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帝踩到狗屎》:中世紀充斥淫穢字眼,叫神蹟劇看來也粗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名稱有「粗俗」之意,但俗語的用意卻並非蒐集惡語。其中許多字詞即使在當時並不淫穢,但它們逐漸如同vulgar一詞的現代意義般變得粗俗。
文:梅莉莎・摩爾(Melissa Mohr)
獅子的驕傲、謀殺烏鴉和一堆糞鷺:中世紀穢語
現代人眼中的淫穢字眼在中世紀英文裡隨處可見,從常見的動植物名稱到文法學校教科書、醫療手冊和文學作品。
且讓我們暫停片刻,想一想大自然的富足。世上的動植物是何其豐饒,令我們賞心悅目。將目光集中於單一例子,在池塘單一而不起眼的生態系中,佇立的鷺盯梢水面獵捕魚群(finny prey);茶隼高飛,好似盤旋在空中;蓼草和延胡索嬌嫩的粉紅花朵,點綴著林間池畔,低矮的蒲公英以亮麗的花朵和毛絨絨的種籽令年輕人喜悅。
但以上這些全都是日後的文學表述。中世紀的池塘會有相同的樣貌,聽來卻大不相同。那兒會有糞鷺(shitecrow)捕魚,搏風鳥(windfucker)高高飛過,刺臀草(arse-smart)和屄霜(cuntehoare)環繞池畔,草叢中則有尿床草(pissabed)。要是你帶了野餐,或許還在一棵敞開屁股的樹(open-arse,即枸杞)下享用,尿蟻(pisse-mires,即螞蟻)還有可能爬到食物上。這些都不是淫穢或惡劣字眼:糞鷺是鷺的常見名稱,尿床草是蒲公英的常見名稱,以此類推。(鷺這個字來自法文。14世紀早期的一首詩歌《名詞詩》〔NominaleSiveVerbale〕將盎格魯撒克遜語字詞和句子翻譯成英文,它將「一群鷺」譯作「一堆糞鷺」〔a hep of schiterowys〕。這個翻譯在某種程度上足以說明不列顛人幾個世紀以來的文化自卑感。)
中世紀的街名和人名也包含了我們今日所認定的淫穢字眼。13世紀的倫敦和牛津各有一條摸屄巷,華威郡(Warwickshire)有一條糞井路(Schetewellwey),還有幾個城鎮都有撒尿巷。這些都是描述性質,而非貶義。牛津的摸屄巷是娼妓出沒之處,其他街名甚至更無需解釋。它們也是官方的正式名稱,出現在地圖、堂區清單,以及遺囑之類的法律文件上。在1202年的林肯郡(Lincolnshire),法庭案卷上記載了一位蘭道福斯・布拉・德・賽特布洛克(RandulfusBla de Scitebroc,大致是蘭道爾・屎吹〔Randall Shitboast〕的意思),1357年則有一位托瑪斯・特德(Thomas Turd,姓氏為糞便之意)住在坎特伯雷。
雜種(Bastards)也到處都有,一直到托瑪斯・巴斯塔德牧師(Reverend Thomas Bastard)這位伊莉莎白時代小有名氣的詩人。(他的朋友約翰・戴維斯〔John Davies〕在1611年寫了一首詩給他:「巴斯塔德,你逗趣的詼諧詩如此示意。」〔Bastard, thine Epigrams to sport inclines.〕)我們也不該忘記第一章遇到的那些屄們:古諾卡無屄、貝利寬屄、戈德溫爪屄和羅伯剁屄。
用來教兒童說拉丁文的字典及俗語(vulgaria),也同樣充滿這種字眼。1500年印行的《語苑》(OrtusVocabulorum)對拉丁文「陰戶」(vulva)的定義是「英文稱作屄」(anglice a conte),這比《牛津英語大辭典》收錄「屄」這個字早了數百年。事實上,「屄」似乎是15世紀對陰戶的標準定義。一部名為《圖解辭典》(Pictorial Vocabulary)的手抄本字典也是如此定義,還有一部15世紀的《名詞集》(Nominale,只收錄名詞的字典)亦然,持有者是一位學校教師,大概有用在課堂上,因為書被捲起來以便攜帶。
同理,屁股(arse,也可拼成ers或ears)是對臀部的標準指稱。人們有時將穢語稱為「盎格魯撒克遜」字眼,意味著它們是一個人們說話更無顧忌的時代留下的質樸遺跡。事實上,只有屁股、屎、屁和卵蛋真的源自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或中世紀早期,我們使用的其他穢語都是更晚近的產物。修院院長艾弗力克(Ælfric)在10世紀彙編的拉丁文——英文字典,將臀部稱作「屁肉」(ears-lyre),肛門稱作「屁眼」(ears-þerl)。(他也將我們在第一章讀到的verpus〔勃起或割掉包皮的陰莖〕稱作屁眼。或許這位聖人撈過界了。)
另一部早期的字典也把肛門和屁股定義為a ners。1483年的《英文萬用字典》(Catholicon Anglicum)甚至為arse和erse各立條目,以備讀者查閱不同拼法。幾部字典也收錄了屁草(ersewyspe)這個詞。屁草是一束用來擦屁股的草桿或草葉。但這些字典很難把這個概念譯成拉丁文,因為羅馬人擦屁股多半不用草桿,而是用綁在木棍上的小海綿。它們不得不自創拉丁字以供解釋,例如《兒童知識寶庫》(PromptoriumParvolorum, 1440)提供了memperium和anitergium,「一綑擦屁股的草」。這個中世紀的例子等同於在希伯來文為電腦造一個新字。(一部14世紀晚期的詞彙表,為這個字在句子裡的用法提供了範例:當我準備擦屁股,我的屁股在茅坑下鳴叫著〔Dum paromenpirium, sub gumphomurmurat anu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