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薪水高就該惦惦?美國四大職業運動好像都搞過罷工啊

薪水高就該惦惦?美國四大職業運動好像都搞過罷工啊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人會認為薪水高就不該罷工,但美國包括NBA、NFL等四大運動聯盟的運動員都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罷工,有的時候,資方甚至會以「閉館」的方式來回應。

文:Barry Kuo(Lawsnote創辦人、律師)

華航的罷工還沒落幕,最近的Google Trend看都不用看,滿滿的都是罷工議題,有人支持有人反對,各有各的道理。

反對者有個論點是「工資這麼高還搞罷工!」,這句話讓我想到,這世界上薪水最高的工作——美國四大職業運動的運動員,好像都搞過罷工啊!

「罷工」(strike)和「封館」(lockout)

基本上職業運動的勞資爭議,是一場億萬富豪對上千萬富翁的戰爭,機師的月薪雖然高,但在這場戰爭中也只是塞牙縫的。因此勞方,也就是職業球員受到的保障可能會比一般受薪階級更少。當勞資協商破局(幾乎都是針對球員的薪資上限爭議),球員可以罷工拒絕比賽,但資方,也就是球團老闆也可以決定封館來不讓球員比賽,這都是雙方用來增加談判籌碼的合法權利。

有趣的是,即使有合約保障,封館的時候,球團老闆是可以拒絕付球員薪水的,在1988年NBA的仲裁中,仲裁人認為除非合約中有針對封館的薪資特殊保障,否則原則上老闆可以拒付薪資。

催生十全大補男:1987年NFL罷工

四大職業運動的老大「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歷史上出現過5次罷工4次封館,最近一次罷工在1987年由球員發起。

1987年的罷工十分有趣,主要爭議是因為自由球員的爭議,當時球員罷工了一個月(NFL賽季只有17周,每隊只打16場比賽),但賽季只取消了一周,原因是因為各個球隊在球員罷工後,緊急找來各種雜牌軍和退休球員組成新的團隊開始比賽。

如果你覺得這個情節很熟悉,沒有錯,基努李維的電影十全大補男(The Replacements)就是由這次罷工改編的。

由於替補球員延續了賽季,球員缺乏有力的談判籌碼,最終在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結束罷工。

影響最大:1994年的MLB罷工

NFL聯盟中Replace Game的概念,也影響了1994年的MLB罷工。

職業運動老二MLB也曾經歷過5次罷工3次封館,最近一次是在1994年的大罷工,同時也是四大中時間最久(長達310天),影響最大(取消了季後賽和世界大賽)的罷工。

主要爭議來自於美國小市場球隊經營不易,提出了設定球員薪資上限和分享每一隊的轉播收益來平衡大小市場球隊的發展,但這個提議遭到球員的強烈反彈,最終導致球員發起罷工。這次罷工一共取消了948場比賽,造成勞資雙方將近10億美元的損失,由於影響太大,甚至驚動了當時的總統柯林頓出面協調,一直到了1995年,資方終於同意放棄設定薪資上限,但罷工仍未結束。

當時,聯盟開始規劃如同1987年的NFL replace game的替代比賽,使用小聯盟的替代球員,結果為了這件事又吵成一團,連部分資方都反對(例如巴爾的摩金鶯隊),加拿大也因為法令限制的關係,不允許聯盟使用替代球員在加拿大境內比賽,所以在這個賽季,原本的多倫多藍鳥隊(Toronto Blue Jays)就移師到了小聯盟的佛羅里達但丁尼(Dunedin),變成佛羅里達藍鳥。

也因為這次的罷工,讓一個超級明星球員從MLB退役,1993年從NBA退役的Michael Jordan當時正在白襪隊的小聯盟,因為拒絕打Replace game而退役。當然,如大家所知,他又回到了NBA,然後再一次三連霸。

這次罷工的結果造成勞資雙輸,同時在四大中也輸給了NBA而讓MLB退居到老三地位,但在過去20年勞資都學乖,攜手努力的情況下,不但讓MLB重回老二,並且讓總營收成長了400%。

去年2月,因為MLB的薪資緊縮一度傳出球員有意要罷工,不過後來聯盟和球員工會都搖搖手說沒有沒有那是搞錯了,看來1994年的教訓似乎影響不小。

AP_16308187329849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聯盟一去回不來:2004-2005賽季的NHL封館

老四NHL只在1992年經過一次罷工,但過去20年有3次封館,影響最大的是2004-2005年賽季的封館,造成整個賽季取消。

2004年由於不堪虧損的球隊提出各種薪資上限的概念,一開始遭到球員工會的強烈反彈,最後雙方卻是在薪資上限的金額談不攏(5200萬美金對比4000萬美金),造成聯盟取消整個賽季。

在封館結束時,最終球員工會同意的薪資上限是3900萬美金,這次封館也對NHL造成非常大的傷害,超過半數的球迷認為封館是因為球員造成的,只有少數(21%)球迷認為責任在資方,也因為這次封館,很多人認為基本上NHL已經從四大除名了。

空中飛鳥:2011年NBA封館

NBA從未發生過球員罷工,但有4次封館,最具有代表的性的就是2011年的縮水賽季。在2005年勞資雙方的協議(CBA)在2011年到期後,雙方對於利潤分配比例和薪資上限的結構沒有共識,最終聯盟決定封館。

資方提出一些數據說大部分的球隊都在虧損,希望在新的CBA中降低球員薪資的分配比重,而球員認為應該維持現狀,球隊大部分的虧損來自於折損攤提等會計上的計算方式,並不是真的沒有賺錢。

這次封館網路上有非常多專業文章可以參考,但今年Netflix的自製電影空中飛鳥(High Flying Bird)則帶給我們封館的另外一面,除了勞資雙方外,那些圍繞著職業運動討生活的人的故事。

以往我們更關注在封館期間內大牌球星的動向,例如跑去土耳其打球的Deron Williams,但透過電影讓我們看到封館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我們看不到的人,那個經紀人可能真的會因為封館丟了工作,而那個剛加入聯盟的新秀,會因為領不到薪水去借了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