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茲夫婦2019公開信中最重視的五大議題

蓋茲夫婦2019公開信中最重視的五大議題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比爾・蓋茲與瑪琳達・蓋茲尬在2019年題為「意料之外」的公開信中提及九大議題,以下是最受他們重視的其中五項。

文:Alice Park
譯:許睿洋

自2009年起,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瑪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夫婦每年都會針對該年度最令他們震驚的議題或新事物撰寫一封公開信,其目的在於讓這些重要的全球議題引起大家的注意,使更多人共同尋求解方,改善全體人類的生活福祉。

他們2019年題為「意料之外」(We Didn’t See This Coming)的公開信內容包含了最先進的科技(例如無須與下水道系統連接的「自主型」〔self-contained〕廁所),以及對於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的因應之道。

瑪琳達・蓋茲告訴《時代雜誌》:「比爾和我常常一起在國內與世界各地旅遊,我們也時常各自旅行。今年在信中提到的事件是我們在各自旅遊後向彼此描述的所見所聞。」

以下就是蓋茲夫婦今年度公開信的九大議題中,最受他們重視的其中五項:

  • 年輕人暴力防治與情緒管理

第一項吸引比爾・蓋茲夫婦關注的是以學校和社區為基礎的行為與情緒管理計畫「Becoming a Man」,旨在協助居住於高犯罪區域的年輕人學習避免使用暴力和控制衝動情緒的方法。

比爾・蓋茲(他在芝加哥也參加了一個類似的工作小組)表示,這樣的計畫顯示了即使是技術成分較低的方法(例如教導基本的情緒管理技巧)對於改善人們的生活也有舉足輕重的能力。該計畫的相關研究發現,透過計畫修習相關課程的男性遭到逮捕的比例僅是未參與者的一半。

  • 非洲的年輕人口

非洲,這塊最早發現人類祖先的古老大陸在今日有著最年輕的平均年齡。瑪琳達說道:「非洲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年輕人口,年齡中位數為十八歲。」她表示,這樣的人口統計現象「不僅有助非洲的存續,更為他們的興盛與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絕妙的機會」。他們也寫道,儘管他們預期非洲在發展上將遭遇挑戰,但改善當地基礎建設、引入穩定的政府與經濟狀態將會為這些資源匱乏國家的人民提供重要的發展契機。

  • 「每個月都在建造一座紐約市」的製造業

信中另一項令他們感到震驚的發現是,當前全球建築數量的增加比率等同於每個月都在建造一座新的紐約市,而這樣的比率將持續40年。比爾・蓋茲寫道,這將進一步引起對氣候變化的擔憂。製造業佔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1%,其中一大部分來自水泥與鋼鐵的製造過程,但這是建築物之所以能矗立並促成當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

他寫道:「如果我們要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我們必須使所有能觸發它的排放量趨近於零——包含農業、能源、製造業、運輸業和建築業等。太陽能板非常棒,但我們仍必須注意卡車、水泥和牛隻排放穢氣的狀況。」目前,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已開始對上述產業的低排放研究進行投資。

  • 全球層面的公共衛生問題

為了鼓勵人們能以全球思維來思考,比爾・蓋茲夫婦在信中也為民族主義者提出了一個全球性的例子。他們指出,全球的和平與安定能對家鄉的安全做出貢獻,而對全球衛生進行投資更在這樣的安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專家在提升開發中國家公共衛生時所習得的經驗亦能應用於已開發國家的公衛議題,如早產等。

比爾・蓋茲說道:「關於早產的研究也同樣有益於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理解如何在早期偵測早產的風險,並確保這些高風險族群能夠收到最先進的服務。」

  • 充滿性別歧視的數據

所有用來改善全球衛生的方法都需要完整而可靠的數據,但卻還有許多重要領域的數據不見蹤影,例如女性健康。對於瑪琳達而言,信中的九大議題裡她最強調的是數據仍存在性別歧視的事實,關於女性健康的許多關鍵數據甚至不存在。

她說道:「在我投身這項工作時,沒有好的數據我們便無法投資。我們原先認為數據是客觀的,但事實上它不是。如果我們不蒐集關於女性及女性生活的數據,再加上我們問的問題又不正確,那得到的數據便可能不經意地產生偏見。因此,我們也就不知道該往何處投資以爭取女性之權益。」比爾・蓋茲一家是性別數據改革倡議的團隊成員之一,試圖打破以性別為分野的寄存資料庫,並確保未來的研究涵蓋女性,以彰顯她們的需求與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案。

這樣的努力及成果讓比爾與瑪琳達・蓋茲夫婦對未來感到相當樂觀,也希望他們對相關計畫的投資(無論是否為高科技)是有價值的。比爾・蓋茲指出全體人類在營養攝取方面的進步,以及科學家關於體內微生物會因人類所攝食物不同而受到影響的發現——對人體有害的疾病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他說道:「無論我們正改善著每個人的生活,或是朝更平等的未來前進,這些成果都讓我們感到興奮不已。」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