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網絡強國」遇上假新聞:中國網絡空間的資訊亂象

當「網絡強國」遇上假新聞:中國網絡空間的資訊亂象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至2018年6月為止,中國國內的網路普及率已經達到57.7%,網路用戶人數突破8億,堪稱為「網路大國」,而觀察當前的中國網路生態,可將其中五花八門的假新聞概括為兩種主要類型。

文:張凱銘(國立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假新聞:席捲網絡空間的黑色浪潮

網絡空間中的假新聞(Fake news)似乎是過去幾年間,在國際關係與網絡政治領域中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世界各地民眾和政治人物在大量難辨真假的資訊浪潮中,深切感受到網絡技術是一把貨真價實的雙面刃,既帶給人們許多前所未見的方便與利益,也創造出各種難解的新興問題。稍稍回顧一下過去幾年的時事,除了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J. Trump)三不五時在推特(Twitter)中痛罵各種假新聞對他的汙衊外,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Brexit)、2017年的法國總統大選與2018年義大利國會大選中,[1] 各種充滿政治動機的假新聞也都在網絡上鋪天蓋地,對於選情起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國政府也對假新聞議題表達高度關切,除由總統府發言人出面強調打擊假新聞和網絡謠言的重要性外,法務部也提出一度引起爭議的《國家保防工作法》草案,試圖管控不實訊息在媒體網絡中的傳播。[2]

雖然受到廣泛的討論,但各界對於假新聞的定義迄今仍然莫衷一是,對於如何分辨假新聞和「新聞諷刺」(news satire)、「新聞虛構」(news fabrication)、「宣傳活動」(propaganda)等相似概念的差異也存有許多不同見解。[3] 不過在參酌各方觀點的基礎上,我們還是可以對假新聞提出一個簡要界定:假新聞不只是相對於真實報導的虛假新聞,而是一種泛稱,指涉那些透過傳統媒體或網絡途徑釋放不實訊息,藉由誤導受眾以獲取政治、商業或其他利益的資訊傳播行為。[4]

就此而言,包含偽造的報導、虛假的新聞網站、謠言傳播、人為再製的數據或圖像等皆可被納入其中。[5] 嚴格來說,假新聞並不是一個全新概念,過往歷史中的許多階段都有過不實訊息在社會大眾中散播流傳的紀錄。[6] 假新聞當前受到空前重視的主要原因,是網絡科技在現代人類文明中全面而深入的應用,導致來自各方的訊息得以快速擴散並吸引大量閱聽群眾,從而創造出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國內的網絡假新聞亂象

每當提及假新聞議題時,中國是時常出現在各方討論中的重要角色。在許多人眼中,中國是網絡假新聞的主要產地之一:北京當局透過製造散播虛假資訊,試圖影響台灣等政治對手。[7] 這些批評或許有其道理,但若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中國自身也正面臨著國內網絡假新聞大量滋生且管制不易的困境。

以企業自主調查為例,騰訊公司於2017年12月發表的年度謠言治理報告中指出,中國網絡中的不實訊息數量極為龐大,該公司的系統在過去一年內攔截線上謠言訊息高達5億次,掌握涉及散播假新聞的用戶帳號多達18萬個。[8] 「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所轄「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其每月接獲舉報的惡意網絡資訊平均數量接近700萬件之譜。[9] 這些在網絡上散播各類假新聞或謠言訊息的行為者常被冠以「網絡水軍」(internet water army)之名,正對中國網絡環境的品質與安全性造成相當程度的危害。[10]

就中國政府的立場而言,管控網絡假新聞亂象,在今天比起過去任何時間點來說可能都更加迫切。自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2月提出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願景後,北京當局近年積極擴大國內社會的網絡應用,除了推出「互聯網+」、「寬帶中國」、「雲計算創新發展」等施政計畫以支持資訊產業發展外,[11] 也責成各級黨政機關加強政務數位化工程,與網絡企業建立技術合作關係,設置政務雲端、網絡信訪機制、網絡民生業務平台以加強官民線上互動,並積極蒐集回應網絡輿情。[12] 隨著網絡經濟增長和數位施政逐步普及化,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必然將對網絡空間形成更高的依賴度。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至2018年6月為止,中國國內的網絡普及率已經達到57.7%,網絡用戶人數突破8億,其中7成用戶具有在生活中使用行動支付工具和網絡購物平台的習慣,近5成的用戶曾經使用過黨政機關設立的網站和線上服務平台辦理各類業務。[13] 用戶數量與使用頻率的成長,固然是國家網絡建設成果的體現,但也致使網絡上各種假新聞及不實資訊的流通速度、受眾數量與衍生危害同步上升。中國政府必須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以保持網絡空間的穩定安全,才可望順利達成建構「網絡強國」的目標。

RTX6I813
Photo Credit: Reuter/達志影像

觀察當前的中國網絡生態,可將其中五花八門的假新聞概括為兩種主要類型:

一、「正向」假新聞:誘導行銷與創造虛幻潮流

這類假新聞主要是指透過散播具可信外觀的不實或商業資訊,向網絡用戶宣傳推銷特定商品、活動或理念意象等標的並以此獲利的行為。根據《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高達7成的中國用戶認為網絡中的誘導行銷十分普遍,其中約6成用戶承認自己無法完全辨識訊息真偽。[14]

一般來說,這類假新聞多以兩種形態出現,第一是「新聞軟文」,即形式上偽裝成時事報導,但實際內容卻是行銷宣傳的網絡文稿。由於稿件具有新聞的嚴肅外觀,可使一般民眾產生可信度錯覺,在未經詳察的情況下很容易誤信文中所述為實。新華社的追蹤報導指出新聞軟文近年氾濫情況嚴重,部分寫手甚至成立了專門公司,客戶只要支付1000元人民幣左右的金額,便可委託其產製軟文並刊載在超過70個網絡平台之上。[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