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雪梨,想想巴黎:「我們」能不能不只是查理?

看看雪梨,想想巴黎:「我們」能不能不只是查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崇尚個人主義、自由價值的西方社會或許也該反省,是否用過度化約的宗教想像來對待已「選擇」移民的穆斯林,讓人性也被簡化成符號?

然而,這兩種心理作用似乎都來自於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天性,或許有利個體生存、劃分敵我,卻不利世界大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筆者也要提醒,任何理論或是無法顯示人性的數據往往是使對策失焦、偏離現實的元兇,追根究柢的同時也別聰明反被聰明誤,踩進又一個思維陷阱;回歸人性、將心比心才是西方諸國上兵伐謀的最佳對策。

人類到底與純粹受制於經驗的動物有所不同,與其落入反射性的仇恨思維與認知偏誤,何不利用我們獨具的創造力去思考該如何營造更包容多元、對人性肯定的社會環境? 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杜絕層出不窮的恐怖主義滲透,阻止仇恨蔓延的溫床。雪梨咖啡館事件後發起的「與你共乘運動」(#Illridewithyou)、社區跨宗教溝通團體(#BeTheBridge)就是最有效的示範。

希望法國人在吶喊「我們都是查理」的時候,或許能夠想想「我們」能不能不只是查理?

參考資料

本文原發表於島國連線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