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報》──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又為何消逝於改革開放的浪潮中?

《深圳青年報》──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又為何消逝於改革開放的浪潮中?
於改革開放初期創刊的《深圳青年報》,報道主要反映深圳的新氣象,新思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文章可以刊載於中國大陸的報章。

文:蘇敬恆 |圖:香港電台

試試在互聯網 Google「深圳青年報」,看看會有甚麼搜尋結果。

首先可能出現的搜尋結果是「深圳青年報 - 中國禁聞網 - 禁聞」。

螢幕快照_2019-02-01_下午5_20_35

按下連結,再按下第一篇文章,文章很短,如果沒時間,直接看第二段,「當時的《深圳青年報》發表了不少具有某些突破性的精銳文章......」。

是甚麼文章?

「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是一黨制還是多黨制」
「要淡化黨的權力觀念」
「政治不公開,人民無法參政,也無法監督」
「現有體制培植個人專橫」
「人民應有議論領袖的權利」

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文章可以刊載於中國大陸的報章。

除了第一篇,在其他網站找到圖片外,不知道其他文章的真確性,文章配圖沒提供參考。

另外兩篇,親眼見過的,標題為:

「用新聞來監督政府是無疑的」
「權力在民,而不在政黨」

那是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最初10年,政治思想開放的日子。

《深圳青年報》1984年2月2日創刊,1987年2月10日停刊。

05
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內容前衛的《深圳青年報》標題。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經濟接近崩潰。文革後的1978年,為挽救經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改革開放」。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引入市場經濟。但特區成立初期,深圳被質疑是行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陷入一場「姓社姓資」的爭議。

提出「改革開放」的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1984年首次南巡,留低一句「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冀平息路線風波。題字後一日,共青團深圳市委支持成立的《深圳青年報》隨即創刊。

以一批熱血青年為骨幹,《青年報》內容創新,團市委不用審稿,直接刊印。

03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曾有「姓社姓資」爭論,意識形態建設仍是中共的重點任務。

「當時究竟要建設一個怎樣的特區,開放到甚麼程度,內部出現一番爭論。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爭論很大。我們想在大陸新聞界行出一條新路,主要想辦成一個反映深圳『改革開放』新氣象、新思想。與改革開放方向相同的,我們就支持,我們就報導。」

透明水壺中,氣泡不斷在煮沸的水中翻滾。沏一壺熱茶,已約六旬的《深圳青年報》總編輯劉紅軍,坐在沙發上,雙手一左一右擱在沙發邊,道出《青年報》由創刊到停刊的3年經過。

09
劉紅軍認為,《深圳青年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突破性的精銳文章」自然是停刊導火線。大膽評論一篇接一篇,1986年9月,鄧小平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希望退休,10月21日,《青年報》發表《我贊成小平同志退休》一文,結果引來難以收拾的軒然大波。

1986年,「改革開放」實行約8年,當時中共內部正就「資產階級自由化」爭論不休,時任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與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自由化」問題上有分歧。1987年1月15日胡耀邦下台,趙紫陽接任。

1987年2月10日,《青年報》編委會登出啟事,表示「為集中力量檢查本報所犯的錯誤,總結經驗教訓,即日起停刊整頓」。

01
《深圳青年報》於1987年2月10日宣布停刊。

「我沒有錯。」30年後,劉紅軍說話仍然有力。

「我又不是與你中央文件發生衝突,現在看來,當時環境下,議論這個問題中央認為是不妥當的。當時就是不准說,我們認為鄧小平說自己退休,這是有好處。」

劉紅軍說,年輕人把握上難免出錯,「胡耀邦都不行了,我們還行嗎?我們青年人,不會捉摸政治,搞不清裡面究竟在做甚麼。」

據說《青年報》解散後,劉紅軍被撤職,此後不能再從事新聞工作。輾轉去過海南發展,之後返回東莞一間企業服務。

幾經曲折,在深圳見到身型高瘦,架著一副眼鏡的劉紅軍。很有興趣知道,這位新聞行業前輩,如何看今天改革開放40年後的新聞言論自由。《深圳青年報》有沒有可能再辦?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可能再辦。在大陸辦報,離不開政治大環境,因為當時氣氛不一樣,當時大家都『改革開放』,允許你去試、去闖,現在不是這個情況,中央宣傳方針就在這裡,你就按宣傳方針來做。」

