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神而辯》:牛頓坦承他從一開始就想為「神的存在」提出科學證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了一七〇四年牛頓開始認為,自然界裡一切生機都是神臨在的具顯。不過這個信念他只私下跟知交提過。沒有一股自然力能獨立於神發揮作用,神就臨在於祂所設計的法則裡。
牛頓構築出壯麗的大綜合,將笛卡爾物理學、克卜勒的行星定律,以及伽利略的地球運動定律冶為一爐,以單一理論融會三種學說。他證明重力是最根本的力量,天體和地球上的所有活動都受重力影響。為了以相對速度和距離保持環繞太陽的軌道,行星會被引力拉向太陽,而這股引力則與行星及太陽的距離平方呈反比。月亮和海洋也被同一種法則拉向地球。史上第一次,宇宙中觀察到的各種獨立事實能串在一起,構成整體理論。太陽系總算可以被人理解,不論是地球自轉、月球移動、潮汐變化、歲差或物體自落於地,如今統統可以用重力解釋。重力讓所有物體相互吸引,防止行星飛竄太空,也讓它們以克卜勒點出的相對速度和距離保持穩定軌道。
如果普遍力學真的普世通用,它必然足以解釋所有現象。但因為重力無法解釋太陽系是怎麼出現的,牛頓必須找出它的起因。「雖然這些天體確實可能只因重力定律而繼續循其軌道而行,」他說:「但它們不可能一開始就藉由這些法則,靠自己取得軌道上的規律位置。」太陽、行星和彗星都是被精確放在現在位置,所以它們「只能依從有智慧和權能的存有之計畫與主宰」。牛頓和大多數十七世紀科學家一樣,也相信物質怠惰而無生氣,除非外在力量介入,否則不會移動也不會發展。所以神是這整個系統的關鍵,科學根本不應排除神的問題。「關於神,」牛頓結論道:「我們透過萬物的表象來討論祂,這無疑屬於自然哲學。」
牛頓其實還在晚期作品裡講過,討論神是科學的優先要務:
自然哲學的主要任務,是從現象立論而不妄作假設,從果推導出因,一直回溯到第一因,這顯然不是機械的,也不只能剖析世界的機械結構,更主要的是能解決這類問題。
在寫給古典學家理察.班特利(Richard Bentley,1662-1742年)的一封信裡,牛頓坦承他從一開始就想為神的存在提出科學證明:「當我寫下關於我們系統的論文,我也有意提出一些原則,希望能打動好學深思的人,讓他們對神有信仰(beliefe)。這麼做如果真能發揮作用,那會是我最高興的事。」在他思考太陽系中的數學平衡時,他覺得自己「不得不把它歸因為行為者(Agent)的計畫和設計」,而這位「行為者」顯然「十分精通力學和幾何學」。重力無法解釋一切。它或許能「讓行星移動,但沒有神的力量介入,它絕對無法讓它們像現在這樣環繞太陽移動」。重力解釋不了宇宙的高超設計。地球每天以一小時約一千哩的速度(赤道部分)自轉,如果這個速度放慢到每小時一百哩,晝與夜的時間都會延長十倍,太陽的熱會在白天讓一切植物乾枯,到了晚上,漫長的低溫又會讓萬物結凍,牛頓觀察到的移動是由一股慣性力量維持的,但這些移動起初「一定烙著神聖力量的印記」。
牛頓一舉反轉幾百年的基督教傳統。在此之前,神學家們主張受造界完全無法提供關於神的訊息,事實上受造界正好是「神不可知」的明證。多瑪斯的「五路論證」顯示:即使人能證明「人謂之為神者」從無造有,我們還是不可能知道神是什麼。但牛頓對他的普遍力學信心滿滿,毫不懷疑它能解釋神的一切屬性。牛津東方學家愛德華.波考克(Edward Pococke,1604-1691年)曾對牛頓說:拉丁文的deus(「神」〔god〕)出自阿拉伯文的du(「主」〔lord〕)。而在統合宇宙的重力定律裡,牛頓也確實看到萬物受神「主宰」(dominatio,dominion)的證據,並驚歎這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既主宰也掌控宇宙。因此,「主宰」就是神的根本屬性:「構成神的是靈性存在物的主宰力。」不過,這位威風跋扈的神跟魯里亞自甘空虛的恩所夫不一樣,也與三位一體的虛己之神不一樣。牛頓既以「主宰」為神的最高特質,要推出神的其他屬性便也不難。只要仔細研究宇宙,就能證明創造它的神一定擁有智慧、完美、永恆、無限、全知與全能,「也就是說,祂代代無盡,從無限到無限始終臨在,祂統御一切,祂既知一切正發生之事,也知一切可能發生之事。」
神被化約為科學解釋,而且連祂在宇宙中的功能都被明確界定。神在宇宙中「不只幾乎無所不在,實質上即無所不在」,祂駕馭物質的方式就跟意志指揮身體的方式一模一樣。到了一七〇四年牛頓開始認為,自然界裡一切生機都是神臨在的具顯。不過這個信念他只私下跟知交提過。沒有一股自然力能獨立於神發揮作用,神就臨在於祂所設計的法則裡。牛頓向班特利解釋:重力不只是自然力,而是神本身的行動。重力是「持續行動的行為者,它的行動所依據的法則讓物體像彼此吸引一樣移動」。
盲目的偶然豈能知曉世上有光?豈能明瞭光的折射?豈能以最精巧的方式讓光契合所有受造物的眼?人類普遍有過這些思考及類似問題,以前如此,將來也是如此,這讓我們相信(believe)有個存有創造萬物、掌管一切,因此也應受敬畏。
神的存在如今成了世界設計複雜的理性結論。
牛頓已習慣以beliefe的現代意義來使用這個字,他也認為人類原初宗教是這種「信」所促成的。在他寫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同時,他也開始寫一篇叫〈外邦神學的哲學起源〉(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Gentile Theology)的論文,文中主張:挪亞創立了以理性沉思自然為基礎的信仰。原本根本沒有啟示經書、奇蹟或奧祕這些事,挪亞和兒子們進行崇拜的聖殿是日心說宇宙的複製品,教他們視自然本身為「他們所崇拜的偉大之神的真實聖殿」。這種原初信仰是「所有信仰中最理性的,直到它遭萬邦腐化」。科學是妥切瞭解神聖的唯一辦法:「除了透過自然的框架之外,(沒有天啟)要認識神別無他法」。因此,牛頓所說的「基本宗教」就是科學理性主義,然而它逐漸墮落,沾染「怪誕傳說、假神蹟、禮敬聖髑、放符施咒、鬼魂或神靈的教義、祈求神鬼相助、向它們祈願、崇拜它們,還有諸如此類的異教迷信」。牛頓對三位一體和道成肉身教義尤其反感,他說這全是亞他納修和四世紀那些無恥神學家逼信徒接受的。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