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不快樂》:花力氣禁止負面情緒出現,就像牙痛時不允許痛的感覺一樣

《練習不快樂》:花力氣禁止負面情緒出現,就像牙痛時不允許痛的感覺一樣
Photo Credit: Wellcome Images, Wikipedia Commons, CC BY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喜歡把負面情緒比喻為防毒軟體,它的功用就是保護我們。儘管裝了防毒軟體之後,電腦會變慢,插入USB時,它會過度警戒地哇哇叫:「疑似病毒,危險!危險!」不過,我們知道它只是在盡自己的本分。雖然有點困擾,卻不會花太多力氣生防毒軟體的氣。

文:蘇益賢

不會生氣的原始人

在你我還是原始人的時代,勤勞的你,花了好一陣子,終於在糧倉儲存了足夠的食物。畢竟,面對寒冬,唯有充足的食物才能確保自己熬得過去。

有天,一位不安好心的鄰居,看上了你的儲糧,打算搶過來。他面無表情地走入你家,在你眼前抱起大把食糧,緩緩往門外走去。

這時,你會做何反應?

人生1.0:雅量優先,不會生氣的原始人

顯然,因為不會生氣、沒有反應,對方輕易地搬光了你辛苦儲存的食物。鄰居的鄰居看到了,也過來拿了一點。「你人很好」的消息不脛而走,在大家好康逗相報的狀況下,你家食物沒多久就全被拿光了。

寒冬甚至還沒過一半,沒有負面情緒、不會生氣的你,也跟著離開了這個世界。嗚。

人生2.0:維護權利,懂得生氣的原始人

「幹什麼?!搶我食物?」你生氣了。

你知道憤怒這種情緒,在自己權益被侵犯、被踩線的時刻是很重要的。

生氣的時候,憤怒正在替你說:「這是我的東西,請你尊重!」生氣讓你的身體開始張牙舞爪,說話變得大聲而直接。對方發現你不好惹,於是打退堂鼓,連忙說抱歉後離開。你成功守住了食物,順利度過寒冬。


在每個人腦中的情緒眾議院裡,除了正方,也一定會有反方。

負面情緒是老天爺巧妙的安排,在尋找快樂的路上,與其假裝它不存在,倒不如對它多了解一點。後面我們會提到,若能理解負面情緒背後的意義,我們還可以借助這些意義來尋找更多的快樂。

理解情緒的「用處」,是接納情緒的第一步。情緒本身雖然有正負向的分別,卻沒有「好壞」之分,好壞都是我們的文化、社會附加的判斷。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功能,都很重要。在應該快樂的時候快樂,在難過的時候難過,這是自然不過的事。

社會學家克莉絲汀.卡特(Christine Carter)用了一個很棒的比喻,她說負面情緒就像人體裡的「膽固醇」一樣,表面上對健康有害,但其實它仍有用途,是不能不存在的要角。

傳統觀念總說:「生氣只會誤事。」我常跟個案說,這種觀念不見得是對的。只是,你要懂得生氣,同時要記得,生氣的方法有非常多種。

不懂得生氣,有時候你的權利會受損。或者,一直憋著,從可以健康釋放的小生氣變成難以挽回的大暴怒,並非好事。

哭泣、難過也是華人文化裡不被鼓勵表達的情緒。「哭有什麼用?」相信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

為什麼要難過?因為難過會讓我們慢下來。慢的時候,你才看得清楚現在到底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不會莽撞地再去做些什麼。悲傷的時候,我們才能好好哀悼失去的人或物,並從中學習經驗。

在低潮時,難過的情緒也在告訴你身邊的人:「請協助我。」在生存不易的原始時代,他人的協助對存活極為重要。

男性常不允許自己有害怕的感覺,恐懼常常跟「膽小、懦弱」寫在一起。不過,若沒有恐懼的能力,我們可能就活不久了。來到樓頂,你的身體不自覺顫抖著,這種害怕的本能在告訴你:「嘿!這邊很危險,快點離開!」一個不會害怕的人,隨心所欲四處冒險的同時,小命也很難保住。

事實上,許多作奸犯科、心理病態或反社會人格者,往往都欠缺「感到恐懼的能力」。在應該害怕的時候,沒辦法害怕,反而容易做出不適當的行為。

在碰觸到可能有害的事物時,我們自然的情緒反應是厭惡感。你不妨回想一下,當你在山上路邊看到色彩鮮豔的菇類時,心頭浮現那種「噁」、不想碰它的感覺就是厭惡。(沒錯,還有其他極佳的例子,有人跟我一樣討厭香菜與秋葵嗎?)

厭惡情緒會阻止我們採取進一步的行動,例如,不會把那朵看起來噁心的毒菇吃下肚。在原始人時代,吃對東西非常要緊。過去沒有急診、沒有醫院,一旦吃到不乾淨、有毒的食物,我們可能就掛了。


牙痛時,我們會覺得痛。事情之間的因果順序是這樣的:

事情的原因 → 原因造成的結果
牙齒出問題 → 感覺到牙齒很痛

「痛」本身只是一個訊號,提醒我們有事發生了:牙齒出問題。因此,我們會快點採取行動:去看牙醫。

我們不會花太多時間糾結在「痛」的感覺,心想:「我不允許自己有痛的感覺。」「我怎麼會痛呢!真不應該!」「男生不可以感覺痛。」

牙痛了,我們要處理的是「牙齒」,而不是處理「痛的感覺」。如果你光處理「痛」,吞幾顆止痛藥,其實治標不治本。

但,如果把牙痛換成「心痛」,我們往往會搞錯事情的因果順序:

事情的原因→原因造成的結果
失戀→感覺到難過

因為失戀,我們難過。這時,許多人很容易不小心把火力對準「難過」,質問自己:「我怎麼可以有難過的感覺?」「難過是懦弱的!」「不可以難過。」

花力氣禁止負面情緒出現,就像是在牙齒出問題時不允許痛的感覺出現一樣。當我們把心力都用來禁止它們出現時,反而聽不見「難過」這個訊號背後想告訴我們的事。

失戀了,我們真正要面對與解決的,是失戀這件事,而不是難過這件事。

我喜歡把負面情緒比喻為防毒軟體,它的功用就是保護我們。儘管裝了防毒軟體之後,電腦會變慢,插入USB時,它會過度警戒地哇哇叫:「疑似病毒,危險!危險!」不過,我們知道它只是在盡自己的本分。雖然有點困擾,卻不會花太多力氣生防毒軟體的氣。

下次負面情緒出現時,請問問自己,這個情緒想告訴你什麼?你可以如何接納與表達這個情緒?接下來最適當的行動,又會是什麼?

誰都會生氣,沒什麼大不了。但如何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適當地發完脾氣,可就難了。——亞里斯多德(西元前384 ~ 西元前 322)哲學家

有雲霄飛車的遊樂園

快樂/不快樂、正/負情緒的分野,有時比我們想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