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馬來西亞華人是一個怎樣複雜的「共同體」?

馬來西亞華人是一個怎樣複雜的「共同體」?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很年輕的時候開始,大約是從台灣回到馬來西亞唸華文獨立中學之後,我就思考關於「馬來西亞華人」這回事,以及這個群體的現狀和未來。當然隨着年紀漸長,很多看法也慢慢修正。

文:林韋地

我個人的身份認同和成長經歷比較複雜,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在台灣唸小學,小學畢業後回到馬來西亞。在最初有記憶和意識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台灣人,或中國人(那是個台灣還等於自由中國的年代);後來大了一點,知道自己的國籍是馬來西亞,才開始覺得自己是個馬來西亞人,或更準確地說,馬來西亞華人。

我在台灣唸國小六年級的時候,曾在全校面前上台,用馬來文演講。那時年紀很小很天真,並不知道這樣等同於向全校其他台灣小朋友宣示自己是一個「他者」。

從很年輕的時候開始,大約是從台灣回到馬來西亞唸華文獨立中學之後,我就思考關於「馬來西亞華人」這回事,以及這個群體的現狀和未來。當然隨着年紀漸長,很多看法也慢慢修正。

或許是時候在這裏整理和分享一下現在自己的看法,盡量寫得簡單。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和歷史教育

首先,「馬來西亞華人」這個「想像的共同體」是否真正存在,已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從客觀統計數字上來說,有七百四十萬「華人」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家裏,但這七百四十萬人的背景,和他們所受的教育,其實差異非常大。

在馬來西亞的語言教育中,可以明顯看到這種差異。「馬來西亞華人」中,部分人是自小受英文教育和馬來文教育的,其中有完全不會說任何華人語言者,有會說方言不會說華語者,有會說方言會說華語但不會寫華文者。

受「華文教育」的人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人從華文小學畢業之後,就到馬來學校(即國民中學)受教育,但 只有部分國民中學有華文課;有的人從華文小學畢業之後,到 政府體制內的國民型中學升學(即改制後的「華文」中學,但 只有一科「華文」科是用華文上課,其他科目用馬來文或英文 (數理科目)上課);有的人從華文小學畢業之後,到華人自 己辦的華文中學升學(即所謂的獨立中學,簡稱獨中),理論上除馬來文和英文外全部科目都是用華文上課,但實際情況依各獨中而異。

因此,這七百四十萬「華人」的「華語」、「華文」程度,和對其的概念,其實非常不一致。

為何馬來西亞華人的升學選擇不一?華人家長替小孩選擇哪種源流的小學或中學的因素非常多,有時候是非常單純的原因,如哪間學校離家比較近;經濟狀況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為馬來學校和政府的國民型中學不需要付學費,但獨中需要。在不同地域的華人社會,家長對各源流學校的觀感也不同。傳統 上,中南馬家長多優先讓孩子報讀獨中,北馬家長則比較想讓孩子進國民型中學,擠不進國民型中學,又不想送孩子去馬來學校,才送獨中。因此,中南馬的獨中一直以來是有點精英色彩的,反而北馬的獨中多受歧視,大眾會覺得是不會讀書擠不進國民型中學的孩子才去唸的學校。

這情況在2008年以後有了很大的轉變,華人開始在政治上多支持反對黨,開始不相信政府的教育體制,因此獨中學生人數大增,這也使獨中變得更商業化。確實有些獨中已有「窮人版的國際學校」的意味,即富豪華人送孩子去國際學校,再下 一級送獨中,沒有經濟能力的才去唸國民型中學或馬來學校。 如果獨中不能找回或守住自己的公共性質,這樣的階級分配在 未來是有可能出現的。

至於小學,絕大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家長都會送自己的孩 子到華小,除非家裏本來就不是華文教育背景的。也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無法兼顧三語(馬來文、英文、華文),為了減輕孩子負擔而送孩子到國民小學而不是華小。

在中學,各源流學校另一個很大的不同是歷史教育。政府 中學的歷史教育是馬來霸權和伊斯蘭本位史觀的,並沒有特別 針對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而設計的教材。華文獨立中學的歷史課 本則有相當篇幅的馬來西亞華人史,但老師怎麼教學生,那又 是另一件事。

所以這七百四十萬「馬來西亞華人」裏,真正熟知自己群 體歷史的,恐怕是少數中的少數。

AP_02081406259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馬來西亞華人」公共討論的困難

這巨大的差異性,使得這七百四十萬「華人」對政治歷史文化語言民族的看法南轅北轍,缺乏共同的認知和理解,使得他們要展開任何有深度的公共議題討論,都非常困難。例如, 有些人覺得華人有自己的華文教育很重要,有些人覺得可以放棄;獨中生覺得「華文教育」是用華文教學全部科目的教育, 國中生(國民中學和國民型中學)覺得「華文教育」是指華語 文的語文教育。華文獨立中學有教相當篇幅的中國史,而政府 中學幾乎完全不碰。

這七百四十萬「華人」的身份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 人認同「馬來西亞人」(即覺得自己和馬來人印度人沒有什麼 不同,不要分這麼細),有些人認同「華人」(即覺得自己和 中國人台灣人香港人沒有什麼不同,不要分這麼細),有些人認同「馬來西亞華人」(即想要「做自己」,認為自己是一獨立的民族)。

可是,這七百四十萬「華人」又有很多共同之處,因為 巫統政府實行種族主義經濟政策,所以「華人」都處於「非土 著」的劣勢。而在日常生活裏,這七百四十萬「華人」有着相 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經濟上也常常有華人做華人生意的情 況,比如華人老師教華人學生,華人餐廳華人光顧,華人作者 賣書給華人讀者等等。語文還是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七百四十萬「華人」這個共同體其實不小,所以它在某個 客觀程度上會一直存在,不易消失,但規模不大,又缺乏共同 的平台(因為馬來西亞實在太大,所以任何華人組織或團體, 其實都有很強的地域性),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缺乏在一 個共同的「華人」巿場或群體,讓有共同興趣的華人合作或競 爭,以致常常不求事情做得很好,或很難建立制度或傳承,總 有「人走政亡」之事。


“東南亞華人”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