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層出不窮的虐童案底下,覆蓋著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層出不窮的虐童案底下,覆蓋著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看到虐童要求加重刑責,但是悲劇都已經發生,動用重刑或死刑只是滿足台灣社會愛看包青天式的大快人心,受暴的孩子卻不會因此減少,因為我們沒有從源頭降低問題的發生。

身為一個母親,看到社會虐童新聞感到非常痛心。但是台灣社會問題實在太多可以調整,我想就情感認知教育、過勞的社工及父母、對親職過度神格化、社會價值及輔助,以及經濟就業輔導進行討論。

情感認知教育

情感教育一直是台灣根本問題之一。因為學校教育被升學制度綁架,到我這種七年級生,父母的教育方式還是權威無溝通居多。從小學業上並沒有困擾我太多,反而是情緒管理和溝通是我的弱項,我的溝通技巧是自己看書和在業務工作磨出來的。家庭教育是人格品格建立的基礎,我們當父母後,也是一邊當父母、一邊摸索怎麼表達自己及教養孩子。而政府發的兒童手冊也只有身體健康的相關資訊,人格建立和教養幾乎沒有。

當父母後,無數個孩子不睡覺哭鬧的夜晚,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我也好幾次想放棄或使用暴力,腦中浮現要是有合法嬰幼兒安眠藥有多好!(當然只能想想)隔天上班幾乎行屍走肉。我已經很幸運偶爾有長輩可以幫忙讓我和腦公補眠丶休息甚至約會,對比以前的社會,大家庭妯娌間互相扶持,孩子生得多一起玩,大的帶小的就好,哪需要什麼保母或托嬰中心。現在也才2、30年,大家庭或三代同堂消失太快,加上晚婚,可能原生家庭父母年紀太大有病痛,或是還有各自的家庭,無法對新手父母提供協助。單親家庭不少更需要協助,像是日本的單親媽媽幾乎都生活在貧窮線下。

過勞的父母及社工、醫療體系

台灣的高工時在全球榜上有名,但是高工時了這麼多年,我們的競爭力並沒有超英趕美,反而只剩下國際企業人資口中的cheap labors。勞工薪資占GDP比例很低,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被大股東、財團和地主拿走。

其實如果每年台灣的薪資增長能夠跟上通膨,或是至少達到打6折以上水準的話,只要房價不要再大幅攀高,大家的生活壓力也會比較小,政府退休金破產的壓力也會小一些,畢竟繳稅的基數變大了(當然越早退休的購買力也會被通膨稀釋更多)。現在雙薪家庭多,加班也算是常態,當父母最重要的是愛和陪伴,孩子也比較不容易走歪。尤其當人睡不好、壓力大時,情緒爆發也更容易發生。

新手爸媽非常需要協助,不管是育兒經驗分享及身心健康。在荷蘭有新生兒家訪,家訪除了可以記錄父母當下的狀況,也能夠及早通報協助。但是現在台灣整個社工及醫療的系統,已經被壓榨到頂點,社工低薪及高工時,要再多分配到兒童這塊幾乎沒有空間。醫療一堆誇張的工時就不贅述了,能夠站在第一線預防家暴及弱勢兒童的人力,早已榨乾透支。

對親職過度神格化

台灣文化太愛造神。比如政治造神──只說某偉人小時候看魚逆流而上,卻沒告訴我們他可能染有性病。台灣人在心中對父母親的標準也是和神一樣──不能覺得累,不能有自己,要有源源不絕的愛,付出至死方休。

錯誤的期待和標準,就是應該要調整,達不到一點意義也沒有。承認人性的弱點才有機會面對問題,進而改善。忽視問題不會讓它被解決,只會讓問題慢慢擴張。不是說西方文化就很厲害,看他們的文學作品很多來自於希臘神話及聖經,就知道歐美文化比較會以人性做考慮,畢竟希臘神話裡面亂搞、偷情、謀殺等好精彩。哪像中國的儒家思想中心,高中時歷史老師提不少理學家滿口仁義道德,還不是出入青樓、忙婚外情,人格分裂臉不紅氣不喘,和台灣政客有87分像。

扯太遠跳回來,當過父母才知道有多累,加上現在的養法和我父母那代差異太大了。我媽以前都趁我睡著出門買菜、沒餵母奶餵配方奶、小孩不乖就打、回家就看電視、讀幼稚園就叫我自己走路回家(大約10分鐘)。對比我剛從月子中心回家,腦公去上班,要求我孩子不能出門,因為沒有打疫苗。所以沒有人來幫我,我就不能出門,要是沒有外送可能連午餐都沒得吃。3、4個小時就要擠一次母奶,孩子要是吃得慢,吃個一小時,洗個擠奶器休息一下又要餵奶,簡直像在坐母乳監。孩子再哭鬧都不能打,只能等孩子情緒發洩或自己覺悟,哭半個、一個小時的疲勞轟炸。現在醫生建議2歲前不要看螢幕,孩子生得少擔心安危,加上才藝班一天需要好幾趟接送等等。我真的很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不想生孩子。

我之前那篇理專變乳牛的告白就很多人在下面酸,我只是記錄當父母的累,讓還沒當父母的人了解。因為我結婚前也很討厭在外面哭的小孩,當媽後才知道嬰兒沒事就哭,新手根本不知道在哭啥。不了解對方的情況,無法產生同理心。同理心是溝通的基礎,這也是台灣教育完全沒有觸及的部分。

社會價值及輔助

台灣人非常有愛心,日本核災捐好捐滿。但又很奇妙愛歧視人,只要比自己差的一律歧視。像是歧視單親家庭的小孩、歧視成績不好的小孩,我媽以前也不準我和功課差的同學玩。我們應該扭轉一些刻板印象,真的把每個孩子當國家的希望。要是孩子就算被不適合的父母生下來,還是可以得到很多來自其他管道的愛和教育,這些孩子長大也將願意回饋社會,而不是社會弱勢世襲。如果孩子在家裡得不到愛,學校老師也放棄他,同學歧視他,非常容易就會被幫派吸收。

經濟就業輔導

很多人看到虐童要求加重刑責,但是悲劇都已經發生,動用重刑或死刑只是滿足台灣社會愛看包青天式的大快人心,受暴的孩子卻不會因此減少,因為我們沒有從源頭降低問題的發生。身為一個媽媽,當然希望降低這些風險。很高比例受害者無法離開施暴者是因為經濟因素,輔導受害者就業、職能訓練也是降低悲劇很好的做法。

上面提到的問題一時半刻無法大幅改變,那我們就從自己做起吧。像是法務部下也有各地的受害人保護協會,除了台北市外資源都很匱乏,歡迎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