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庭會支離破碎?從《還願》看台灣社會福利變遷

為何家庭會支離破碎?從《還願》看台灣社會福利變遷
Photo Credit: 赤燭遊戲 Red Candle Gam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還願》帶給我們的除了「不要輕易相信神棍以外」,也告訴我們現在和1980年代不同了,是個該好好照顧自己的時代,求助的方式會越來越多,傷痛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被理解。

延伸閱讀:

精神醫學和兒童精神醫學

還願
Photo Credit: 赤燭遊戲 Red Candle Games

「我女兒才不是神經病!」

無論是現實不分的杜豐于,還是X光診斷無異狀建議轉診精神科的杜美心,在當時要尋求精神疾病上的協助其實還是非常困難的。台灣的《精神衛生法》是在1990年才設立,在這之前不是求神就是拜佛,或是找上你常聽到的「龍發堂」。在當時要正確的理解精神疾病,或是去除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可能跟超越八十八分一樣難(為什麼很難,玩一次遊戲就知道了)。在當時恐怕是連踏入精神科(現在也被稱為「身心科」)的意願都沒有,但好在現在的人對於精神疾病取得協助的態度也漸漸在改善。至於杜美心要被治療有關目睹造成的症狀,或是望女成鳳壓力太大造成的症狀,如恐慌症或壓力創傷症候群,更是不容易。

台灣兒童精神醫學的發展也很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前身「台灣精神醫學會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學術委員會」是在1989年才成立於台灣精神醫學會,並且開始推動相關研究調查與研討會。1998年才成立「中華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並於2004年改名為「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這個沿革便可以知道處理兒童精神醫療議題,也是很晚近的事情。

延伸閱讀:

信仰與助人

還願
Photo Credit: 赤燭遊戲 Red Candle Games

「對我們家弟弟是不是沒有效?….是不是要補功德金?」

除了延誤就醫,何老師更令人氣憤的在於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棍。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有些信仰是真的能給人幫助的,像《通靈少女》在談的一樣,信仰是台灣社會的一部分,自然也有使得上力的地方,勸人向善、使人心安穩都是,但絕對不是擔保萬事如意。

其中一些談論《還願》文化背景的影片中,也提到當時的民眾樂求明牌和落難神明。我認為努力去區分慾望和現實、信念和執念,也是助人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吧。

《還願》與社會療癒

說到最後,你有發現19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多麼的無助了嗎?在這些家暴、特殊境遇家庭、兒童精神醫療的服務正式立法、由公布門來規劃執行之前,目前30歲以上的人,他們童年是沒有什麼113保護專線的之類的社會福利服務,對著爸爸媽媽喊「我要打113」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也許有人覺得《還願》簡直就是悲劇,我覺得它的文化設定真的剛剛好,反應著30歲以上台灣人的童年寫照(不管是畫面場景還是社會事件的脈絡)。

而在每個人的心中,誰不希望變好的?在每個角色心中都有小小的希冀,杜豐于希望自己能夠撐起這個家並且照顧好女兒、鞏俐芳希望能夠為這個家庭付出分擔家計、杜美心希望自己不要成家裡的負擔而折了鬱金香。在這個社會福利逐漸變好的時代,我想赤燭帶給我們的除了「不要輕易相信神棍以外」,也告訴我們現在和1980年代不同了,是個該好好照顧自己的時代,求助的方式會越來越多,傷痛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被理解。透過這個遊戲,也才能理解原來被嚇大的我們,真的不只是被嚇大,而是缺乏了許許多多的保護。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獨家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游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