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不死》:書店還是有存在的理由……嗎?

《書店不死》:書店還是有存在的理由……嗎?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我關心的是第一線人員的未來。無論是淳久堂、丸善、還是文教堂,那些對工作抱持熱忱的書店店員,他們今後該如何走下去?該怎麼做才能繼續用心對待每本「書」?

拜讀完福嶋的四本著作,深切感受到他對「書」的基本態度始終如一。他不光只是埋首做研究,也會持續發表文章批評當前的物流體系與銷售現況,這是我對福嶋聰的印象。

我想福嶋之所以能堅持下去的原因,與他任職於淳久堂書店有很大的關係。總公司位於兵庫縣神戶市的淳久堂書店,二十年來不斷擴展,成了知名連鎖書店之一。包括福嶋過去擔任店長與副店長的店,淳久堂每每開設的新店,一定是眾所矚目的焦點。身處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業界,能夠生存下來的書店,無疑是贏家。淳久堂的這個環境不但能確保他繼續從事實地考察的研究,而且待在這個與書店規模化、開店競爭等各種議題都有相關的場所,應給帶給他不少刺激才是。淳久堂不是那種店頭只放暢銷書,也不是單憑銷售成績決定是否上架的書店,這與福嶋的理論與實踐是一致的。

淳久堂書店於2009年成為大日本印刷的子公司,現在則是與過往書店業績執牛耳的丸善整併,加上以神奈川為據點的大型連鎖書店文教堂,大日本印刷旗下的書店集團規模,堪稱全日本最大。其實我對淳久堂今後將如何發展並不感興趣,反正這類連鎖書店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力求提升市場占有率,就是搶奪新霸主的寶座。

其實我關心的是第一線人員的未來。無論是淳久堂、丸善、還是文教堂,那些對工作抱持熱忱的書店店員,他們今後該如何走下去?該怎麼做才能繼續用心對待每本「書」?當然身為知名書店店員,也是公司一員的福嶋聰,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

在《書店人的工作》這本書中,有提及與病魔經過一番纏鬥後,毅然辭去汽車公司的工作,在神戶市內開了一間只有8.5坪大的書店,直到去世之前,當了不到十年書店老闆的福嶋之父。深受父親影響的福嶋,隨時提醒自己即便任職大型連鎖書店,還是要和在街上開間小書店的父親一樣,用心對待每一位客人、每一本書。

也許我本來就是個討厭被限制的人吧!「我們不進這種書」、「我們店裡不擺這種書」,這種態度著實令我厭惡。(摘自《作為劇場的書店》第一百七十三頁)

從之後的幾本著作,也能嗅到他不想因任職於大型連鎖書店這種封閉的環境裡,而讓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因而受限的態度。大多數人都習慣由自己的立場判斷事物的成敗,那些對現況抱怨不已的書店店員也是,被所處環境限制了觀點。福嶋所寫的文章,免不了讓人聯想到是不是在影射淳久堂,至少越來越有這種感覺。然而每次讀他所寫的東西,就會對於只會出現在以「書」作為商品,也就是書店這個地方的人與事,產生莫大興趣。

我還記得自己對於福嶋聰研究了國內外各家公司推出的電子閱讀器,然後提出電子書可能於2010年正式滲透出版業界,因此應該回歸原點,重新思考紙本書的優點為何的這種主張十分感興趣。之所以說重新思考,是因為他在《書店人的工作》這本書出版的1997年前後,便已經提及CD-ROM等多媒體產品和網路的興起與「書」之間的關係。

包括利用電腦與手機閱讀等相關電子媒體,興起於2000年前半段,但主張「紙本書還是書市主力」的「守舊派」勢力依舊強大。因此2010年為「電子書時代」的說法,絲毫沒有落伍的疑慮,反而促使大家更積極地面對這種新閱讀型態,思考如何改變經營方針以因應這股潮流。只是電子書目前尚不成氣候,因此對滿懷開拓者精神的經營者來說,這是一項捨我其誰的閱讀革命,但對追隨者而言,卻是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

正因福嶋深知自己幾年前的主張被外界誤解為「走回頭路」,所以他在論述「紙本書的優點」時,是抱持著「就算再怎麼嫌惡電子書,也不否定它持續進化的事實」,我想這也是他在思考「書店究竟是什麼?」的一項素材。對福嶋來說,作為自己的工作環境,也是研究對象的「書店」,打從電子書問世之前便面臨這種危機,只因電子書的正式登場,讓人不禁更深思書店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即便如此,書店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那是什麼理由呢?

相關書摘 ▶《書店不死》:與書店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圖書館「不是零就是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書店不死》,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石橋毅史
譯者:楊明綺

書店是一種「親手把書交給讀者」的行業,也是把「書」裡的知識與情感傳承到下一個時代的力量。

探討「書」與「書店」的現在與未來,含有深刻熱情與反思的報導文學之作。

在東京的商店街,一手創立只有五坪大書店「日暮文庫」的原田真弓;迎戰「電子書時代」,極力主張「紙本」優點的淳久堂的福嶋聰;在和歌山「人口只有百人的村落」經營「井原心靈小舖」的井原萬見子;岩手縣「教主級」的前「澤屋書店」店員伊藤清彥;在鳥取追求並實踐「一般書店」的「定有堂書店」老闆奈良敏行……

在市街書店逐漸消失,書店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薄弱的現在,他們所捍衛的「書店」之所以應該存在的理由究竟為何?
他們為何堅持開設書店?

在電子書逐漸抬頭的時代,紙本出版流通業的運作系統現況是如何呢?在現實環境日益嚴苛的氣氛下,書店的存在意義是什麼?一些被認為「有特色的書店」裡的店員、老闆們,是以怎樣的姿態繼續經營著這個事業?

本書作者石橋毅史曾在出版社任職、而後擔任新聞記者,憑藉著對紙本書的熱愛,及對書籍從業人員背後執著熱情的好奇,在成為自由作家之後,遍訪日本數個知名的特色書店、連鎖書店、二手書店,專訪書店從業人員的工作心得,試圖從中分析「書」和「書店」在今後的發展與應該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代意義。從根本重新審思這般「傳遞書」的職業,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

書店不死
Photo Credit:時報文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