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一生的願望》:今年聖誕節我需要奇蹟,比「緩和醫療」再大一點的奇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是造成書房桌上厚厚一大疊帳單、爸媽養老房子的二貸、他們的沉重步伐和微馱身影的理由。我的死亡將記錄在他們的支票簿上,他們不能去度假了、無眠的夜晚,他們週日上午將不再祈禱,因為需要祈禱的女兒已經不在了。
「我不是正常人!」我大喊著。這句話並不合理,我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我發現自己正在對著這個男人吼叫,我的心中充滿憤怒和尷尬。這個男人為了供我讀書,購買我的書籍、買給我喜歡的果汁,人生中的大半時光都在工作,我衝出了屋子。
冷風中,我在後院來回踱步,考慮一切。我自己付不起。沒錢就是沒錢,怎麼算都是沒錢。
我在長椅上坐下來,屈膝環抱於胸前。我有個可怕的預感,這一切結束之後——一旦所有可能的藥物都試過了——我的家庭將一無所有。我感到沉重的鐵塊掉落,壓垮一切。我了解這個重量,就像我了解兒子在我手臂睡著時的重量。我是造成書房桌上厚厚一大疊帳單、爸媽養老房子的二貸、他們的沉重步伐和微馱身影的理由。我的死亡將記錄在他們的支票簿上,他們不能去度假了、無眠的夜晚,他們週日上午將不再祈禱,因為需要祈禱的女兒已經不在了。我是他們死亡的女兒;我是他死亡的妻子;我是他死亡的母親;我是中斷的生命,阿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你是我一生的願望》,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凱特.鮑樂(Kate Bowler)
譯者:丁凡
- 入選比爾.蓋茲推薦的2018年夏季書單
你是我一生的願望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本書真切幽默,不情緒化也不抱怨人生,受《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遺孀等多位名人感動推薦。
比爾蓋茲書單推薦:
「這是一本既令人心碎,卻又令人愛不釋手的回憶錄。
我看完後,還持續關注作者的部落格。」
常言「事出必有因」,但對那些幸福卻無端遭逢變故的人來說,這種安慰只會令人憤怒沮喪。與青梅竹馬共組家庭的35歲教授凱特.鮑樂選擇成為母親、追求學術研究,不料末期大腸癌卻自行上門。樂觀和信念無法縮小腫瘤,面對病痛之外,還有熱情親友不斷捎來各種網路或坊間偏方想幫忙... 。
當身心受到折磨時,對生命保持樂觀有多困難?鮑樂分享罹癌者(討厭與)喜歡的謊言,檢視生命的任性與韌性,並告訴讀者:信仰和正念或許都會辜負你,但把握與心愛的人的相處時間,你絕對不會後悔。
鮑樂在人生順遂時,得知罹癌的噩耗,他對過往人生有了反省 :
有時候,能夠活在當下就像是一個禮物。
如果要我描述我的人生罪惡,我不會只說我沒有停下來聞一聞玫瑰花。我會說我太驕傲,我對生命無動於衷。我疏於珍愛當下的事物,而是一心愛著未來的可能性。 我必須學習活在尋常時光裡。
於是,他了解到必須活在當下,珍愛目前他所擁有的,時時刻刻寫下「你是我一生的願望」清單。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