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暖冬」惹的禍?夏天才爆發的登革熱,高雄2月出現第一例

都是「暖冬」惹的禍?夏天才爆發的登革熱,高雄2月出現第一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5年的登革熱大流行是台灣自1943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流行,造成有112人死亡,而當年夏季開始至2016年春季的聖嬰現象,是近18年來最強的。

以往本土登革熱疫情多在5月入夏以後才開始,但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公布,2月就出現首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疾管署表示,由於今年是暖冬,有利病媒蚊孳生,呼籲民眾,如果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疾管署今(4)日公布國內2019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高雄市前鎮區興邦里一名20多歲女性2月1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及關節痛等症狀,至診所就醫並診斷疑似感冒,2日因症狀未緩解再度前往醫院就醫,登革熱NS1快篩陽性,經通報檢驗確診感染登革病毒第二型,目前個案住院防蚊隔離中。

疾管署表示,由於1月9日高雄市前鎮區興邦里有確診1位泰國境外移入登革熱第二型個案,與本例個案居住地距離143公尺,且個案潛伏期間無國外旅遊史,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同住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不排除為境外移入而造成的本土感染。

為避免疫情傳播,衛生單位已完成個案住家噴藥作業,並召開前進指揮會議進行社區緊急防治,後續將持續針對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清除及衛教等防治工作。

今年截至2月3日國內共計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另有3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越南9例、印尼8例、菲律賓7例、柬埔寨5例、泰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馬爾地夫1例;2018年國內共183例本土病例,350例境外移入病例。

去年7月才出現登革熱疫情,今年2月就出現首例

《中央社》報導,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以往本土登革熱疫情多在5月入夏以後才開始,但高雄今年面臨暖冬,又沒有冷氣團或寒流可以降低蚊子產卵頻率、減少蚊子的活動,使蚊子密度無法有效下降,是近3年來首次在2月就出現本土登革熱病例。

《聯合報》報導,羅一鈞說,通常氣溫18度以下,斑蚊產卵及活動會停止,若有寒流或冷氣團,蚊蟲活動更能有效減少。但今年是暖冬,昨天中南部高溫還有30度,疫情比去年提早5個月開始。

上次高雄市2月出現登革熱病例是2016年,不過,2016年是受2015年登革熱大流行所影響,導致疫情延續到2016年春節後才結束。

疾管署介紹,登革熱是種透過蚊子叮咬傳染的疾病,病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如果感被斑蚊叮咬,那麼這隻斑蚊也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這隻斑蚊就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體內的登革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登革熱如果沒有及時就醫,病情加劇,發展為「登革熱重症」,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

疾管署提醒,民眾於戶外活動時應注意作好防蚊措施,並主動清除戶內外環境積水容器。春節期間計劃前往登革熱流行疫情國家的民眾,也務必作好防蚊,返國後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感染個案請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後續防治措施。

氣候變遷、聖嬰現象,影響登革熱疫情

根據科技部研究報告《登革熱的臺灣經驗》,2015年的登革熱大流行是台灣自1943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流行,共有2萬2761確診病例,有112人死亡。當時大流行,雖然也有環境等其他危險因子,但聖嬰現象、氣候異常也是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疾管署2015年曾發布新聞稿,引述美國匹茲堡大學「東南亞8國登革熱疫情區域流行及擴散模式」論文指出,2015年夏季開始至2016年春季的聖嬰現象,是近18年來最強的。台灣若值強聖嬰現象發生時的冬天,台灣易出現暖冬,隔年也會出現春雨偏多的情形,有利病媒蚊孳生。

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台灣,登革熱於新加坡、越南、泰國、寮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流行趨勢,也都與超級聖嬰現象所致高溫現象有關。1997年至1998年登革熱疫情擴散速度最快,與當時超級聖嬰現象帶來的東南亞氣候高溫吻合,聖嬰現象約每2至5年發生一次,而在東南亞同樣每2至5年會有一次區域內登革熱大流行。

泰國2018年累計報告約8萬7000例,其中113例死亡,病例數較2017年的5萬2048例增加近7成;今年截至1月21日,泰國77省中70個省累計報告約1,700例,1人死亡,發病率以中部佛統府(Nakornpathom)為最高。

但氣候變遷影響的傳染病,不只登革熱。科技部《科技大觀園》報導,2012年,時任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張峰義表示,氣候變遷相關傳染病大致可歸類為「水媒相關傳播疾病」及「病媒相關傳播疾病」2類。

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環境下,原本存在東南亞地區之熱帶傳染病,如「屈公病」等疾病,流行疫情有趨於嚴峻的現象。加上近年來風災、水患發生頻率增加,更有利於傳染病的發生與擴散,例如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於南部地區造成「類鼻疽」與「鉤端螺旋體病」的病例群聚。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