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高者得」太競爭,讓每件事情都抽籤決定比較好嗎?

「價高者得」太競爭,讓每件事情都抽籤決定比較好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 TP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決定誰取得物資的方式很多,可以比武力,可以憑身分,而用「價格競爭」的話,每個人追求賺錢過程中,都有機會達到雙贏、多贏,但這個方式真的就是最好的方式嗎?

文:臥鵬居

最近在學「得到」上面的薛兆豐經濟學課。裡面提到這世界上應該由哪種方式來做為競爭標準。

因為世界上物質稀缺,而人的慾望無窮。究竟要用哪種競爭標準來決定稀缺物質由哪類人獲得。而且全世界個歷史上用過無數種競爭標準,比如說:

  1. 暴力競爭:人類原始競爭準則,擁有武力才能制服他人甚至爭奪配偶;讓基因傳承。
  2. 智力競爭:相較於暴力文明許多。至今台灣也在使用。今天高中學測、大學指考較能依此作為學生篩選。
  3. 身分競爭:如我們以前傳統習俗,過年時長輩最先夾菜。遊牧民族的好身分優先獲得供品。
  4. 排隊競爭:排隊等候結帳、排隊買電影票、排隊等掛號。誰先抵達服務單位,誰優先接受服務。
  5. 價格競爭:一項商品或服務,誰出的價高,就賣給/服務誰。
  6. 隨機競爭:抽籤、抽獎屬於這種。完全運氣,不依靠誰的暴力、智力、身分、排隊或價格的競爭。

好的,所有競爭條件大致列舉出來。問題來了,哪一種競爭方式最公平?

哪一種競爭方式最公平?

暴力在人文主義與社會契約架構中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天生肌肉發達佔盡優勢,有些人則手無縛雞之力。

智力競爭看起來相對公平,他取決於我們努力用功多少;不過有人相對容易掌握書本知識、有人需要身心體驗或實做才能融會貫通。

身分競爭近年來在家族中逐漸淡卻,不過在辦公室文化中仍有不少公司依不同身分而決定講話份量。或者出生地也是決定身分競爭,如出生在基隆和埔里的小孩,對於教育環境資源是不一樣甚至不公平的。

排隊競爭就相對公平許多;不過如果一位上班族要和一位放寒暑假學生搶明天中午12點開賣的演唱會門票時就顯得不公平了。

價格競爭,價高者得。可們我不是出生金湯匙,自然我就無法和同年紀不同家庭的人擁有相同生活;當然大部分的我們,也勝過其他需要靠低收入戶補助家庭人的生活。

隨機競爭對於上述而言總算公平了,因為毫無任何評斷標準。所以,雖然在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中說,有可能會隨機讓不需要者獲得。不過在筆者來看,那些不需要者本身因為沒有需求,自然就不會去參與這次競爭。

所以,為了因應公平社會不會讓任何人有異議,我提倡社會上的稀缺資源應該由抽籤、抽獎形式的隨機競爭來決定。

然後,社會就死了

vulvg6t2tsaylxs90oms8gdm6ygpg5
photo credit: REUTERS/Neil Hall/達志影像

然後,社會就死了

你今天晚上想吃每天排隊很長的「臥鵬居義大利麵」。因為你是上班族本來競爭不過學生的不公平,現在成為隨機抽籤。然後你很幸運被抽到了,可以輕鬆享有公平抽籤權利前往消費。

在你開始大快朵頤用餐時候,發現這義大利麵怎麼這麼難吃?哦!原來臥鵬居義大利麵引進的食材竟然也是隨機抽取,這間店老闆Alucard抽到的貨剛好是風評不太好、食材還會長蟲的廠商。因為公平,這間廠商有權參與食材供應商競爭、因為公平,剛好這廠商被老闆給選上。

你就很不爽,吃個兩口就走人。要乘坐Uber,外面沒有Uber;打開APP叫車,喔,發現是一台泡過水的二手車。因為駕駛不需要通過價格競爭,隨機抽到了這台二手車,公平嘛,因為這駕駛運氣不好,而你也運氣不好罷了。

很驚險回到家結束了一天,趕著明天上班公司的職員升遷典禮。平常你也算是認真努力,也隨機被選中你就是這位升遷者。或許,從此你也開始食髓知味:既然大家升遷機會都是公平的,那我何必要繼續這麼努力?

然後,你身邊同事也這麼想、公司也持續隨機挑選生產原物料生產產品、產品隨機被不同有需求的消費者抽中,使用不管產品品質或安全、你吃的食物持續也是公平隨機抽取出來的食材。因為這是公平社會、公平競爭,只有隨機競爭,是公平的。

所以,社會就死了。

既然沒有最公平,那就創造產值最大化吧

在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裡提到,上述幾個競爭條件沒有一項是公平的。而選擇每一項競爭條件都有他的成本。

選擇暴力成本是大家狂去練武、健身,甚至練武健身的名額也要靠暴力解決而同時產生互相報仇的外部成本,不會獲益;選擇智力競爭那大家都會瘋狂去上課、考試,在學習過程中大家所耗費的也是時間成本(當然以現代社會來說也可以是說投資);身分競爭一時之間看不太到,但若長期下來,尸位素餐、倚老賣老社會現象成為常態,整個環境不會有朝氣,也不會有矽谷、新創誕生,不會獲益;排隊競爭帶給人先來先得公平性,若每個場所使用排隊競爭,蘇聯就不會垮台,因為等排隊的人本身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實質效益,是時間成本。

而價格競爭,是給願意出高價的人選擇競爭決定權。依薛兆豐經濟學課所說:

價格競爭所付出去的價格本身,便是透過一連串努力賺錢過程當中,造福自己、也造福社會

其他競爭模式只有在最終少數幾位贏家獲益,但其他人沒有。且在進行競爭同時,並不會帶給社會上其他人獲益。

untxgfb8jrxj8bnr1qaqv62zj1qoyd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價格競爭本身在每個人追求賺錢過程,都會賺到錢。當然金錢有所不同,購買的商品(比如說義大利麵) 也會不同。但是,社會上也有高價義大利麵館、也有平價義大利麵館。

這些在高價或低價義大利麵館上班的人,也在努力賺錢來造福自己也造福社會;達到雙贏、多贏。甚至基於創造更多賺錢機會而研發新科技、新技術、新藥。讓社會進步、創造產值最大化、也把經濟這塊餅做大。


開頭的問題看似已經找到答案,但最後還是想問,既然價格競爭說起來這麼漂亮,那為何還是有買電影票靠排隊?大學靠指考競爭?追女朋友並非全靠價格(身價)競爭的狀況呢?價格競爭,真的就是最終的解方嗎?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