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R結尾的月份最好吃?英國生蠔與葡萄酒的愛恨情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蠔中海水的天然鹹味,能夠讓佐餐的葡萄酒在品飲時更顯甜美;類似的道理,葡萄酒中的清亮酸度就如同隨盤的檸檬一樣,除了能藉此抑制生蠔中的腥味,還能進一步凸顯生蠔的鮮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倫敦生蠔哥」已經成為每一位造訪倫敦或是到英國求學的台灣子弟們到Borough Market必定要朝聖的一個據點。傳說中,只要在前面前用標準的台灣口音點餐(台灣國語猶佳),就能召喚神龍…喔不!是就能得到額外的隱藏好康!
擁有超過十年經驗生蠔哥Daney,從大學畢業後就在Borough Market這個倫敦一級戰區裡工作,並將原本生意搖搖欲墜的生蠔攤,一手扶植成這個具有千年歷史市集的生鮮門面。而我也在朋友的介紹下,從小粉絲正式轉職為和Daney分享共同理念的好朋友!
落葉總要歸根,生蠔哥2017年夏天終於回台實現了開店的夢想,把他在倫敦所歷練過的一切,透過這個小小的攤位訴說給每一位認同他理念的台灣人聽。為了讓大家對英倫文化及生蠔有近一步的認識,今天酒哥就要來說說,英國生蠔以及葡萄酒之間的愛恨情仇!
生蠔小知識
- 生蠔有好多品種我分不清楚?
雖然名稱很多,但生蠔其實大抵可歸類為Gigas Rock及Native兩種品種,Gigas Rock由於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強,所以是目前市面上主要流通的品種,Native則多為野生且相對嬌貴,在價格上也較為高昂;而我們常見的生蠔,無論來自英國還是法國,大多是Gigas Rock這個品種。除此之外,野生生蠔與養殖生蠔由於生長環境的關係,在風味及口感表現上十分不同。
- 英國哪裡有生蠔?
英國野生生蠔主要集中於英格蘭西南角的Cornwall以及東南角的Kent這兩個產區。相較起一般養殖生蠔12~18個月的熟成期,野生生蠔由於處在天然環境當中,養成速度較慢,需要18-24個月才能長到適合的大小。倫敦Borough Market中著名的生蠔攤的生蠔則是來自於Essex,由於平均海溫較低 ,本地產的生蠔大多都具有相當突出的清爽鮮味。
- 以R結尾的月份最好吃?
有一句流傳已久的古諺有云:Never eat oysters in months that don’t have the letter “R”(在沒有R這個字母的月份別吃生蠔),受到生蠔的繁殖期影響,一般認為野生生蠔的最佳賞味期應該避開所有沒有「R」這個英文字母的月份(五月到八月),因為這個時期的生蠔為了繁衍下一代會將養分專注於產卵,所以肉質風味相對地平淡乾癟。而一但過了生殖期,為了度過即將到來的冬季以及補補生殖季後的身子(坐月子的概念?!),生蠔會開始囤積營養,因此蠔身飽滿、鮮味十足。
- 生蠔越大越好吃?
生蠔的價格多半與其大小正相關,畢竟大顆的生蠔還得仰賴大自然多年的養成(某種程度上就跟經過陳年後的酒也相對貴些的概念相同)。但你知道嗎?然而大小並非品質的絕對標準!一般而言,大生蠔重口感、小生蠔重鮮度。大顆的生蠔雖然鮮甜味較低,但口感紮實、乳脂感強且賣相十足,絕對是拍照打卡時的最佳主角;小顆的生蠔雖然不如大生蠔般蠔肉飽滿,但口感彈脆有嚼勁,且皮薄餡多、鮮度滿點,是倫敦當地人最喜歡的大小!

生蠔與葡萄酒間的化學效應
無論是漫畫還是現實生活中,傳統的餐酒搭配概念大多著重於餐點與葡萄酒間的「連結」與「輔助」。白葡萄酒中的清新礦石味與生蠔中帶有礦物感的海味有著極高的同步率,而葡萄酒適度的果香還能做為生蠔的風味畫龍點睛。然而,就如同我在〈葡萄酒迷思系列-你知道你奉行的餐酒搭配教條是錯的嗎?(下)〉一文中所述,這樣的搭配原則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喜好差異。
為了提供一個可供依循且值得信賴的準則,我們得重新回到經過科學實證的餐酒搭配原則,也就是我在〈葡萄酒迷思系列-你知道你奉行的餐酒搭配教條是錯的嗎?(下)〉所述,WSET所教授的基本搭配原則:
葡萄酒與餐點中的「鮮」與「甜」會互相「抑制」
人類追求「鮮」與「甜」的本能可說是與生俱來,但感官適應(Sensory Adaptation)的原理則會降低味蕾對鮮甜味的感受程度【註】。生蠔這樣強調滿溢鮮味的食材,對葡萄酒可說是一大挑戰,不但降低了葡萄酒的鮮甜,入口時更是使酒精的辛辣和單寧的澀口感突破天際;同樣的道理,一杯果香濃郁、口感鮮甜的葡萄酒,也會凸顯生蠔中來自海水的鹹苦味,甚至腥味。
葡萄酒與餐點中的「酸」與「鹹」能彼此「昇華」
與鮮甜不同,酸與鹹具有抑制食物中苦澀及腥味的特性。因此,生蠔中海水的天然鹹味,能夠讓佐餐的葡萄酒在品飲時更顯甜美;類似的道理,葡萄酒中的清亮酸度就如同隨盤的檸檬一樣,除了能藉此抑制生蠔中的腥味,還能進一步凸顯生蠔的鮮甜!
生蠔與葡萄酒搭配原則
- 選擇酸度高的葡萄酒
如同前段所述,一杯酸度高的葡萄酒可以在品嘗生蠔時提升它的鮮甜味。所以酒哥推薦的經典搭配酒款如:法國Muscadet、法國Chablis以及法國香檳都有類似的效果。沒錯,你發現了嗎?!雖然這些葡萄酒在香氣組成上以礦物感為主導,但實際在背後運籌帷幄使其成為經典搭配的其實是它們特有的鮮明酸度!除此之外,近年異軍突起,以香檳為目標的英國氣泡酒,由於氣候緣故酸度比起香檳來得更高,與生蠔間的互動更是美妙,絕對值得一試!
- 選擇鮮甜味較低的葡萄酒
香氣濃郁、口感鮮甜的酒在反而降低了食材本身的鮮甜味,這也是為什麼在葡萄酒漫畫「神之雫」的開頭便提到,一瓶基礎入門的法國Chablis比起頂級的Chablis Grand Cru更適合搭配生蠔。果香單純的Muscadet及Chablis便是,許多簡單易飲的白酒都能達到類似的功效。同樣的道理,對於那些偏好Sweet Type酒款的朋友而言,雖然一瓶口感偏甜的葡萄酒如義大利的Moscato d’Asti仍可以是不錯的選擇,但若想嘗試生蠔的絕頂鮮味,還是得選擇一瓶酸度較高的款式才能確保相對完整的味覺體驗。
- 選擇單寧低的葡萄酒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