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雪梨,想想巴黎:「我們」能不能不只是查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崇尚個人主義、自由價值的西方社會或許也該反省,是否用過度化約的宗教想像來對待已「選擇」移民的穆斯林,讓人性也被簡化成符號?
文:蔡榮峰(澳洲國立國家大學戰略外交雙碩士)
社區跨宗教溝通團體(#BeTheBridge)
在雪梨,有一群來自各宗教信仰的人組成了社區跨宗教溝通團體,目的是希望透過社區的親身互動打破宗教之間的藩籬,以實際行動推動信仰不同宗教的市民對彼此的認識,減少大眾媒體對刻板印象推波阻攔的負面效果,其成員甚至有2005年倫敦恐怖攻擊中失去一條腿的受害者Grill Hicks。就像他說的「我們需要的只是更多相互了解」,或許需要時間,但對整體社會來說,總比放任仇恨、彼此猜忌四處擴散來得安全多了。
This photo from #BeTheBridge reflects a shared belief that what we have in common is far greater than what can divide pic.twitter.com/89RXvLqqXl
— All Together Now (@alltognow) 2015 1月 7日
筆者所在的澳洲傳出人質挾持事件不久後,就像模仿犯效應一樣,逐漸看到世界各地傳出類似消息,直到巴黎驚人的槍戰爆發,在國際間釀成新一波巨大的社會聲浪。從雪梨到巴黎,過去幾週內相繼發生以宗教之名的暴力事件,讓2015全球渴望揮別人禍頻傳的新年希望完全落空,而我們也越來越像活在杭亭頓的「文明衝突世界」之中。
雪梨咖啡館事件引起澳洲穆斯林社群莫大的恐慌,甚至有穆斯林女性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因恐懼被攻擊而默默摘下傳統面罩,或許現在的巴黎情況更糟,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穆斯林不是過街老鼠,但人人喊打的隱憂儼然成了眾所皆知的祕密。
沉默的穆斯林
中東情勢長年動盪,也許是戰爭因素,掌握國際媒體主流地位的西方傳媒報導伊斯蘭教時,過於注重以戰爭為主軸的題材,在過去的十年間不斷放送各種伊斯蘭極端分子、恐怖主義、中東戰地的印象,反而忽略了自身國內溫和派穆斯林移民的聲音,讓伊斯蘭在媒體上與一堆具負面意義的符號掛勾,反過來限縮了各國穆斯林移民融入主流社會、發揮穩定作用的機會。
這種惡性的反淘汰現象在傳播理論中稱為「沉默螺旋效應」,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都必須被重視,否則任何的對策都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這種現象的顯著影響幾乎隨處可見,形成一種「普遍性誤判」的現象;就以人口比例來說,根據澳洲衛報引述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國家「在心理上」都過度放大了本國穆斯林的人口比例。
【你認為穆斯林在本國占多少人口百分比?】
圖表來源:The Guardian-Australia Edition
淺藍色代表「實際比例」,深藍色代表「心理與現實比例差距」,灰色百分比則是該國民眾心中認為的百分比。
由上而下分別為法國、比利時、加拿大、澳洲、英國、義大利、美國、西班牙、德國、瑞典、匈牙利、南韓、波蘭、日本。
【1961-2011澳洲非基督教人口走勢圖(已排除自認無宗教信仰者)】
Source: Censuse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1961 to 2011|圖表來源:Australian Breau of Statistics
紫色為佛教,橘色為伊斯蘭教,綠色為印度教,藍色為猶太教。
【澳洲各宗教新舊移民比例圖】
圖表來源:Australian Breau of Statistics
以2007年為界,紫色為早期移民,橘色為近期移民。
由左而右10個變項分別為無宗教信仰、天主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英國公教、未表態、浸信會(基督派系)、長老教會(基督派系)、聯合教會(基督派系)。
以近來國事不寧的澳洲與法國為例,澳洲人普遍認為該國穆斯林占總人口近二成,也就是18%,而該數字在法國人心中甚至高達31%,但實際數字卻出乎意料地低,前者不過2%,後者則是8%。澳洲主計部提供的官方數據甚至更低,2011年非基督教人口總合不過7.2%,穆斯林雖有後來居上的趨勢,但人數甚至低於佛教人口。
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這些國家的穆斯林受到潛在的關注程度被放大了好幾倍,更不用說這些關注大部分都是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經驗,似乎只有那些「穆斯林壞孩子」搗蛋的時候,安分守法的穆斯林好公民才會跟著被關心一般,而且還必須不厭其煩地澄清。
試問如果你是滿懷希望來到這個國家追求新生活、或是第二第三代的穆斯林移民,你是否會感到挫折或不被認同?
這種惡性的沉默螺旋最終將導致溫和穆斯林的噤聲,反倒坐實了極端教義派對西方的指控,使得恐怖主義愈加猖狂。
雪梨咖啡館事件給法國的啟示
當然這並非表示暴力或恐怖攻擊應該被容忍,但人們往往搞不清楚自己最大的敵人到底來自何方,毫不自覺成為沉默螺旋的共犯,反而掉入了恐怖主義者或種族主義者的離間計當中,導致如希特勒之流趁機崛起。
崇尚個人主義、自由價值的西方社會或許也該反省,是否用過度化約的宗教想像來對待已「選擇」移民的穆斯林,讓人性也被簡化成符號?
無論是媒體效應或是前述的問卷,不過就是心理學稱為「認知偏誤」與「投射效應」的天性所致,在恐攻氛圍日益高張的未來,國際輿論是否會遭受有心人士所操弄利用,就看人們的警醒程度有多高了。
「認知偏誤」是人類大腦往往依賴主觀經驗提供的資訊來產生思考捷徑,以便做出有效率的決策,但也可能導致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的產生;「投射效應」則是人們傾向於用自身狀況去揣測他人,往往先假設對方擁有與自己相同的傾向,一旦察覺有異,這種「非我族類」的感覺會產生放大效果,如穆斯林移民人口的調查結果一般。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