錯了,真正交往辛苦又麻煩,這種花錢的是你情我願,而且他通常會「包」一個小姐,從入場到出場也不跟她做什麼,吃吃稀飯聊聊天就散了,大約要包到3個月之後才會跟她做S(註),因為覺得這女孩那麼久沒碰別人,「相較之下」比較乾淨,一個又一個爸爸就是這樣當上的。
註釋:S為SEX之縮寫,意指性行為。
也許是爸爸做累了,60多歲他又和一名「前」小姐在一起,又生了2個小孩,也因為受不了他的「花」而一走了之,於是他又要獨力帶2個孩子。
「你看我真是老歹命,學校老師都以為我是阿公帶孫子來。」他一邊抱怨著,一邊把一杯25年的威士忌一飲而盡。
我笑笑,拍拍他的肩膀,「沒問題啦,你不管做哪一種爸爸,都是很成功的。」
苦苓說
很多女人無法理解:男人為什麼總愛去那些風月場所?為了滿足色欲嗎?其實不是,如果只為了性需求,直接叫一個應召女或援交的不就行了?幹嘛花一個晚上又喝酒又吃菜、又唱歌又跳舞、又玩吹牛又玩比大小......還不見得能帶一個小姐出場。而帶出場都是逛逛街、吃吃消夜,真要做「那件事」的話,那再來議價......花這麼多錢為了什麼?為了有「戀愛」的感覺。
別以為只有女人喜歡戀愛,男人更喜歡,而且是一面倒被服侍、被諂媚、被百依百順、絕不會受一點氣的戀愛,這種戀愛唯一的成本只有「錢」,難怪他們流連忘返。
當然,「床頭金盡」之日,就只好摸摸鼻子,退而求其次,去卡拉OK店、越南小吃店、甚至「阿公店」了──這下不會再有人叫爸爸了,放心。
書籍介紹
《所謂愛情,只不過是獨占與反叛》,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苦苓
說的是愛情,其實講的是人性──赤裸裸的情深慾重,要秤斤論兩的海誓山盟。關於異性戀、同性戀,已婚、未婚、不婚的性愛悲喜劇
- 男人老愛自以為男神,獵物到手就想追捕下一隻,去酒店、在家裡都被叫「把拔」,那是生命必須承受之重。
- 女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小三或渣男,而是愛到卡慘死,暈船戀上炮友,送錢送房終不悔,相信痴情能使鬼推磨。
- 愛情總是眾樂樂,最是鬧熱。都說夫妻是生命的另一半,那夫夫妻妻換換愛,人生會不會找到更多可能?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