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把錢藏在床底下啦!非洲農民的理財方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非洲並不是個每個人都窮到吃土、30個小時才吃一餐的地方,人們還是有基本理財需求的,這些「金融工具」,在烏干達鄉村其實通通都有,很多很多事情,是同樣的道理,但隨著不同的文化脈絡,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
聽說台灣最近越來越冷了,身處在赤道上的我,幾乎忘記寒冷是什麼感覺,一年四季的季節遞嬗只有乾季和雨季、播種的季節與收成的季節。最近是乾季開始,雨季的尾聲,當然還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聖誕節。
聖誕節是全國上下每個人努力工作的目標,從半年前就開始存錢、規劃(規劃買幾隻雞、殺幾隻牛、買幾件新衣),公路上一車一車的牛從農村中被載到鄉鎮去賣,農民們趕著出倉自己穀倉中的穀物(當然這也造成價格下跌波盪),超市中堆滿各種商品,供人們採購,回鄉跟家人過聖誕節。就像台灣一樣,濃厚的鄉土人情羈絆,聖誕節(也可以換成過年/中秋節/復活節)一定要回家跟自己的家人過。
聖誕節買的這些新衣新帽、吃大餐,對一般的非洲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需要存錢存好幾個月。對我們來說,花一筆大錢時,可能先看一下戶頭哪筆基金可以解約,或是檢查定存帳戶能不能領錢。理財,存錢,投資,這些我們習以為常、賴以為生的金融工具,在農村裡幾乎沒有,那他們的錢存在哪裡?需要大錢花用的時候怎麼辦呢?
各位朋友,非洲並不是個每個人都窮到吃土、30個小時才吃一餐的地方,人們還是有基本理財需求的,這些「金融工具」,在烏干達鄉村其實通通都有,很多很多事情,是同樣的道理,但隨著不同的文化脈絡,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
「現代人認為擁有現金和存款才是有錢,但在傳統社會裡,牛隻才是財富呀。很多人覺得自己很窮,尤其是北邊的Karamajong(烏干達的游牧民族,馬賽人的親戚),但你看看他們,一戶人家好幾十隻牛,那就是好幾千萬先令耶!(大概幾十萬台幣)」我的朋友跟我說,他是個在烏干達北邊Karamoja工作的社工。
在非洲的農村裡時常看得到牛在路邊散步、吃點心、慢跑,也常常能看到小朋友拿一條木棍趕著牛群。牛在烏干達社會中是財富的象徵,也像是我們的「定存」,買一隻小牛大概台幣幾千塊,一兩年過後,一隻成牛可以賣個2~3萬台幣,超過百分之百的報酬率,中間還可以生產牛奶賺點小外快,是個很不錯的投資方案,而且平常只要綁在院子裡吃草就行。
聖誕節將近,對牛肉的需求量大,許多人便將養了一兩年的成牛賣給牛販,甚至還聽說有人因為拒絕出售,牛被牛販半夜偷走的故事。
農作物則有點像基金或股票(雖然這樣的比喻不是很精準),價格隨著供需曲線浮動,每天、甚至每個小時都不同,決定什麼時候買進賣出,是一大學問,就像股票一樣,何時漲、何時跌,不僅是供需的問題,更是被國際情勢牽動,如果巴西的咖啡欠收,烏干達的咖啡價格就會上漲。
但與股票不同,農作物多了點麻煩的技術性問題,像是需要建造穀倉儲存這些作物,而不是在網路上動動滑鼠、打幾通電話就好。
農作物分成兩種,一種是糧食作物、另一種則是經濟作物,與肯亞的大莊園不同,烏干達是小農社會,大部份的農民兩種作物都會種植。糧食作物一般來說銷往國內市場,價格波動低,農家種植糧食作物都會保留一些自己吃,少部分賣掉,但也有越來越多人因為臨時缺錢花用而賣掉所有糧食作物,導致在年中時糧食不足而鬧飢荒。
經濟作物則像是咖啡、黃豆等等,市場內銷外銷都有,由於沒有保價收購,政府也沒有穩定糧食價格的政策,價格波動大,價格好的時候能讓人一夜致富,價格差時則可能使農民血本無歸。其中咖啡則是與國際市場關係最深的,雖然近幾年烏干達的阿拉比卡咖啡漸漸在國際市場闖出名號,但價格仍然隨著國際市場劇烈波動。
牛隻、作物、房子,是傳統烏干達社會理財的方式,在傳統以物易物、互相支援勞力的社會中,這些理財工具也足以應付一般的生活,如果突遭變故,強大的宗族組織(clan),親戚間也能互相幫忙照應,許多宗族甚至還設有救急基金,救助需要幫助的鄉親。
但進入21世紀,農藥、肥料、醫院、學校和現代金錢,擋也擋不住的進入農村,想要提升收成?請花錢買農藥和肥料;想受現代化的教育, 學習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知識,以後到大城市發展?請花錢繳學費上課;想接受現代化的治療?請花錢到醫院看病。白花花的錢,一下子讓人們亂了手腳,亂了價值觀,也亂了原本的理財方式。
現代的金融系統透過法治與規範來運作與約束,在非洲,主要的客群仍然是在都市的中產階級人口,但在農村裡的多數人呢?如何讓他們也能參與其中(financial inclusion),而不用向人借利息高達百分之百的高利貸?
「為什麼你們不向微型貸款借錢,而是向SACCO借錢?利息都差不多阿。」
「因為SACCO是我們的SACCO,我可是有入股的!利息繳給外人還不如給自己人賺。」
我當年就是讀了尤努斯教授的窮人銀行家才決定踏上這條路的,但到了這裡才發現,在非洲,僅有1/4的成人擁有銀行帳戶,在烏干達僅有17%的成年人擁有MFI(microfinance institution)或銀行的帳戶,其實遠不如想像中普及。利息仍然偏高、手續麻煩(要填一堆表格)、且據點大多在都市中,真正在農村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民,對微型貸款仍然看不到吃不到。
相反的,SACCO是在烏干達最普遍的借貸機構。SACCO的全名是Savings and Credit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是個烏干達獨有的組織,簡單來說就像是台灣的農民信貸合作社,SACCO由農民合作社(cooperative)籌組,農民組成,每個借錢的人都需先購入股份與存錢,才能借錢(運作有點像台灣的農會,但更自由,也較不政治,與cooperative是分開的),由於每個SACCO都是由農民自己草根創立,農民對自己的SACCO認同感很強,寧願向SACCO借錢也不願向銀行借。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