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馬拉松

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馬拉松
photo credit: Kin Cheung/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到今天,香港渣打馬拉松舉辦了20多年,也是應該反思,究竟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馬拉松。

2019年香港渣打馬拉松完滿結束,報名名額74,000,64,700跑手完成賽事,出席率86%,全馬名額22,500,比2018年增加了4,000個。今年未開始前已經引起一連串問題,首先是將半馬拉松挑戰組截跑時間突然縮短35分鐘引起部份跑手不滿,其次是首次派環保杯給參賽跑手,但是只有3萬個,先到先得,並不是所有跑手都有,環保已經是香港渣打馬拉松每年都會遇到的議題。但是經過了22年,我們是否要問一問,究竟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香港馬拉松。

首先,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香港馬拉松的歷史。

香港真正的42.195公里馬拉松跑要到1969年12月14日才正式首次舉行,慶祝元朗大球場正式啟用,同時也為香港節的其中一項體育項目。是次香港國際馬拉松,亦稱作「天天馬拉松」,因為由《天天日報》(現已停刊)贊助。賽事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主辦,一共有28位分別來自9個不同地區的代表選手參加,當中包括澳洲、南韓、印度、新加坡、紐西蘭、菲律賓的好手,香港亦有6位選手參加,包括:Hugh Barnfather、Robin Ponting、Rachael Chue、Brian Hill、Roy Bailey及Macdonald。其中Rachael是新加玻華人,其他都是洋將。

到1981年,香港元老田徑會(AVOHK)於北潭涌舉行第一屆中國沿岸馬拉松 China Coast Marathon(CCM),是香港第一個獲AIMS(國際馬拉松與路跑總會)認證的比賽。這場比賽每年一度,維持至今有38屆。

以下是由1997年首屆渣打馬拉松到現在的資料:

年份

主要特色

參加人數

1997

首屆渣打馬拉松於香港至深圳間一段跨邊境賽道舉行,賽事以上水為起點,途經黃崗,以深圳為終點。

1,000

1998

馬拉松於當時剛落成的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舉行,賽事由青馬大橋作起步,以機場跑道作為終點。

6,000

1999

賽事首次移師至市中心舉行。於香港島的中環遮打道起步,並以九龍深水埗運動場為終點。途經西區海底隧道與長青隧道。

7,000

2000

以維多利亞港為起步點,參賽者從尖沙咀文化中心出發,途經尖沙咀海濱公園、多個位於九龍的屋邨及橫跨汀九橋,並再一次以深水埗運動場為終點。由於賽事首次安排三項不同距離賽事包括馬拉松、半馬拉松及十公里。

沒有公佈

2001

賽事改由香港其中一條最具歷史性的街道 — 彌敦道起步,途經兩條隧道﹝長青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及兩座大橋﹝青馬大橋及汀九大橋﹞,最後以金紫荊廣場作為終點。

10,000

2002

香港於該年同時舉辦第八屆亞洲馬拉松錦標賽。賽事除亞洲24個國家及地區參加外,共邀請超過60個國家參加。

13,000

2003

慶祝渣打銀行成立150週年紀念,是年設立總獎金高達100,000美元。

18,500

2004

歷屆最寒冷的一次馬拉松比賽。

24,000

2005

渣打集團在今屆更全力贊助首屆「全球最強之戰」的國際賽事,將渣打全球的四個馬拉松聯成一個全球最大型的馬拉松系列賽,香港是四個馬拉松的最後一站。

31,330

2006

今年是渣打馬拉松十週年,渣打香港頒發超過港幣144,000元的獎金予參加是次參賽的本地跑手。今次的渣打馬拉松再次成為國際馬拉松挑戰賽「渣打馬拉松─全球最強之戰」的最後一站。

40,174

2007

渣打馬拉松舉辦了香港回歸十週年挑戰盃及傳媒挑戰盃。為慶祝香港回歸中國十週年,渣打馬拉松特別舉辦香港回歸十週年挑戰盃並邀十八區區議會組隊參與。

43,956

2008

首次以維多利亞公園為終點站。十公里賽事採用了嶄新的賽道移師至香港東區走廊舉行,全程及半程馬拉松賽事仍然維持原有賽道,但最後之一段由灣仔伸延至銅鑼灣。

50,000

2009

大會為賽事增設了多個新項目,當中包括領袖盃、十八區挑戰賽及最具創意服飾獎。

55,000

2010

今年之賽事首次使用昂船洲大橋(8號幹線青衣至長沙灣段)為全程馬拉松賽之部份路線,並增設多一場十公里賽事。

60,000

2011

今次賽事特別將全程馬拉松比賽起跑時間提早舉行,全程馬拉松賽事獎金增至150,000美元。

65,000

2012

今年除首次試辦全程馬拉松輪椅賽及三公里輪椅賽外,中環區採用新賽道。

70,000

2013

首獲國際田聯認可為銀級道路賽的渣打香港馬,而繼2012年首次試辦馬拉松輪椅賽,今年大會再試辦半馬拉松輪椅賽。

維持70,000

2014

是次賽事再次榮獲國際田聯(IAAF)認可為銀級道路賽,賽事的獎金總額增加至300,000美元。

73,000人

2015

首次推出「達標跑手優先報名」程序,讓2014年達標跑手在公開報名前優先登記。 於賽事當日,大會更提供即時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予跑手參考。

