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都自動駕駛嗎,為什麼會累?華航副機長解開你的空中迷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華航機師的罷工事件,主要訴求就是「8小時以上飛時3人派遣,12小時以上飛時4人派遣」,各種人數到底差在哪裡?既然飛機都可以自動駕駛了,機師怎麼會累呢?
文:華航現職張姓副機長
什麼是疲勞航班?昨天試著用一般人能理解的文字解釋了理論上的部分,今天來說說比較實務上的經驗,以及一般人對這個職業的認知誤解。
畢竟,理論這種東西就和所有專業必須讀的書一樣,打開書就想睡覺,講太多怕各位看了只想直接上一頁跳出,今天,我想多談談飛行員工作面對什麼壓力,以及為何會疲勞。
一樣,文章出發點是我在飛行的747機隊,其它機隊操作模式與派遣方式我沒經歷過無法做評論。
同樣是機師,開貨機和客機的疲勞程度就很不同
在這間公司的747機隊,客機及貨機都需要飛,而兩種機型飛行員要面對的心理壓力是不一樣的。
第一,客機和貨機駕駛艙在本質設計上有點不一樣。為了顯而易見的航空保安因素,客機的駕駛艙和客艙是用一扇強化門隔開,飛行員除了使用廁所和輪休,或有特殊情況時,航行過程中是不會走出那扇門的。貨機駕駛艙和上層客艙間沒有用強化門隔開,只有一條用來遮光的門簾,平時貨機除了組員之外,會載的乘客絕大多數都是自己公司員工,或是跟著特殊貨物一起的隨機人員(如載運馬匹時的飼育人員),因此航空保安的要求沒有客機來得嚴謹。
為什麼要說這個?試想一趟8小時飛行時間的航程,飛行員不可能8個小時屁股都黏在椅子上不起來,總會想要疲累時起來走一走,洗洗臉,動一動試著趕跑瞌睡蟲。客機因為不能隨便開門離開駕駛艙,能活動的空間只有小到可憐的一點點,想上廁所時,如果當場只有兩位飛行組員在駕駛艙位置上,必須電請一位客艙組員進入駕駛艙,飛行組員才能去上廁所。請這位客艙組員進來不是來幫忙開飛機的,而是在有任何突發狀況時這位客艙組員可以從內把駕駛艙門打開,讓在門外的飛行組員能進入。有興趣可以Google一下德國之翼9525航班事件,就能了解這個規範的必要性。
由於客艙組員也有他的工作要做,所以去廁所的飛行員都不喜歡拖太久,趕快完事趕快回駕駛艙讓客艙組員能回到其職位上。而貨機就沒有這個狀況,沒有強化門沒有客艙組員,也有足夠空間可以自由行走活動,我飛貨機通常是在駕駛座上坐一個小時就會逼自己起來到上層客艙走動約10分鐘,然後再回座繼續執勤,藉此減輕疲勞程度。

第二,客機載了滿滿的乘客和客艙組員,飛行員承擔不起讓任何一位受傷的責任,同時也因為人員多就會有各種狀況發生。機上生病、酒醉鬧事或是大多數人還有印象的,前陣子友航發生的乘客要求客艙組員幫忙擦屁股事件,每一件事都是在考驗飛行員的判斷與決策能力。該繼續前往目的地還是找地方預防性轉降?每一個決定都是幾百萬的營運成本,公司買單不買單都要看這個決定的合理性。
舉個例子,我們機隊某個飛往歐洲的航班,發生過在西伯利亞上空乘客生病的緊急醫療狀況,飛行組員在全盤考量後決定回頭轉降至日本北海道新千歲機場。熬大夜的航班遇到這個狀況,做的決定讓公司損失可觀的營運成本,但人命關天誰也承擔不起讓乘客在航機上過世的風險。
航行途中遇到亂流時,客機的處置和貨機也有點不同。持續的亂流輕則影響到乘客的舒適度,重則可能造成乘客或組員受傷或死亡,不得不謹慎,因此飛客機時遇到亂流飛行員都會盡可能避讓。貨機的好處是沒有乘客,飛行員對亂流已是司空見慣,忍受程度高,除非是嚴重到可能對飛機結構有危害,不然飛行員大多數處置沒有像客機那樣緊張急迫。
第三,飛貨機有什麼心理壓力?試著問問自己,你願不願意在自己的車上裝滿爆裂物、腐蝕化學物質、輻射物質、易燃物品、有毒物質、高感染性生物物質、臭氣沖天的牲畜等等貨物?航運界公認的危險物品,現代科技產品都會用到的鋰電池,也是貨機的常客。鋰電池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一旦點燃後無法被貨機上的滅火系統撲滅,只能馬上迫降別無它法。
它容易點燃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莫非定律說凡事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鋰電池已經被大多數貨運航空拒絕載運,也因此其利潤高,還是有公司肯載運。拿到艙單看到滿滿的鋰電池真的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有興趣可以Google 發生在2010年9月3日的UPS6航班事故。
即使貨機的班型比較疲累,但我是比較喜歡飛貨機的,單純是個人喜好。
非幾小時派遣幾人?為的其實就是「再安全一點」
「8小時以上飛時3人派遣,12小時以上飛時4人派遣」。2人派遣、3人派遣跟4人派遣的差別在哪裡?其實就是一句話,疲勞控管。
我先說說飛到現在我感受過最疲累的航班經驗。那是我剛完成航路訓練後的第3趟飛行,5天班,一整趟的航班任務是桃園機場出發到東京成田機場,成田到夏威夷,夏威夷回成田,成田回桃園。4個航段每一段都只有兩個飛行組員,我和機長兩個人。
第一天第一段很正常,桃園機場飛成田機場,台灣時間下午快3點起飛,3小時的飛時,抵達時是台灣時間約晚上6點。
第二天第二段成田機場飛夏威夷,台灣時間晚上7點半起飛,約7小時的飛時,抵達時間是台灣時間第三天深夜2點半,通關後接車到飯店大概已經是台灣時間快早上4點了。
生理時鐘是這樣,熬了一夜很累的時候是睡得著,但睡不久。我在台灣時間的早上可能11點起來,出門覓食活動,還是很累得回飯店睡覺,可是這個午睡不敢睡久,因為一旦睡久晚上就睡不著了,必須設鬧鐘逼自己只能睡1到2個小時,這樣晚上任務前還能再盡量小睡一下。話是這樣說,但因為白天一直睡,晚上躺下去根本睡不著,翻來覆去煎魚煎老半天可能只能熟睡1到2個小時,就得起床開始打包準備了。
“華航機師罷工”的相關議題
- 2019-02-12 差1小時多900人力恐經營不下去,華航罷工因「多航段訴求」協商再度破局
- 2019-02-10 「這不是疲勞航班、什麼是疲勞航班」華航罷工超過60小時卡在哪?
- 2019-02-10 不是都自動駕駛嗎,為什麼會累?華航副機長解開你的空中迷思
- 2019-02-10 如何合法罷工?一邊協商一邊罷工合理嗎?華航罷工事件的8個Q&A
- 2019-02-10 什麼是「疲勞航班」?華航副機長現身說法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