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書中諸多對光州事件的說法,和現存資料及證詞大相逕庭,因而引發爭議;韓國法院也判決,《全斗煥回憶錄》因存在違反史實內容,而禁止發售。
文:楊虔豪(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轉型正義」議題,從去(2018)年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的「東廠」事件,到今(2019)年年初文化部長鄭麗君遭藝人鄭惠中以「去蔣」為由摑掌,在台灣持續延燒;無獨有偶地,轉型正義的推進,在近來的韓國,也是風波不斷。
前獨裁總統全斗煥於2017年出版的回憶錄中,將1980年發生的五一八事件(光州事件)定義為「暴動」,否認新軍部向平民開火,更主張北韓勢力介入光州示威群眾中,意圖作亂。
書中諸多說法和現存資料及證詞大相逕庭,因而引發爭議;韓國法院也判決,《全斗煥回憶錄》因存在違反史實內容,而禁止發售。
而另一爭議點在,曾於光州事件時,目睹光州市民遭戒嚴軍攻擊的天主教神父趙費奧(音譯),於1994年出面表示,當時曾看到有軍用武裝直升機,在光州市內開火。在光州事件後,不斷為民主化運動發聲的趙神父,於2016年去世。
事實上,至今光州市內保存的全羅道廳舊建築前的全一大樓的外部與室內,都還留有大量的高空射擊彈痕。而近幾年,也有光州市民出面表示,曾在五一八事件發生時,遭直升機開火掃射而受傷。
對直升機開火的指控,全斗煥在回憶錄中予以否認,除了以「帶著面具的撒旦」來形容趙神父,更批判道:「趙費奧神父說自己目睹直升機射擊,是扭曲的惡意主張,趙費奧神父是讓神職人員顯得丟臉無恥的撒謊者。」
回憶錄的內容一出,趙神父的家屬,以「對亡者造成名譽毀損」為由,狀告法院。
2018年5月,韓國檢方正式起訴87歲的全斗煥前總統,但接連兩次的法院審理,全斗煥方面先是於去年8月27日以「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為由而未出席,今年1月7日又以「重感冒」推託,使得審理時程不斷被拖延。
開年後,全斗煥的妻子——前第一夫人李順子,接受韓國極右派媒體「新聞城」的影音專訪,對輿論向全斗煥排山倒海而來的責難,李順子出口回擊,表示丈夫在韓國政治上亦有立下功勞。
「就是他(全斗煥)讓我們國家首次實現總統單任制;現在總統做完5年,還想再做,根本是沒法想像的事…就是因為國民要求要直選總統,他才讓大家直選的……你要問說我們國家的民主之父是誰,我覺得就是我老公。」李順子說道。
但實際上,總統直選根本與全斗煥扯不上任何關係。在1987年,韓國爆發大規模民主化抗爭,民眾上街號召修憲,要求獨裁政府釋權,並恢復總統直選,全斗煥於當年4月13日發表「護憲措施」,拒絕總統直選。
直到反政府示威持續擴大至全國,眼見可能難以收拾,全斗煥所欽點的接班人盧泰愚,在發表「六二九宣言」,承諾推動修憲重啟總統直選、釋放政治犯、保障政黨活動與新聞自由,才讓獨裁政府免於落到垮台的狼狽結局。全斗煥最終被迫釋權,盧泰愚則在反對派內鬨下,成為睽違16年的民選總統。
而對丈夫被法院傳喚審理一事,李順子也頗為不滿,她說道:「要一個(因罹患失智症)連剛才的事都記不起來的人,下去光州,對80年代發生的事做證詞,這本身就是一種喜劇……光州五一八相關團體,想得到都得到了,這樣做還能得到什麼呢?我都在想這是不是早已立好結論的裁判。」
但發言一出不到兩週,進步派的《韓民族新聞》取得江原道高爾夫球場員工的證詞,稱全斗煥在以失智症為由推遲第一次法院審理,還有因感冒推遲第二次審理的幾週前,全斗煥都前來「揮桿」,甚至連高爾夫球分數都能清楚計算,而且身旁有4名警察戒備。
全斗煥辦公室隨後也證實,確有前往打高爾夫之事,而全斗煥自己在家裡也會練高爾夫,但強調日常運動與前往法院陳述,為兩碼子事。
只是,「老總統」有時間「打小白球」,面對影響受害者名譽和國家社會的歷史問題,不是消極應對,就是回應也與事實差異甚大,引起韓國輿論的反感。
而面對《全斗煥回憶錄》內容和其後審理所引發的爭議,韓國各大黨幾乎群起抨擊,唯有承接獨裁政權的自由韓國黨,完全保持緘默。
而光州事件,目前有軍用直升機射擊與戒嚴軍性侵女性等問題,韓國國會在去年2月通過《五一八真相釐清特別法》,確立由朝野推薦相關人士,組成調查委員會,對戒嚴軍蹂躪人權與其他未解問題,予以釐清。
但自由韓國黨所推薦的委員,不是先前曾公開宣稱「光州事件是少數人煽動造成」,就是主張「光州市民並非死於軍人槍下」的極右派人士,光州事件罹難者家屬質疑,自由韓國黨推薦這些問題人士進入委員會,是刻意要妨礙調查,並表明不予接受。
原本委員會從去年9月就該正式上路,自由韓國黨卻不斷推遲委員推薦,如今出爐名單也無法被家屬採納,讓事件釐清持續被延宕。
韓國民主化後,全斗煥在1996年被送上審判台,被宣告無期徒刑,最後在1998年2月被特赦。但這並不代表韓國的轉型正義,就此完結。歷史事件的主謀與擁護者們,在民主化後逾30年的今天,仍以自己受迫害與政治報復的姿態,於世人面前張牙舞爪。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