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就業型社會企業」:庇護工場的品牌與專業增能

反思「就業型社會企業」:庇護工場的品牌與專業增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是透過打造品牌來強調適能專業,或者反思障礙者友善的意義,這些團體的努力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如何讓障礙者一方面如其所是的被對待,而不是強調這群朋友與我們相同或相異之處;另一方面也透過設計,讓彼此的互動能朝友善而正向的關係持續發展。

不過,有時以專業能力為優先也有其他風險。首先是對象限制,對於一些能力發展有限制的障礙者而言,獲取一定程度的專業甚至要考取執照,都是難以企及的目標,不同障別之間的差異也極大。再者,強調專業性與功能性的比拚,也可能陷入市場競爭的迷思;專業執照抹平了汙名、但也抹平了每個人背後不同的成長軌跡。

方法二:呼籲柔軟,打造生活品質想像

綠天使01
Photo Credit: 綠天使二手衣
綠天使二手衣從商標設計到宣傳廣告,直接訴諸環境友善,但是同時勾連起對他人友善的文化符碼

綠天使二手衣在某些面向上突破了這些限制。結合綠時尚與身心障礙者就業,其實是以「友善對待」與的象徵符號(symbol),在文化品質的抽象感受上連結「對環境友善」與「對人友善」的議題。借用社會學者Bourdieu的概念,這是一種象徵符應(symbolic correspondence);簡單來說,就是在文化層面上有一些符號容易勾連、呼喚特定的一些傾向。例如健身,會讓人聯想到自律性、積極向上、外向活潑等明亮的特質。這些象徵結構如何建構是研究者的工作,但是他提醒了我們可以透過同樣的邏輯,將特定特質帶入庇護環境。

綠天使二手衣就是使用了這種手法經營品牌意象。從廣告到宣傳,他們更強調二手衣專賣本身,是一種對工業化服飾產業和快時尚的反思,呼籲人們關懷環境友善。在這種呼喚關懷土地的象徵符號中,符應到的正好是照顧、柔軟和相互幫忙;而這樣的氛圍恰恰是庇護工場本身希望營造的共好互動條件。換言之,透過這樣的文化象徵符號,綠天使向人們訴求環境友善的同時,也強化客人的包容、照顧與互助,而這樣的文化基調本身就可以塑造出對障礙員工友善的氛圍。

結語:讓友善共鳴

2008年台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後,雖然明文保障了學員在庇護工場的權益與福利,但在實作現場卻出現國家支持淡出、市場逐利邏輯侵入的狀況。過程中,法規糾結在障礙者欠缺謀生能力,掙扎在市場與補助的繁瑣規範。與此同時,各地關心障礙者生涯的民間團體,則嘗試走出其他可能,成為陪伴障礙者飛揚生命的羽翼。無論是透過打造品牌來強調適能專業,或者反思障礙者友善的意義,這些團體的努力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如何讓障礙者一方面如其所是的被對待,而不是強調這群朋友與我們相同或相異之處;另一方面也透過設計,讓彼此的互動能朝友善而正向的關係持續發展。

註釋

[1] 吳秀照,2007,〈台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排除社會障礙的就業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48-197。

[2] 范珈維、張彧、潘璦琬,2007,〈精神障礙者重返工作之因素探討: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3(2):61-71。

[3]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後設性的設計概念,在這裡我具體指涉為,透過設計一種過程或方法,讓某種可欲的互動狀態更容易發生。例如設計一種帶領工作坊的方式,透過這種方式可以讓無法明確言語的特殊孩子得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被成人更準確的詮釋。

[4] 「明貶者」是指個體的身體具有某些明顯的特徵,是社會中其他人所不喜歡接近的。參考Goffman著、曾凡慈譯,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

本文經新作坊授權刊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