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喀什米爾44死恐攻事件,連重量級板球比賽都取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揚言要發動報復懲罰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政府從2014年掌政以來,就希望與巴基斯坦和解,然而多年來的多起武裝組織恐怖攻擊事件使得和解遙遙無期。
紛爭不斷的「喀什米爾」在14日爆發一起近10年來最嚴重的自殺攻擊,載著2500名武警的車隊遭到一輛載滿350公斤炸藥的汽車自爆攻擊,造成44名武警死亡。喀什米爾武裝組織「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ad)聲稱他們犯下這起攻擊案,印度要求巴基斯坦負起責任並揚言報復,這起事件也讓巴國新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積極推動的印巴和解正式破局,此起事件也逐漸在印度國內發酵,讓民眾引頸期盼的板球賽事轉播臨時喊卡。
該起爆炸事件發生在印度所控制喀什米爾地區的普爾瓦馬(Pulwama),當時載有超過2500名「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CRPF)武警的78輛車隊正行經44號高速公路上,一台載有350公斤炸藥的休旅車衝入車隊,一輛運輸巴士遭直接命中,車上44名武警據報「全數死亡」。
《轉角國際》報導,「自爆的巨響,在幾公里外都聽得見!」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喀什米爾記者尤尼斯(MoHAMMAD Yunis),向《路透社》陳述他所看到的殘酷場面,「高速公路上滿是爆炸碎片——不只有汽車,方圓100公尺內,遍地都是人體的碎肉屍塊。」
《地球圖輯隊》報導,聲稱犯案的激進組織「穆罕默德軍」,由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士阿查爾(Masood Azhar)於2000年創辦,目標是把印度趕出喀什米爾地區,他們曾對印度設在印巴交界的烏里(Uri)軍事基地發動攻擊,造成 19人死亡。
「穆罕默德軍」還釋出了一支年僅20歲的兇手達爾(Adil Dar)拍攝的影片,他對鏡頭說:「等你們看到這支影片的時候,我就在天堂了,這是我給喀什米爾民眾最後訊息。」他在影片中提到,印度對喀什米爾穆斯林十分殘忍,他也是暴行下的受害者,他在2018年3月決定輟學離家加入組織,並且最終被「指派」這起攻擊任務。
印度揚言報復,允許軍方「自由行動」
這場攻擊事件點燃了印度的怒火。《中央社》報導,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與造訪印度的阿根廷總理馬克里(Mauricio Macri)舉行完雙邊會談後表示,現在不該坐而言,必須起而團結對抗恐怖主義,印度政府也隨即在喀什米爾地區實施宵禁、大規模搜索與打擊恐怖分子,並揚言在國際上孤立巴基斯坦。
《轉角國際》報導,莫迪以總理身份下令印度軍隊「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以軍事行動殲滅犯案組織並「懲罰」包庇恐怖份子的巴基斯坦政府,莫迪表示,已經允許軍隊動武,但何時、何地、以何種攻擊方式、由哪支部隊等決定將由軍方專家全權決定,「每一滴印度人的眼淚,都將得到復仇!」,並且警告巴基斯坦應「即刻自清門戶」,逮捕、並交出窩藏於巴國境內的穆罕默德軍,「否則一切後果將由巴基斯坦政府自行負責。」
不過這起國際事件也逐漸延燒成印度國內事件。《印度時報》報導,原本克制發言的印度國會於今日(19)忽然開始對印度總理莫迪提出批評,國會發言人Abhishek Manu Singhvi在推特上指出,必須防堵巨大安全漏洞以防再度發生,「巨大安全漏洞包括一次性以78輛車移防2500名武警,同時民用車輛竟可以出現在路上,根本忽略了2018年穆罕默德軍自殺攻擊的多份情資報告。」
巴基斯坦否認背後支持,要求聯合國緊急介入
《地球圖輯隊》報導,然而巴基斯坦否認支持「穆罕默德軍」,巴基斯坦外交部表示:「一直以來,我們都譴責發生在世上任何地方的暴力。我們強烈駁斥任何印度媒體和政府在沒有調查下,就把攻擊事件和巴基斯坦做連結的影射。」
《轉角國際》報導,印度政府表示,攻擊發生後已向聯合國提出抗議,並準備動員外交能量、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譴責巴基斯坦;同時印度也馬上凍結了賦予巴基斯坦的「貿易最惠國待遇」,即日起向巴國進口商品,加徵200%的懲罰性關稅。
印度《經濟時報》報導,巴基斯坦外長Shah Mahmood Qureshi在本週一向聯合國要求緊急介入以降低兩國緊張態勢,並指出該起事件並非如表面上所呈現,即使印度方面說法也是認為該起事件由喀什米爾居民所為。但是印度方面拒絕第三方介入,並認為兩國之間問題應該由兩國自行解決。
《中央社》報導,印度多年來指控巴國軍方支持恐怖組織跨境到印度發動恐怖攻擊事件,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國會議員拉傑夫(Rajeev Chandrasekhar)16日就指控中國在背後支持發動恐攻的「穆罕默德軍」,阻撓把穆罕默德軍的頭目阿茲哈(Masood Azhar)列入聯合國恐怖分子名單,默許阿茲哈在印度發動恐攻。
印度人民黨盟友、激進右翼的希瓦吉之軍黨(Shiv Sena)則在黨報Saamana社論中主張,現在不是對政治對手發動手術式攻擊的時候,而是對巴基斯坦發動攻擊報復的時刻。
有專家研判,印度政府可能如先前遭受巴國恐怖分子攻擊一樣,派遣部隊越過實際控制線(Line of Control)對巴國恐怖組織進行報復式攻擊。
美國出聲力挺印度,中國媒體要印度放下懷疑
《轉角國際》報導,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也公開表示:針對喀什米爾恐攻事件,已代表美國政府向印度國安團隊進行接觸,美方相當同情並支持印度的立場,承認並支持在此狀況下,「印度軍隊有權為了自衛,發起跨國境的武裝行動。」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