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編輯推薦書單【哲普篇】:訓練自己「不被騙」的基本教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哲學的好處除了可以成為出口成章的知識青年外,真正的用意應是用各家的思想挑戰自己既定的思維,並預防外在的各種訊息欺騙,這五本書,能讓你先充實基礎的哲學知識,再參看各種「論述騙局」,讓你即使身處資訊風暴的疫區之中,也可以百毒不侵。
文科和理科之間的戰爭一直存在,即使學界(和關鍵評論網站內)有不少將社科資料化和數學化的作品,許多人仍把焦點聚集在「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這件事,討論得淺,就好像騙學分用的通識課聽聽即忘,討論得深,又顯得生硬,一堆專有名詞常常讀不完,不如去看理科太太。
不過,若扣掉那些招搖撞騙的「超譯」們,我始終認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本質其實一樣:用各種方式讓自己更接近真相。其中,古今中外各家的思維,就是一種種用來挑戰自己觀點的檢驗工具,確保自己看事情時不會狹隘,而能用各種立場與角度切入,同時,也讓自己更難為片面的資訊所矇騙。
讓自己不停的戰自己,聽起來好像有些瘋狂,不過在「disinformation」充斥的這個時代,不斷質疑或許才是生存之道。
下列推薦的五本書,在我看來,就是讓自己「不被騙」的訓練素材,從讀起來一點也不無聊的基礎哲學知識,到媒體與公關人操作手法的揭露,以及一份讓你能實測的「考古題」,讓你養成與自己辯論的習慣,不但可以挑戰各樣的不實資訊,心有餘力甚至還可以騙騙別人。
1. 《哲學家的工具箱: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麥田出版
相關書摘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是我心中最好的哲學科普作家,雖然大部分人講到的都是那本大賣的《自願被吃的豬》,但我個人卻更喜歡《新聞挖挖挖:頭條新聞背後的哲學思索》這本從實際媒體報導談回去的精彩作品,《一把鑰匙,走進哲學》也是我時不時會找出來複習的經典作品。
而這本《哲學家的工具箱》在介紹各項哲學術語之時,也加入了許多類似的案例,例如我們書摘選文的這一篇,就由「如果小報(或對台灣人而言的內容農場)報導某個名人去世,這件事是否一定就是不可信的」為開頭,探討「起源謬誤」的概念,讀者可以一邊了解各類的思維模式,一邊也可以檢視自己過往在相關情境時,是不是也落入類似的圈套。
我認真覺得,大家都應該讀巴吉尼,讀一次不夠,就讀兩次,十次也可以。
2. 《知性對話必備!提升素養的生存之書》,究竟出版
相關書摘
如果你覺得巴吉尼把哲學寫得太過科普(巴粉表示不許你瞎說),你或許可以翻開這本進階版的作品。
雖然有著十分世俗的書名,作者的筆也更多著墨在各種哲學思維的細部層面,但若要真正了解各個學派的知識體系,《知》是本必備讀物,除了哲學之外,作者也將藝術、宗教、科學等等的領域包裝其中,只要願意花時間研讀,你也可以成為出口就是康德、黑格爾的知青——但千萬不要過度沉迷其中,畢竟知識青年和奇怪的通識課老師,往往就只有一線之隔。

3. 《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從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行為生態學等角度剖析群聚與反群聚行為》,商周出版
相關書摘
磨亮了槍,裝配好彈閘,在www之後的Enter鍵和零與一之間,我們也僅算是個合格的步槍兵,而上戰場前的單兵教材,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兩本「戰爭紀錄片」。
上傳播學的人,一定都曾接觸過「兩級傳播論」。這個早在1940年就創造出的理論,雖然被許多後世的學者視為老舊,但這本談「從眾」的作品,卻清楚展現了這個理論在今日的變異體:意見領袖們對人類習於群聚、跟隨和模仿他人本能的利用。
從這本書,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媒體和公關操作者如何利用這種心態,透過各種網紅和「Influencer」在我們沒意識到的情況下施展影響力。小到面膜品牌的選擇和住哪間民宿,大到美國總統選舉——和離我們更近的高雄市長選舉,都能從中參出這樣的操作痕跡。
既然我們知道這種操作存在,當然得學習應該如何防範。
4. 《利用衝突:忘掉你學過的營造團隊合作!歷任Google、GE的專家教你,讓彼此沒共識的部屬一同完成大事》,大是文化出版
相關書摘
話說回來,這種媒體大環境下養成的閱聽人性格對我們而言並不是全壞,只要拿捏得宜,我們也能靠這種群眾心態做些(或好或壞的)事情,反將一軍。
因為今日的群眾和過往相比變得更愛吵架,「溝通」的定義也不似傳統上的「尋求共識」,反而變成加厚小圈圈同溫層的各種手段,這時候,你就能結合前面所學,學會利用「衝突」這項趨勢。在內心不斷的挑戰自己,讓自己對刻意操作的對立免疫,對外則適洽的挑戰組織,利用有效的手段把衝突化為成果。

5. 《人渣干政:人渣文本帶你前進台灣政壇第一線,坐擁海景第一排》,臺灣商務出版
相關書摘
花了那麼多時間備戰,考試的時間總算到了。
原本沒想薦這本書,因為不願讓周偉航太得意,但《人渣干政》真的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書,笑談之間,就把你在政論節目上看到的、PTT和Dcard與網友筆戰的每個議題,背後那些人沒想到——或是故意沒說,估狗上也找不到懶人包的種種秘辛,通通吐出來。
首先,你可以先讀過一輪,用書中揭露的資訊比對其他管道接收的消息,看看有哪些不一樣,自己被哪些人,騙過了什麼,打破傳統利益結構之下不想讓你看穿的雙層玻璃;接著,請再讀一次,這時候則加入你前面學到的各種哲學思維,仔細檢閱書中字裡行間的各項論述,看看有沒有哪裡,有些怪怪的。
這時候的你,即使站在資訊風暴中心的疫區也能無畏的挺立,因為你知道自己早已百毒不侵了。
看其他編輯推薦哪些好書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地緣篇】:現實又浪漫的學問,複雜又離奇的故事
- 2018編輯推薦書單【科普篇】:關鍵理科太太覺得這些書很好看
- 2018編輯推薦書單【性別篇】:七百多萬個巴掌 vs. 三百多萬個擁抱
- 2018編輯推薦書單【國際篇】:在黑暗哀愁的時代,我們沒有選擇沈默
- 2018編輯推薦書單【高齡篇】:人口變少又變老,我們的未來會怎樣?
- 2018編輯推薦書單【紀實篇】:說故事,讓低端小人物重回公眾視野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