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鐵道記憶》——沿著鐵軌走到一切的起源,尋找屬於台灣人民的鐵道記憶

《我的鐵道記憶》——沿著鐵軌走到一切的起源,尋找屬於台灣人民的鐵道記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鐵道學者正在嘗試討論及思考在鐵道文化保存上,除了在「有形」如鐵道相關建築、火車本體的基礎上,如何同時把「無形」的技術、經驗,甚至記憶和情感一同保存下來。

文:李嘉詠 |圖:香港電台

冒著白煙奔馳的蒸汽火車代表著怎樣的記憶?

在鐵路未曾電氣化的時代,人們依靠蒸汽火車穿越各地,冒著白煙奔馳的蒸汽火車,那一聲響徹雲霄的汽笛聲,都曾經是人們記憶中一段不可磨滅的片段。蒸汽火車鍋爐的胖瘦,動輪的大小,外形上不是單純的機械化,而是讓人感覺優雅宏偉的線條,這都是每一輛蒸汽火車給人展示不同性格和形象的方法。

現時,在台灣退役的蒸汽火車散落在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公園、展區作靜態展示,在沒有復修的情況下,機件老化和腐蝕使這些昔日奔馳穿梭於台灣各地的蒸汽火車只能停留於民眾的記憶之中。

006
在高雄舊打狗驛故事館外停泊的兩部蒸汽火車

一輛蒸汽火車再次冒煙奔騰的背後,代表了哪種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臺灣鐵路局從1998年開始復駛蒸汽火車,推動整個復駛行動是83歲臺鐵退休員工郭約義師傅。從19歲加入臺灣鐵路局成為機務練習生開始,在台鐵服務超過40年,從駕駛蒸汽火車到退休多年後,仍然擔任多項有關蒸汽火車的文化推廣以及復駛活動,郭師傅坦白說,蒸汽火車始終有一日會完全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中,因為蒸汽火車在現代有兩面牆是跨不過去的,一是人力、二是財力,要復駛蒸汽火車,不只火車本身和機務人員要準備好,還要需要一條合適的跑道,讓蒸汽火車能無阻擋地奔馳。

002
郭老師坐在DT668蒸汽火車中

蒸汽火車復駛小組由臺鐵局的火車司機以及機務維修人員擔任,小組成員復駛目前能動態保存的蒸汽火車,穿梭各地作觀光以及教育之用,由於小組成員人數不多,而且每人均有日常工作,只能抽額外時間進行蒸汽火車維修、保養工作。而且蒸汽火車的駕駛間不如現今列車的舒適,要駕駛蒸汽火車,對於體力和技術都是高難度的挑戰,儘管如此,郭師傅以及復駛小組成員仍然致力於推動蒸汽火車復駛活動的,令蒸汽火車冒著白煙奔騰的樣貌能夠得到承傳。

018
DT668復駛當天工作人員大合照

高雄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古庭維由鐵道迷出身,鐘愛鐵道文化的他指出,鐵道的歷史就是一個地方產業發展的歷史,每一個地區能發展成今時今日的樣貌就是由鐵道發展促成的,而鐵道是民眾每日都會接觸到的東西,鐵道文化理應與民眾距離很近。

在四處出國乘搭不同國家的蒸汽火車後,古庭維認為蒸汽火車慢慢前進的韻律,是最新最快火車都比不上的,煤煙的特殊味道、升騰的白煙都是乘搭火車時與別不同的體驗,但現時的電氣化火車把外界環境與乘客隔絕,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也正在逐漸消失,當社會越現代化的時候,我們就要越想辦法抓住越多的東西。他認為如果大家在意鐵道產物背後蘊含的文化和記憶,即使只有一點點人在意,願意去推動推廣,那麼整個局面就會改變。

020
復駛當天郭老師目送後輩們駕駛DT668

那麼「無形」的東西該怎樣去保存?

雖然火車本身是有形的產物,可以透過形態上維修保養把當時的面貌保存,但另一方面在火車本體背後還包含了大量無形的技術和經驗,若果把過去的技術傳承和呈現出來,必定有助於最新最高科技的培訓。台灣鐵道學者正在嘗試討論及思考在鐵道文化保存上,除了在「有形」如鐵道相關建築、火車本體的基礎上,如何同時把「無形」的技術、經驗,甚至記憶和情感一同保存下來。

021
DT668復駛當天人潮

回顧香港,與台灣相似的局面也正在香港重覆上演,日趨現代化的建設會否也令港人更容易忘卻一些屬於我們美好的原有記憶?為了捉緊那一點點慢慢消失的情感和記憶,香港人在台灣人捍衛屬於他們鐵道記憶的故事上,又能看到怎樣對於文化保育、時代記憶承傳的反思?

節目簡介:
一連七集的《台灣故事》結合鄉土情調和人文關懷,帶觀眾走遍台灣島嶼,探討保育文化、鐵道記憶、獨立音樂、環境保護等議題,發掘不一樣的台灣。節目逢星期五晚上8時在港台電視31、31A播映,本集於2月8日播出。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 RTHK Screen將同步直播及提供網上重溫。

你可能會想看:

從莫斯科到北京,法國攝影師帶你看橫跨7622公里的壯闊美景

【圖輯】骯髒、誤點──國營鐵路是津巴布韋悲慘經濟20年的縮影

【圖輯】高雄人等了10年的鐵路地下化通車:白雲般的新車站,舊軌道變成「市區彩帶」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