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奇妙旅程》:太空電影的寂靜,其實是好幾條「空白」音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回音室的安靜之所以令人訝異,在於它同時呈現兩種罕有的感覺:非但沒有外在的聲音,還會讓你的感官失衡。參觀者的眼睛顯然看到了一個房間,但怎麼聽都不像是個房間。
想像一位音樂家走到鋼琴面前,不停重複彈奏一小段最好聽的旋律。這種可預測性很快就變得乏味。同樣地,讓一隻貓在鍵盤上跑來跑去,隨意彈奏音符,這種比較隨機的做法也不會帶來什麼樂趣。成功的音樂既非完全重複,亦非全然隨機,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具有一些規律的節奏和旋律結構,但也有足以持續吸引觀眾的變化。
聽音樂的時候,大腦要做的一件工作是試圖分解節奏結構、拍子或規律。要找出音樂的節拍,然後跟著打拍子,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牽涉到大腦好幾個區域,而且人類至今仍未完全了解。埋藏在大腦深處的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似乎扮演了某種角色,腦部正面的前額葉和其他專門處理聲音的區域也肩負某些功能。對於運動指令(motor command)的啟動和規範,基底神經節扮演了關鍵角色;一旦罹患巴金森氏症,基底神經節受損,病人就很難開始活動。
在樂曲演奏期間,大腦被大量資訊轟炸,解讀這些資訊時,大腦不斷試圖預測下一個強拍何時出現。大腦根據過去聆聽類似音樂的經驗,以及這首曲子前面幾個音符,推測節奏會如何發展。正確預測下一個強拍,會帶來滿足感,但聽到技巧高超的音樂家顛覆聽眾的預期,破壞那種規律的節奏,也是一種樂趣。嘲弄這種預期的一個方法,是在出其不意的時候突然靜默下來,就算只有一下子也好。大腦似乎很喜歡自我調整,和音樂的節拍保持同步。
當音樂突然停頓,打拍子的責任便轉移到觀眾身上,因為觀眾必須暫時延續這個節拍,直到音樂家恢復演奏為止。這種停頓就像約翰・凱吉的作品,把彈奏音樂的焦點從舞台上移開。包含《四分三十三秒》在內的這場音樂會的第二個曲目,是查爾斯・艾伍士(Charles Ives)一首比較傳統的鋼琴奏鳴曲,不需要觀眾參與。鋼琴家的手指在鍵盤上來回飛躍,似乎是想彌補凱吉作品中缺少的音符。我對這首曲子一點感覺都沒有,老是巴望再聽到那種寂靜。
做電影配樂時,混音師通常會盡量避免出現全然的靜默,只有一個例外是出了名的。史丹利・庫柏利克(StanleyKubrick)在《二○○一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這部電影大膽運用了許多寂靜時刻。現在如果有電影導演試圖這麼做,會變成電影版的《四分三十三秒》,你只會聽到其他觀眾無止盡地喀滋吃零食和嘖嘖啜飲汽水的聲音。在觀眾以為電影沒聲音的時候,其實往往正在播出好幾條「空白」音軌。
藝電公司(Electronic Arts)的音頻部主管查爾斯・狄南(Charles Deenen)對我敘述,他如何在開發一種電動玩具的配樂期間迷上了無聲室(silent room)。錄音是在空房間進行的,後來他把錄音檔的音量調高,聽到「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和「駭人的吱吱聲響」。查爾斯也描述他可以怎樣把聲音(例如駱駝的呻吟)用數位的方式操弄,降低好幾個八度音,再仔細聽聽會不會出現什麼特別突出的聲音或聲響,製造出他要的那種讓人發毛的感覺。打電動玩具或看電影的觀眾或許不會清楚意識到這些背景聲,但這些聲音是建立某個場景的情緒氛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空,最後的邊疆。」(“Space, the final frontier.”)詹姆斯・寇克(James T. Kirk)在首集《星艦迷航記》的片頭如是說。當「企業號」太空船從螢幕飛過時,聽他的聲音,會以為他是在一座殘響效應很大的大教堂錄的音。我知道太空很大,但這些反射音要從哪裡冒出來?不管怎麼說,太空是沒有聲音的,或是直接引述一九七九年電影《異形》(Alien)的經典名言:「在太空,不會有人會聽到你喊叫。」太空人萬一不幸受困在太空船外面,又沒有穿太空裝,在窒息前的短暫片刻大叫救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沒有空氣分子可以傳送聲波。但好萊塢不會因為物理學這種小問題就不製作逼真的電影配樂。最新的一部電影版《星艦迷航記》從外面拍攝遨翔宇宙的企業號,同時聽到許多轟然如雷的引擎聲;光子魚雷的聲音聽起來也很有震撼力。
每次想到一艘真實太空船的內部空間,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太空人在零重力的環境下寧靜而優雅地漂浮。二○一二年初,我遇到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朗・加蘭(Ron Garan),當時,他才剛在國際太空站完成六個月的任務。他向我解釋說,真正太空船裡的聲學環境其實一點也不寧靜,即使在外面太空漫步(他上一次的任務包含長達六個半小時太空漫步),也毫無安靜可言。事實上,如果真的安靜無聲,那就麻煩了,因為那表示負責循環空氣給他呼吸的唧筒停擺了。太空船充滿各種嘈雜機械的裝置,例如冰箱、空調裝置和風扇。理論上,這種噪音可以降低,但環境愈安靜,機器就愈笨重,得花大錢才能升上軌道。
針對單一太空梭飛行的相關研究指出,組員會產生短暫的弱聽。國際太空站(ISS)內部的聲音很大,有人擔心會影響太空人的聽覺。最嚴重的時候,睡眠站噪音的音量和一間非常吵鬧的辦公室差不多(六十五分貝)。《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的一篇報導指出:「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以前整天帶著耳塞,但現在每個工作天只(被要求)戴兩、三個小時。」既然必須戴耳塞,即使一天只戴幾小時,也足以顯示聲景有多麼惡劣。濕軟的泡棉耳塞能把音量降低二十到三十分貝。此外,在太空船零重力的環境下,二氧化碳和空氣汙染物的濃度愈高,愈有可能使內耳因噪音而受損。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