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侮辱聲浪:「我不是查理」 法國穆斯林擔憂新一波仇視風潮

反侮辱聲浪:「我不是查理」 法國穆斯林擔憂新一波仇視風潮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查理週刊槍擊案發生後,法國穆斯林擔憂新一波仇視風潮,他們廣傳「別以我之名」的口號說,「(極端份子)不能代表穆斯林」。

新聞摘要 / 董奕君

法國在查理週刊槍擊案後,掀起「我是查理」的運動,但這兩天出現「我不是查理」的少數聲音,因為他們不認同查理週刊侮辱伊斯蘭和其他宗教的做法。另外穆斯林族群在法國的處境也因槍擊案更顯艱難,在極端份子聲稱「為先知復仇」,屠殺12人後,這讓一般法國穆斯林覺得雙重受傷:一邊是自己的法國同胞遭殺害,一邊是自己的信仰遭背叛。

中央社報導,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槍擊案後,「我是查理」成為集會主題和口號,用以表達支持言論自由,數十萬人走上街頭,高呼「我是查理」,公車亭、水果攤、登山道,到處都有這個標語。

世界報(Le Monde)報導,巴黎北郊聖丹尼(St Denis)的部分中學生譴責謀殺漫畫家的暴行,但同時也譴責漫畫家的作品。一名叫雅辛(Yacine)的學生提到,很多同學把查理週刊漫畫家與法國脫口秀藝人狄爾多尼(Dieudonne)比較,「狄爾多尼做了一個形似納粹的手勢就被處罰,而對查理,談的卻是言論自由」。

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FN)創黨人雷朋(Jean-Marie Le Pen)在推特上說,「抱歉,我不是查理」;他的孫女、民族陣線議員梅瑞恩.雷朋(MarionMarechal-Le Pen)也表示,「如果是要捍衛言論自由,那麼我是查理;如果要支持查理週刊的編輯方針,我就不是」。

法國有350萬到500萬穆斯林,政府和伊斯蘭教長一直試著促進族群互相接納,但或許人們的刻板印象太深,也或許融合只是政治正確的表面功夫,穆斯林難被法國社會完全接受。查理週刊槍擊案發生後,法國穆斯林擔憂新一波仇視風潮即將針對他們而來。

阿拉伯世界學術研究中心(CERSMA)主任巴嘉威(Ahmed Bargaoui)在法國電視台France 24論壇中說,政府應重新檢討何謂融合,「有些人在法國住了3、4代,但很不幸的,人們直到今天還在講『血統』」,意指法國從未真正接受其他宗教和種族的移民。

波爾多伊斯蘭教長烏布胡(Tareq Oubrou)則深感傷心,不僅為罹難者,也為伊斯蘭本身。他說,多年來推動融合、對話的努力,彷彿因此案瞬間瓦解;「(槍手)說他們為先知復了仇,但這對先知就是一種褻瀆,在先知的時代,他被人嘲諷,都會原諒對方」

另一名法國人伊鋒(Yvon)在槍擊案後參加「我是查理」集會時說,「那些人(槍手)不算穆斯林,只不過是罪犯」。

法國全國穆斯林委員會(CFCM)主席穆薩維(Mohammed Moussaoui)接受「巴黎人日報」(Le Parisien)訪問時表示,不法份子把伊斯蘭當作一種工具,製造恐懼,並試圖分裂法國,這時候更要團結。

我不是查理 也有法人反侮辱宗教(中央社)
伊斯蘭屢遭污名 法國穆斯林受夠了(中央社)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