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神而辯》:牛頓坦承他從一開始就想為「神的存在」提出科學證明

《為神而辯》:牛頓坦承他從一開始就想為「神的存在」提出科學證明
Wikipedia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364764 Design: Alex Lai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了一七〇四年牛頓開始認為,自然界裡一切生機都是神臨在的具顯。不過這個信念他只私下跟知交提過。沒有一股自然力能獨立於神發揮作用,神就臨在於祂所設計的法則裡。

多瑪斯對宇宙的默觀揭示出奧祕的存在,但牛頓厭惡奧祕,因為他認為奧祕等於不理性。「這是人對宗教事物狂熱而迷信的脾性,」他忿忿寫道:「老是愛好奧祕,總是最喜歡他們最不瞭解的事。」將神描述為奧祕十分危險,因為「這會導致否定神的存在。神學家應該努力把(神的)概念講得盡可能簡單、盡可能為人接受,不留讓人吹毛求疵或質疑的餘地」。對這位近代早期理性主義者來說,真理不可模糊不清,所以身為真理的神,必須像生命中其他事實一樣合理可信。

牛頓的科學神學很快成為對抗「無神論」的主力。在焦慮不安的年代,人們舉目四望只覺隨處都是「無神論者」,不過他們口中的「無神論者」是指自己不認同的人,跟這些人信不信神一點關係也沒有;換句話說,「無神論」是行為偏差的標籤,讓人在近代早期動盪的道德光譜上找到定位。在一六九〇年代,酗酒、通姦或政治立場可疑的人都會被指為「無神論者」。雖然當時的人三不五時也會感到懷疑,但還不可能始終堅持不信神。班揚(John Bunyan,1628-1688年)有講過:在他懷疑「是否真的有神」時,只覺「暴風」、「褻瀆之洪」、「困惑與驚駭」加身。可是當時要一直抱持這種懷疑論近乎不可能,因為概念上的難題尚未被克服。懷疑論者無法在當時最先進的思想中得到支持,畢竟頂尖科學家都認為:他們苦心發現的自然法必有賦予律法者。在有科學驗證的真理佐證令人信服的無神論證之前,全然否定神存在的主張,只會被當成個人幻想或一時意氣。

可是對「無神論」的恐懼並未消退,當神學家們開始駁斥史賓諾莎或平等派等「異端」,他們本能地向新科學理性主義借箭。法國神父及哲學家馬勒伯朗士(Nicholas Malebranche,1638-1715年)以笛卡爾哲學為基礎反駁無神論,其他人則以牛頓體系展開攻防。皇家學會創始成員之一的愛爾蘭物理學家及化學家波以耳(Robert Boyle,1627-1691年)相信,機械宇宙的運作如此複雜,足以證明必有神聖的設計者存在。為反駁無神論和迷信,波以耳舉辦了一系列講座,向大眾說明種種新科學發現。基督教領袖也熱切擁抱這種科學宗教,因為他們相信理性是通往真理最可靠的路,坎特伯里大主教約翰.提洛森(John Tillotson,1630-1694年)也是其中之一。波以耳講座的講者都熱烈擁護牛頓理論,牛頓本人也支持這項活動。

理察.班特利在波以耳講座中說:宇宙的機械運作效率如此之高,想必有位全能又全善的設計者。一七〇四年擔任講者的山繆.克拉克(Samuel Clarke,1675-1729年)也說:「世界裡幾乎每一件事,都向我們證明以下這項偉大的真理,並提出無可否認的論證:世界和世界裡的一切,都是智慧而遍知之因的果。」只有數學和科學能反駁史賓諾莎那種無神論者的論證,所以「只有一種方法或一套思路合用」。牛頓的普遍力學已證明聖經長久以來的說法:「祂是偉大的,祂超越祂的一切化工,祂是可敬可畏,極其偉大的上主。」懷疑論者以為「自然的一切論證都支持無神論和反宗教」,牛頓總算駁倒了他們。

克拉克的波以耳演講引起龐大迴響,他被捧為當時最重要的神學家大半歸功於此。他的神具體可及:「沒有所謂『自然過程』或『自然力』這種東西——那是神的意志持續以規律、固定而始終如一的方式在發揮效果。」神僅僅成了自然力量,神學得求科學施捨資糧。可是在這個年代,這似乎是不錯的主意。在三十年戰爭的浩劫過後,文明若想存續,似乎一定得靠能穩住近代早期宗教險惡波瀾的理性意識形態。問題是,新科學宗教也讓神變得無法令人信服。將神化約為科學解釋之後,十七世紀的科學家和神學家把神變成偶像,神只成了人的投射。巴西流、奧古斯丁和多瑪斯堅持:自然世界完全無法告訴我們關於神的事;班特利和克拉克則主張:我們對神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自然都能告訴我們。神不再超越,不再超乎語言和概念之外。照克拉克的說法,神的意志可以測量、可以製表,也當然能以十二條清晰明確的命題證明。人們開始對新科學產生宗教般的依賴。可是,當新一代科學家發現另一種對宇宙的終極解釋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相關書摘 ►《為神而辯》:神死於奧許維茲——祂吊在絞刑架上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神而辯:一部科學改寫宗教走向的歷史》,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譯者:朱怡康

一趟數千年西方宗教歷史之旅,
一場對科學宗教和無神論者的答辯

16、17世紀科學興起之後,以基督宗教為中心的西方宗教受到極大的衝擊和挑戰。近期應運而生的無神論者之砲火,更是針對宗教施行的暴力、教條、文字信仰猛烈抨擊,引起廣大民眾的熱烈迴響。但世界級的宗教權威學者阿姆斯壯卻指出,當代盛行的無神論者所抨擊的,往往是宗教的非正統逆流,即那些扭曲其所捍衛傳統的宗教糟粕。這些糟粕本身也是科學現代性出現之後,宗教核心價值失落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信仰傳統最重要的核心呢?透過回溯六千年來宗教歷史的演變與發展,阿姆斯壯帶領讀者返回前現代世界之前,尋找宗教最具價值的神聖、靜默、超越性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