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把錢藏在床底下啦!非洲農民的理財方法

他們不是把錢藏在床底下啦!非洲農民的理財方法
Photo Credit: Teres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非洲並不是個每個人都窮到吃土、30個小時才吃一餐的地方,人們還是有基本理財需求的,這些「金融工具」,在烏干達鄉村其實通通都有,很多很多事情,是同樣的道理,但隨著不同的文化脈絡,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

聽說台灣最近越來越冷了,身處在赤道上的我,幾乎忘記寒冷是什麼感覺,一年四季的季節遞嬗只有乾季和雨季、播種的季節與收成的季節。最近是乾季開始,雨季的尾聲,當然還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聖誕節。

聖誕節是全國上下每個人努力工作的目標,從半年前就開始存錢、規劃(規劃買幾隻雞、殺幾隻牛、買幾件新衣),公路上一車一車的牛從農村中被載到鄉鎮去賣,農民們趕著出倉自己穀倉中的穀物(當然這也造成價格下跌波盪),超市中堆滿各種商品,供人們採購,回鄉跟家人過聖誕節。就像台灣一樣,濃厚的鄉土人情羈絆,聖誕節(也可以換成過年/中秋節/復活節)一定要回家跟自己的家人過。

聖誕節買的這些新衣新帽、吃大餐,對一般的非洲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需要存錢存好幾個月。對我們來說,花一筆大錢時,可能先看一下戶頭哪筆基金可以解約,或是檢查定存帳戶能不能領錢。理財,存錢,投資,這些我們習以為常、賴以為生的金融工具,在農村裡幾乎沒有,那他們的錢存在哪裡?需要大錢花用的時候怎麼辦呢?

各位朋友,非洲並不是個每個人都窮到吃土、30個小時才吃一餐的地方,人們還是有基本理財需求的,這些「金融工具」,在烏干達鄉村其實通通都有,很多很多事情,是同樣的道理,但隨著不同的文化脈絡,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

「現代人認為擁有現金和存款才是有錢,但在傳統社會裡,牛隻才是財富呀。很多人覺得自己很窮,尤其是北邊的Karamajong(烏干達的游牧民族,馬賽人的親戚),但你看看他們,一戶人家好幾十隻牛,那就是好幾千萬先令耶!(大概幾十萬台幣)」我的朋友跟我說,他是個在烏干達北邊Karamoja工作的社工。

在非洲的農村裡時常看得到牛在路邊散步、吃點心、慢跑,也常常能看到小朋友拿一條木棍趕著牛群。牛在烏干達社會中是財富的象徵,也像是我們的「定存」,買一隻小牛大概台幣幾千塊,一兩年過後,一隻成牛可以賣個2~3萬台幣,超過百分之百的報酬率,中間還可以生產牛奶賺點小外快,是個很不錯的投資方案,而且平常只要綁在院子裡吃草就行。

聖誕節將近,對牛肉的需求量大,許多人便將養了一兩年的成牛賣給牛販,甚至還聽說有人因為拒絕出售,牛被牛販半夜偷走的故事。

農作物則有點像基金或股票(雖然這樣的比喻不是很精準),價格隨著供需曲線浮動,每天、甚至每個小時都不同,決定什麼時候買進賣出,是一大學問,就像股票一樣,何時漲、何時跌,不僅是供需的問題,更是被國際情勢牽動,如果巴西的咖啡欠收,烏干達的咖啡價格就會上漲。

但與股票不同,農作物多了點麻煩的技術性問題,像是需要建造穀倉儲存這些作物,而不是在網路上動動滑鼠、打幾通電話就好。

農作物分成兩種,一種是糧食作物、另一種則是經濟作物,與肯亞的大莊園不同,烏干達是小農社會,大部份的農民兩種作物都會種植。糧食作物一般來說銷往國內市場,價格波動低,農家種植糧食作物都會保留一些自己吃,少部分賣掉,但也有越來越多人因為臨時缺錢花用而賣掉所有糧食作物,導致在年中時糧食不足而鬧飢荒。

經濟作物則像是咖啡、黃豆等等,市場內銷外銷都有,由於沒有保價收購,政府也沒有穩定糧食價格的政策,價格波動大,價格好的時候能讓人一夜致富,價格差時則可能使農民血本無歸。其中咖啡則是與國際市場關係最深的,雖然近幾年烏干達的阿拉比卡咖啡漸漸在國際市場闖出名號,但價格仍然隨著國際市場劇烈波動

牛隻、作物、房子,是傳統烏干達社會理財的方式,在傳統以物易物、互相支援勞力的社會中,這些理財工具也足以應付一般的生活,如果突遭變故,強大的宗族組織(clan),親戚間也能互相幫忙照應,許多宗族甚至還設有救急基金,救助需要幫助的鄉親。

但進入21世紀,農藥、肥料、醫院、學校和現代金錢,擋也擋不住的進入農村,想要提升收成?請花錢買農藥和肥料;想受現代化的教育, 學習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知識,以後到大城市發展?請花錢繳學費上課;想接受現代化的治療?請花錢到醫院看病。白花花的錢,一下子讓人們亂了手腳,亂了價值觀,也亂了原本的理財方式。

現代的金融系統透過法治與規範來運作與約束,在非洲,主要的客群仍然是在都市的中產階級人口,但在農村裡的多數人呢?如何讓他們也能參與其中(financial inclusion),而不用向人借利息高達百分之百的高利貸?

「為什麼你們不向微型貸款借錢,而是向SACCO借錢?利息都差不多阿。」

「因為SACCO是我們的SACCO,我可是有入股的!利息繳給外人還不如給自己人賺。」

我當年就是讀了尤努斯教授的窮人銀行家才決定踏上這條路的,但到了這裡才發現,在非洲,僅有1/4的成人擁有銀行帳戶,在烏干達僅有17%的成年人擁有MFI(microfinance institution)或銀行的帳戶,其實遠不如想像中普及。利息仍然偏高、手續麻煩(要填一堆表格)、且據點大多在都市中,真正在農村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民,對微型貸款仍然看不到吃不到。

相反的,SACCO是在烏干達最普遍的借貸機構。SACCO的全名是Savings and Credit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是個烏干達獨有的組織,簡單來說就像是台灣的農民信貸合作社,SACCO由農民合作社(cooperative)籌組,農民組成,每個借錢的人都需先購入股份與存錢,才能借錢(運作有點像台灣的農會,但更自由,也較不政治,與cooperative是分開的),由於每個SACCO都是由農民自己草根創立,農民對自己的SACCO認同感很強,寧願向SACCO借錢也不願向銀行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