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連歐巴馬都不甩,台獨公投也不必把美國的話當聖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外交政策決策圈建制派長年來看法是台灣與中國之間最好「不要有任何變動」,這也是為什麼代表美國國務院保守官僚的AIT發言人會在台灣媒體追問下,表態不支持台灣民間發動「獨立公投」。
一個自由民主的島國,越來越多人民對於緊鄰的大陸國家政治和文化入侵感到不滿,終有一日民間團體和「獨派人士」發動脫陸公投,引起該國乃至國際間激烈辯論。做為該國親密盟國,美國政府頻繁的委婉表示「不支持公投」,美國總統還在該國報紙刊文呼籲他們「別鬧了」。然而該國人民自決意志堅定,美國和大陸國家的口頭反對甚至只發揮反作用,「急獨派人士」甚至公然回嗆美國總統:「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公投,關你們屁事」,公投最終成功過關,引起世界轟動。
這個國家是英國,這裡講的就是2016年成功通過的英國脫離歐盟公投(Brexit),反映出的正是英國人民對於歐盟十幾年來不斷侵蝕英國主權、以「政治正確」掛帥引進海量歐盟移民湧進英國、又對於英國政治和文化獨立毫不尊重的不滿。當時公投引發英國和歐盟內外一片激辯,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Barack Obama)和當時的美國國務院也表態反對,歐巴馬甚至在英國《每日電訊報》刊文呼籲英國人民不要在公投投下贊成票。
回到現在的台灣,新聞這幾天登上媒體版面的所謂「獨立公投」,其實只是民間團體喜樂島聯盟日前以公開信呼籲立法院修正《公投法》,允許人民可以公投決定「國家前途」,然而這樣一點動作便可以引發中國在台勢力和某些所謂的「維持現狀」派大肆圍剿,儼然把支持修公投法的人士視為毒蛇猛獸、麻煩製造者。
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孟雨荷(Amanda Mansour)則在台灣媒體的追問下,表示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並說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公投。」這一來台灣的中國勢力、中國扶植媒體、和統派人士可樂了,爭相轉載新聞並取笑「連美國人都反對。」
許多人或許忘了,美國政府、國務院、乃至美國總統在國際上表態「不支持」的事情多到數不清,或許更應該思考的是「不支持」、「反對」、「積極反對」、「徹底反對」、「採取行動反對」、「不惜一切反對」這些官僚術語到底有什麼差別,如果連最基本的這點都沒弄清楚就選擇性把「美國的話當聖旨」,大概就跟台灣一票宗廟抽「國運籤」預言台灣未來同等荒謬。
當初2016年英國國內為了脫歐公投激烈辯論時,作為英國歷史上最親密盟國的美國歐巴馬政府公開發言表示不支持、甚至是反對英國脫歐,卻沒有幾個英國人把歐巴馬的話當一回事。脫歐公投的最重要發動者、能言善辯的英國獨立黨(UKIP)前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還回嗆要歐巴「閉嘴」,批評歐巴馬在英國脫歐公投上公然表態的立場是「可恥的」、是干預英國人民自決的主權。
法拉吉當年還表示:「英國人民有權利在自己國家決定自己的法律嗎?這才是這個公投的重點。我們要統治我們自己的國家、英國人民要自己制定屬於英國的法律!」最後脫歐公投以52%比48%的接近票數通過,法拉吉和英國草根大眾儼然向歐巴馬和那些干預英國公投的歐盟政治菁英,比出了一個大大的中指。

相較起英國的脫歐公投,台灣當下的所謂「獨立公投」其實是有聲無影,喜樂島聯盟乃至其他「獨派團體」也似乎缺乏像法拉吉這樣能言善辯、能夠公然回嗆美國總統的辯士,喜樂島聯盟發起人郭倍宏先生只能被一票親中勢力乃至蔡英文身邊的所謂「維持現狀派」打成妖魔鬼怪般。
平心而論,美國外交政策決策圈建制派長年來看法是台灣與中國之間最好「不要有任何變動」,這也是為什麼代表美國國務院保守官僚的AIT發言人會在台灣媒體追問下,表態不支持台灣民間發動「獨立公投」。
這種不願正面對抗中國併吞台灣野心的拖延法,是否真的符合美國利益自然大有辯論空間,但就算以「維持現狀」作為戰略目標來說,台灣既然國家主權實際上完全獨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台灣人民是否通過變更國名的「獨立公投」也不會改變台灣在美國戰略地圖上扮演的實質地位。
相較下,在破壞現狀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在國際上全面打壓台灣外交空間、窮兵黷武、以數千枚飛彈瞄準台灣、日本、以及在亞太駐地美軍。如同《民報》總編輯劉志聰評論,改變現狀的是中國,現狀被改變的是台灣,任何「獨立公投」應該被視為是台灣人民以民主程序表達捍衛台灣自由民主的獨立現狀才對,AIT發言人的「不支持公投」言論不但沒有必要、而且也不是美國利益的最好表述。
無獨有偶的,當年一手醞釀並強力推動英國脫歐公投通過的法拉吉也是英國政治中的著名親台派,曾在2017年接受筆者訪問時表示「台灣是民主而獨立的國家,英國應該與台灣建立正式的邦交關係」,當時法拉吉還對筆者說,如同英國未來只有英國人民有資格決定,台灣的未來也只有台灣人民有資格決定才對。
比起一個美國國務院的官僚,台灣人更應該聽聽英國的法拉吉。英國人可以因為不滿政治文化被歐洲侵蝕就選擇公投脫歐,連美國總統的「呼籲」都不放在眼裡,台灣人就更沒有理由自己嚇自己,把AIT的發言人當成什麼聖旨。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