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打破大腦偽科學》不僅破解民間傳說,也交待腦科學的研究限制,以免大眾以為科學家像神一樣厲害。
文:Gene
這是個用腦力拚經濟的時代,無論含金湯匙出生與否,未來的收入多寡,應該主要是用腦來決定的吧?於是愈來愈多人不希望自己小孩輸在起跑點,相信所謂的兒童腦潛能開發,也會是用腦力來拚經濟的典範。真是厲害了,我的腦!
其實,我們何止害怕輸在起跑點?我們也害怕輸在路程中,甚至害怕輸在終點,有誰不想保有智力和記憶力到老不衰退?不瞞大家說,我自己也在服用所謂健腦的保健食品,哪怕在科學上的顯著性還有待釐清,只要不傷身就好,即使是安慰劑效應也不錯呀!
腦僅佔我們體重的約百分之二,可是我們攝取的熱量卻有約兩成是要貢獻給腦的,可見其胃口之大(我不介意再多花一倍熱量給腦來減重⋯⋯)。我們該怎麼訓練出一個更強大的大腦呢?腦愈大愈好嗎?如何讓大腦超頻多工運算呢?如何讓只用一成的腦力提升至用到八七成?多玩益智遊戲能強化腦力嗎?我們該搞清楚自己究竟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嗎?
老實說,我也想靠一些坊間流傳的方法來提升腦力,成為一個曠世奇才,可是如果這些方法全都有用,天才也不見得會輪到我當吧?這本《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Hirnrissig: Die 20,5 größten Neuromythen: und wie unser Gehirn wirklich tickt)就是要來破解坊間許多關於腦力開發的都市傳說,告訴我們:你的大腦不是你的大腦。
《打破大腦偽科學》不是讓你有最強大腦的實用書籍,但是你該讀一讀、鬆口氣——原來我們真的大可不必陷入腦力開發競爭的殘酷軍備競賽,不必害怕輸在起跑點而成為腦殘智障了。例如過去我們以為只用了一成腦力,白白浪費了九成的潛力,這不過是無稽之談。訓練單一智能的練習,其實無法提升整體智力。
《打破大腦偽科學》作者漢寧.貝克(Hennig Beck)是德國的神經生物學博士,也是科普作家。他熱愛關於腦的一切,恨不得把他所有知道的有關腦的一切,都用風趣幽默的方式告訴大家。讓大家能夠更瞭解我們頭顱裡軟如豆腐的腦,在科學上究竟已知多少,坊間又有多少謠言需要被終結。
隔行如隔山,甭說是一般大眾,連我們這些生命科學家,只要不是進行腦科學研究的,常常也會和一般大眾一樣有各種迷思,有時候腦科學家或神經科學家在對其他領域的生命科學家演講,往往也要先澄清各種謠言才能進入主題。
作為一位專業神經生物學家,他首先告訴大家,腦科學家其實沒有讀心術,受制於各種儀器的先天限制,再昂貴的儀器也僅能粗淺地捕捉到腦活動的一部分訊息,更甭提我有些朋友為了領五百,在實驗的過程中居然睡著而成數據中的離群值。他誠實地指出,腦科學家僅能「觀察思考中的腦」,並認為這樣就夠刺激了。
他繼續破解和腦有關的二十幾個迷思,有些以為能訓練出最強大腦的科學方法,可能是自我安慰,但是也有一些迷思能讓人更樂觀,例如我們以為學習有黄金期,但是科學家發現腦到老仍有一定的可塑性等等。
眾多腦迷思中,最常見的當然是和左右腦有關的。沒錯,我們的腦確實是分成左右兩個分工的半球,只不過絕大多數的複雜工作,要左右開弓一起處理,因此貝克駁斥那些指稱什麼「左腦型」或「右腦型」的流言,因為只要胼胝體還沒被咔嚓掉,整個腦應被視成一體;另外,動物的腦並非大就是美,神經細胞數量也並非關鍵,重點是哪些神經元在哪裡相連。
還有一個常見的迷思是,腦究竟男女有別嗎?在生物學上,確實是在平均上有些差異。然而,差異並沒有大到男女的腦幾乎沒有重疊之處,而且許多差異事實上可以用後天訓練的方式消弭,許多性別上的差異,說穿了,不過是劃地自限而已。
《打破大腦偽科學》不僅破解民間傳說,也交待腦科學的研究限制,以免大眾以為科學家像神一樣厲害。各種腦迷思,用簡單直接的方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成為文化中的「迷因」(memes)。 很多迷思透過網路及長輩圖流傳,比起可靠的科學學術期刊,傳播力是大了百萬甚至千萬倍。
我們不會因為一兩個科學研究,就會去改寫教科書,科學往往得靠大量嚴謹的再現性實驗推動,而非一兩個大佬的嘴砲就一日千里。如果有哪些實驗結果就只能在一兩家實驗室裡做出,姑且不論有無造假之嫌,那也無法推動科學進步。因為科學就是要有普遍性,能夠一再被再現而廣泛應用,才能促進人類福祉。
科學學術期刊也有好壞之分,現在尤其有大量劣質「掠奪性開放獲取出版」(pre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ing)的期刊,只要付得起高昂的刊登費,無論論文有多鬼扯,都能刊登。所以不要被一些有心操作的偽科學家給騙了,以為他們的論文一旦刊登在「國際期刊」,就是整個學術界認可了!
很重要的,《打破大腦偽科學》指出,為了避免偏差,我們需要用「安慰劑雙盲對照研究」的方法來設計實驗,這是任何有操守的科學家都會自我要求地遵守的。因此,也別讓那些設計不嚴謹的研究給騙了,以為統計上顯著就是正確的。另外,統計測試有好幾百個,有心人士可以操作到至少有一個統計測試是顯著的,不管資料品質有多差勁。用了「安慰劑雙盲對照研究」的實驗結果不一定就是可靠,可是沒用「安慰劑雙盲對照研究」的就是不可靠!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