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兵法全攻略(下):開創台式牛排旋風的「孫東寶」是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76年的時候,曾是美僑俱樂部主廚的孫東寶先生由於當時政府政策造成牛肉的價格下滑,便開始在巷弄內擺攤,賣將牛排放到鐵板上,再加上麵條,再打一顆蛋的型式的牛排。我們現在所知的台式平價牛排或夜市牛排,就這麼誕生了。
- 翼板牛排(flat iron steak)
翼板牛排取自牛肩肉(chunk)。由於牛的肩胛部包含了棘下肌(infraspinatusmuscle),經常運動,因此肌肉發達而緊實,而翼板牛排也稱為top blade steak或top chuck steak,是這個部位唯一較軟的地方,大陸則稱此處為上腦。
除此之外,牛肩胛部還包括了「帶骨方切肩胛肉」(square-cut chuck)、「上肩胛肉」(shoulder clod)、「上肩胛脊底肌」(top blade muscle)、「肩胛里脊」(chunk tender,又稱黃瓜條)、「去骨肩胛小排」(boneless chunk short ribs)、「下肩胛眼肉捲」(chuck eye roll,又叫梅花肉和前腿心)、「下肩胛襯底板肉」(chunk flat rib)、和「下肩胛肋眼心」(chuck eye log)。
翼板牛排的英文flat iron之名得自於穿過這塊肉中央的粗硬結締組織。一旦這個結締組織被去除,上下兩片肉就成了翼板牛排。叫flat iron則是因為其相同的厚度和長方形的形狀就像是傳統的金屬扁鐵夾。
翼板牛排的作法有很多的可能性。醃過再烤很棒,加點油和鹽就直接烤直接烤也沒毛病,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烤得過熟,以不超過三分熟最好。高溫而短時間的烹調是最能呈現它美味的烹調方式。
- 板腱牛排(blade chuck steak)
另外一種取自牛肩部位的牛排是板腱牛排,是牛肩部位比翼板牛排肉直硬一些的部位。其它還有肉質越來越緊實的部位,分別是肩背牛排(7 bone chuck steak)和肩臂牛排(shoulder steak),都是需要慢慢烹調的部位。而板腱牛排又稱嫩肩里脊,是牛肩中心的無骨牛肉。
世界上的牛排
- 〔葡萄牙式牛排〕(Bife a Portuguesa)
葡萄牙式牛排多半比較薄,而且多愛用菲力或臀腿肉這些比較瘦的部位。而且最大的特色是,除了有馬鈴薯當配菜外,牛排上還會放個煎蛋。
- 威靈頓牛排(Beef Wellington)
這道著名的把牛的腰內肉包在酥皮裡的牛排料理雖然因為冠上威靈頓公爵之名而感覺很英國,但其實它在1815年時出現的時候就已經不是什麼新奇的玩意兒了。法國人早就有這種作法了,管它叫 filet de bœuf en croûte ,意思是酥皮裡的菲力。
由於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與有「前進元帥」之稱的普魯士元帥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瓦爾施塔特公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一同在1815年於滑鐵盧戰役中擊敗了拿破崙,因此英國記者琳.希斯洛普(Leah Hyslop)才在她2013年的一篇《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的飲食專欄中,描述這道菜只是「把時髦的一道法國菜適時地改成愛國英國品牌」的一道料理。
因為大多數的英國人都認為,威靈頓牛排是一道為了紀念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中獲勝所創造出來的料理。甚至連牛排外面之所以會包著一層金黃色的酥皮,都被說成是用來彰顯英國軍人穿著的閃亮軍靴。不過奇怪的是,尋遍1800年代英國的食譜,卻都尋不到這道料理的蹤跡。要一直到20世紀初,才有了這道菜的記載。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還不是出現在英國,而是在美國。那是1903年,美國洛杉磯時報上所刊登的一道名為「fillet of beef, a la Wellington」的食譜。而1939的時候,牛津英語詞典上的紐約外食導覽則是威靈頓牛排第一份可靠的參考文獻:
威靈頓牛腰肉。豬油牛腰肉。烤得非常生。可以冷著吃,也可以包入派皮裡。隨意地切片,然後淋上馬德雷醬上桌。
然而,要到了1940年的時候,在一本叫《美國帕馬之家食譜》(The American Palmer House Cook Book)的烹飪書上,威靈頓牛排的第一份食譜才正式出現。而這份食譜很可能是芝加哥一個以精緻飲食而聞名的旅店帕馬之家(The Palmer House)的主廚發明的。
而美國美食評論家克雷格·克萊本(Craig Claiborne)在他1985年所出版的《紐約時報食物百科》(The New York Times Food Encyclopedia)則又指出,愛爾蘭烹飪作家西奧多拉.費茲吉朋(Theodora FitzGibbon)在其著作中,有一道名為「Steig Wellington」的愛爾蘭傳統料理的食譜,而steig就是愛爾蘭語的牛排。
不過威靈頓牛排真正名聲大燥的時間是在1960年代,而且是在美國,而不是大西洋彼岸的英國。首先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甘廼迪家族讓這道料理在白宮打響人氣,後來的尼克森也不遑多讓。而做為一道昂貴、複雜又精緻的主菜,讓這裡的女主人忍不住想把這道料理呈現給她們的賓客。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這道菜才被改良為牛排上要塗一層鵝肝醬(foie gras)和一層蘑菇香草蔥醬(duxelles),而原本外層裹覆的一般麵糰也才開始換成了千層酥皮,還將酥皮裝飾成各種不同的圖案花樣。
此外,生平曾被改編成2009年電影《美味關係》(Julie & Julia)的美國知名廚師、作家與電視主持人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因其1961年所出的《精通法國烹飪的藝術》(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一書而成名。在她的書中自然是有介紹filet de bœuf en croûte這道法國料理。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