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推薦序: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之書

《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推薦序: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之書
Photo Credit: Leonard Darwin (L), John Jabez Edwin Mayall (R),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讀者不禁要問,一個是享譽全球、地位崇高的進化論者,一個是流亡他鄉、身無分文的革命思想家,兩人會面有何交集、有何啟發?小說究竟表達什麼主題?

作者亞格原先只構想撰寫一部有關達爾文研究進化論心路歷程的小說。之所以把馬克思也融入故事情節,也是她始料未及,因為她觀察到,兩人固然個性、社會地位貧賤有別,但追求知識的熱情和改變初衷的命運則一。達爾文原唸醫科,後來改修神學,想當個鄉村牧師。馬克思原屬猶太氏族(父親身為拉比),可望在特里(Trier)成為拉比。兩人都為了學術創見背離走向神職的初衷。前者以自然進化論,將地球和自然生物從上帝創世的神話解脫出來,成為無神論者,但作為自然生物鏈的一份子,達爾文不願為教會和無神論的勢力所利用,他對晚宴上的賓客說:「我沒辦法充當攻擊神棍的咬人狗。」(頁一八六)他書架上雖擺著仰慕他的馬克思所致贈的《資本論》,但他只看了前幾頁。

馬克思受到《物種起源》論(1859)的啟發,將之視為其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有利支柱,並且把達爾文的自然演進法則運用到人類社會演進史觀,但不是演進式的(evolutionär),而是革命式的(revolutionär),以階級鬥爭的方式進行。他認為宗教是鴉片,用來幫助窮困的貧民「在永生的信仰中尋求慰藉。信仰幫助他們逃離傷感的現實」(頁一三四),對於家庭醫生貝克特的轉述,達爾文回應道:「馬克思給舊約的故事換上新裝嘍?工廠老闆像埃及人,工人比作猶太人?資本主義是地獄,而共產主義是天堂?」(頁一四三)達爾文之所以質疑、反對共產主義,乃基於物競天擇的進化理念,怕它阻礙社會進步。他提的這些問題,包括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矛盾、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法則是否適用於人類社會歷史演變,值得活在現階段的人去思考。

對於想瞭解達爾文與馬克當時的思想和生活背景的讀者,此書是值得推薦的佳作。它除了提供娛樂性的閱讀之外,尤其也啟發讀者思考作者在書中所置入的諸多問題。

相關書摘 ▶《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小說選摘:馬的寫作風格大概可以保護我們免遭革命之殃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伊羅娜・亞格(Ilona Jerger)
譯者:邱麗穎

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之書,媲美《丈量世界》!
融合社會科學、人文思想、傳記小說於一體的驚豔之作!
如果時光倒流,安排兩位不曾謀面的19世紀偉人相遇,將會激盪出怎麼樣的火花?
他們在人生旅程的最後相識與相知,幽默風趣的對話,卻含意義深遠的時代精神!

一位是曾讀神學院的英國青年牧師,一趟探索造物者大自然的航行之旅,所見所聞,使他決心投身研究,沒想到,代表作《物種起源》竟使他成了「上帝謀殺者」?

一位是出生猶太拉比家族的德國青年,為了公平正義社會的理念而投身革命,耗心撰寫的《資本論》,甫出版卻乏人問津,更流亡異國,生活竟窮困到連醫藥費都付不出?

英格蘭,1881年。兩位大師分別住在相隔不過數哩之處:查爾斯・達爾文在肯特郡的一所牧師宅邸,卡爾・馬克思居於倫敦市中心。兩人的著作改變了世界,他們心知肚明,且引以為傲。然而兩人卻同時飽受失眠與憂鬱所苦:達爾文因提出進化論,被視作異端而感到委屈,此時正默默研究蚯蚓。馬克思等著他所預言的革命衝擊世界,他的《資本論》已出了第一卷卻反應慘淡。

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天才,同時面臨懷才不遇的低潮,同樣都有徹夜難眠的處境,他們不約而同分別尋求貝克特醫師的協助。經過深度對談之後,貝克特發現達爾文缺少馬克思的積極大膽,而馬克思則過於自負,忘了衡量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他的巧妙安排下,為這兩位有著相同際遇的患者,安排了一頓晚宴,除了兩人,與宴的還有幾位極富盛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名單可謂一時之選。總算有機會見上一面的兩人,在醫生的預期下展開了一場精采的辯論,熱烈爭辯之際,卻出現了意外的轉折……

作者伊羅娜・亞格將充滿異想的故事與科學、社會學知識結合在一起。描繪出兩位偉大人物與他們超越時代的爭議。

getImage-4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