維持73,000

2016

首次升格為國際田聯(IAAF)認可之金級道路賽,首三公里採用彌敦道(主幹道)至亞皆老街一帶路段。

維持73,000

2017

連續第二年獲國際田聯(IAAF)認可為金級道路賽事,首次推行的公眾抽籤報名亦獲得空前成功。

維持73,000

2018

繼續獲國際田聯(IAAF)認可為金級道路賽事。

維持73,000

2019

為了保持國際田聯(IAAF)認可為金級道路賽事,將半馬松挑戰組截跑時間縮短35分鐘。

74,000

(資料來源:渣打香港馬拉松網頁)

從以上資料可見,從一開始只是一個少數人參與的賽事,現在已經變成人人趨之若騖,一席難求的賽事,參加人數增加74倍,儼然香港的一個運動盛事。

筆者2000年開始跑步,2003年參加第一次渣打馬拉松,開始參與跑步班,教練千叮萬囑要我們起碼3個月的訓練,每星期80-100公里的訓練才可以參加馬拉松比賽。跑馬拉松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記得第一次跑渣打馬拉松只有千多人,整個賽道人數稀少。

後來參加了海外不同的馬拉松,日本的長野,泰國的芭提雅,南韓的漢城,台灣的台北、宜蘭,中國國內的上海、廈門,近兩年有幸走了兩次波士頓馬拉松,不同城市的馬拉松都有他們城市的特色,但都不以參加人數多少作標榜,另外,好像六大馬拉松和一些比較出名的馬拉松,只有全馬賽事,並沒有10公里和半馬賽事,東京馬拉松在2007年加入成為六大馬拉松之前,也有10公里賽事,但是加入成為六大馬拉松以後,已經沒有10公里賽事。

當然,跑步運動發展到今天,已經起了很大變化,跑步鞋、跑步錶和各樣跑步裝備,百花齊放,造就了很大商機,Nike的新跑鞋Nike Zoomfly 4%,定價1,899港元,差不多賣斷市,其次,參加比賽,打卡、影相放上Facebook、Instagram已經是指定動作,一些比較熱門的馬拉松賽事,已經每次都要抽籤,愈來愈多人找比較冷門的賽事,沒有充足訓練,一年跑幾個馬拉松已經是等閒事。

所以,發展到今天,香港渣打馬拉松舉辦了20多年,也是時候反思,究竟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馬拉松。

第一:當然是最基本的問題,我們是否要一個只有全馬的馬拉松賽事?

田總從2008年將10公里比賽改在東區走廊舉行,已經知道全馬賽道根本無可能容納5萬多人,全馬賽事分了3槍起步,半馬分了3槍起步,10公里分了5槍起步,可想而知賽事安排困難的地方,其實,怎樣安排起步時間,也不能夠解決跑道擠塞的問題,還有,幾條主要道路也要解封。

波士頓馬拉松也分了5個起步時間,而且要2個小時前就要撘巴士到起步點等候,所以要應付一個馬拉松比賽的安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要同時兼顧半馬和10公里比賽,可能田總已經考慮到這點,去年已經安排一個港島10公里比賽,但是,如果未來想將香港馬拉松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級馬拉松比賽,只有放棄半馬和10公里賽事,或者好像其他城市一樣,在馬拉松賽事前一天,舉行5公里比賽。

這個問題,過去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但是為什麼還沒有認真考慮,其中最重要是參加人數,突然間將規模縮少,變成一個3萬人的賽事,遇到的反響肯定很大,尤其是過去只能跑10公里的參賽者,以後可能不能再參加這個年度盛事,我們常常說要回到初衷,馬拉松比賽是否應該也是一樣,只有馬拉松比賽,不要再加入10公里、半馬拉松,如果要將馬拉松比賽提升,這是唯一選擇。

第二:賽道設計

香港渣打馬拉松的賽道經過不同的改變,過去十多年之前有走過中環遮打道,現在5公里之後要上高速公路,經過3隧道,3橋,要到中環、灣仔、銅鑼灣才可以讓家人或者朋友到場支持,這和很多在大城市的馬拉松不同,大部份賽道都可以在市中心,好像台北馬拉松,自從柯文哲做了台北市長後,改了不容許冠名,以前是富邦台北馬拉松,現在富邦仍然贊助,但是已經只叫台北馬拉松,而且增加了市區的賽道,跑手可以跑過總統府,室內不同的景點。

當然,馬拉松賽道的設計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配合整個城市的配合,尤其是要封很多道路,在鬧市封閉道路,可能影響一般居民的日常生活,筆者試過跑過銅鑼灣時聽到一個老人家說為什麼不能夠過馬路,所以跑手應該了解,其實馬拉松比賽一旦跑到市中心,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一部份市民的生活,除非我們可以像波士頓一樣,市民已經將馬拉松當作整個城市的一個大事,道路封閉一整天也沒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