有點詫異的回應,由斬釘截鐵「沒有錯」,突然轉為堅定擁護執行黨的決定。

以前說,「用新聞來監督政府是無疑的」。

「共產黨辦的報紙『唱衰』自己?你是不是傻了?輿論是為政治服務的,任何國家都一樣,共產黨辦的就為共產黨講話,這是原則。」

以前說,「要淡化黨的權力觀念」。

「不能說是退步,當時思想大解放,各種思潮碰撞,所以之後發生六四事件。經過幾十年思想碰撞,全國思想已經統一。經過40年『改革開放』,路線已走得好清晰。就是通過幾十年摸索,證明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我們的一套理論是對的,我們走的道路是正確的。」

以前說,「政治不公開,人民無法參政,也無法監督」。

「文革結束後,提出改革開放,當時大陸對外很少接觸,所以對外面的民主、自由、三權分立,就覺得好新奇,覺得好,當時所謂『自由化』就是這樣,就說西方制度好。當時就沒有自信,都是認為資本主義好,現在就看清楚了,實際上所謂的民主,即是表面上看是民主,實際上是假的,包括美國民主,假的。」

以前說,「人民應有議論領袖的權利」。

「現在強調集中統一,老實說國家主席習近平執政這麼多年,大家應該是比較滿意的。習近平執政,一直以來這幾年執政得好好。所以他的領導應該是比較得力。」

以前說,「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是一黨制還是多黨制」。

「多元不是政治上多元,政治上要一元化。政治言論上沒有討論餘地,全部統一在黨的原則下面。共產黨就是這裡的老闆,否則中國這麼大的國家,10幾億人如何統一呢?中國如何發展?蘇聯那樣搞亂,聯邦制現在全部崩潰,變成一個個小國家,蘇聯先例很明顯,中國走這條路?沒有可能的。」

與劉紅軍談了一個下午,令人困惑的結論。當年走在最前,今天緊跟中央。

02
《深圳青年報》總編輯劉紅軍表示,共產黨辦的報紙就為共產黨講話,這是原則。

40年過去。當年《深圳青年報》一批年輕人已各散東西,部分人留在深圳,各有位置,有人在作家協會,有人在畫壇發展,有時聚聚舊,喝喝茶。當年的事,一句「年少無知」或「時代不同」就輕輕帶過。

「改革開放」,國家走出文革後的頹垣敗瓦,當中國的大門打開,中西思想碰撞,從計劃經濟中大膽引入市場經濟,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同時亦造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80年代。

《深圳青年報》亦曾經搭上自由開放的快車,年輕的理想高速飛馳,但在「穩定壓倒一切」的政治力量下未能闖出一條新路,於80年代末,隨著自由化走到浪尖而無聲殞落。

有人說,《深圳青年報》只是特定時空環境中,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偶然,在國家發展長河中曇花一現。作為歷史產物,《青年報》的歷史使命已經結束。

至於那些「具有某些突破性的精銳文章」,終於會成為歷史一部分,留待後人評價。

08
創刊時編採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深圳青年報》反映當時部分年輕人的思想。

看完這個故事,如果想讀一讀《青年報》的文章,聽說現在還有兩份全套報紙留存著。

一份,由劉紅軍轉交給母校暨南大學。

報導說,2011年3月30日上午,暨南大學新聞系78年級畢業校友、原《深圳青年報》創辦人、總編輯劉紅軍先生,來到圖書館向暨南文庫捐贈文獻資料,包括《深圳青年報》全套原版報紙合訂本4本及電子版光盤24張。劉紅軍先生表示,這是暨南學子向母校的回報,希望並相信自己的作品,能夠在母校圖書館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利用。

另一份,聽說收藏於深圳圖書館內。

還有一些,或許散落於幾名《青年報》舊人家中或辦公室中的紙皮箱內,報紙雖已泛黃,觀點卻歷久常新,等待著重見天日的一天。

節目簡介:
一連五集的《中國故事》,透過中國內地一個個小人物的遭遇,呈現改革開放四十年後中國翻天覆地的變遷。節目逢星期五晚上8時在港台電視31、31A播映,本集於2月1日播出。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 RTHK Screen將同步直播及提供網上重溫。

你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