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女皇」教人「咖啡灌腸排毒治癌」,為何你不應相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稱「生酮女皇」的歐昶瑩缺乏專業資歷,卻向病人提供收費諮詢服務,更推介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咖啡灌腸」。
有讀者報料,原來曾參選香港小姐的歐芷婷(Lana Oliveiro)幾度改名換姓, 現叫自己做「生酮女皇」歐昶瑩[1],不斷拍片教人做另類治療, 例如咖啡灌腸(coffee enema)、生酮飲食等等。
她當然也開了網店, 出售各式各樣的產品,並好像私家醫生般提供面對面「諮詢服務」,例如跟癌症病人講解「生酮飲食,草本和生活小改變如何可以幫助身體對抗癌症」![2] 收取的價錢? 每小時盛惠港元 $1680!「一路發」, 真的好意頭吧?
原來這位「生酮女皇」大有來頭, 竟然有讀過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100小時遙距課程![3] 另外,她還有瑜伽療法、銅鑼療法、氣場療法、聲音療法、功能營養學等等「學術資格」![4]
姑且勿論以此等「資歷」向病人(甚至癌症病人)提供收費諮詢服務在香港是否合法(不知道這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還是私營醫療機構規管辦事處的範疇呢?)我們儘管看看這個葫蘆賣的是什麼藥。
什麼是咖啡灌腸?
這種方法由馬克斯‧葛森(Max Gerson)提出,葛森是一位德國出生的醫生,於1936年移民到美國並在紐約市執業至1959年去世。
咖啡灌腸是通過肛門注射咖啡以清潔直腸和大腸的灌腸相關程序。葛森說咖啡灌腸具有積極的排毒作用,有助於恢復患者的健康。他聲稱,與鹽水灌腸不同,灌腸中的咖啡通過小腸的平滑肌進入肝臟。他說,這可以刺激自主神經系統,就像咖啡因口服時一樣,激活肝臟中膽汁的釋放,清除更多的胃腸道並排出比正常灌腸更多的毒素。
葛森飲食的支持者聲稱只有毒素從體內排出才能治愈癌症,他們推薦使用頻繁的咖啡灌腸「排毒」。
葛森治療仍在墨西哥蒂華納(Tijuana)的Meridien醫院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葛森治療中心進行。他的女兒夏洛特‧葛森(Charlotte Gerson)現時通過講座及葛森研究所(Gerson Institute)的出版物繼續積極推廣葛森療法。
咖啡灌腸有沒有效?
一些替代醫學的支持者聲稱咖啡灌腸通過「解毒」腫瘤的代謝產物而具有快速解毒作用,但是目前沒有醫學、科學證據支持咖啡灌腸的任何解毒或抗癌作用。
1947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審查了葛森選擇的10個案件,發現他的報告不能令人信服。[5] 同年,由紐約縣醫學會(New York County Medical Society)任命的一個委員會審查了86名患者的記錄,並檢查了10名患者身體,沒有發現葛森療法對治療癌症有任何價值的證據。
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更於1959年分析了葛森的書《癌症治療:五十個病例的結果》(A Cancer Therapy: Results of 50 Cases),得出以下結論︰大多數病例未能滿足癌症病例的正確評估標準(如癌症的組織學驗證)。[6]
最近另一份研究對葛森治療理論得出結論:
- 葛森聲稱存在於加工食品中的「毒藥」從未被發現,
- 從未顯示過頻繁的咖啡灌腸能夠為癌症患者從肝臟和腸道中清除毒藥,
- 沒有證據任何此類毒物與癌症的發病有關,
- 沒有證據存在可以尋找和殺死癌細胞的「癒合反應」。[7]
即使其女兒稱葛森診所的治療已經為許多癌症提供了高治愈率,然而在1986年,雖然診所人員表示他們會系統地跟進他們的病人,但是研究人員發現患者在離開醫院後並沒有受到監測。[8]
直腸灌洗並非用來「排毒」。1983年訪問葛森診所的三名自然療法療師通過年度信件或電話跟進了18名患者,為期5年。在5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人還活著(但仍然患有癌症),其餘的人已經死於癌症。[9]
咖啡灌腸有沒有害?
咖啡灌腸可能引起嚴重的副作用(一些常見於其他類型的灌腸),包括感染、嚴重的電解質紊亂、結腸炎、直腸結腸炎,如果咖啡灌入太快或太熱,它可能導致內部燒傷、直腸穿孔(rectal perforation)甚至腦膿腫或心肺衰竭。
其實,如果非經專業訓練,泵液體或氣體進入肛門、大腸, 尤其是本身有 腸道疾病的病人, 都有可能會導致直腸穿孔。由於直腸有無數細菌,如果出現直腸穿孔, 可以導致敗血病,死亡率也非常高。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數據,文獻中報導有三個死亡案例懷疑是與咖啡灌腸有關。 其中一個可能是由於細菌感染,另外兩例因嚴重的電解質紊亂而死亡。
在1980年至1986年期間,至少13名接受葛森治療的患者入住聖地亞哥地區醫院,因為注射肝臟引起了彎曲桿菌膿毒症。[10]沒有一個癌病患者的癌症被根治, 其中一個人更在一周內死於惡性腫瘤,五人由於血清鈉水平低而昏迷(可能是由於「無鈉」的葛森飲食方案)。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已經裁定,研究者如果使用咖啡灌腸來進行臨床研究,必須要向病人警告其能導致死亡的風險。
直腸灌洗並非用來「排毒」
最近不是有一篇新聞,關於一名台灣醫生使用咖啡灌腸療法來醫治其肝膿腫, 最後因細菌感染死亡嗎?[11]
其實,直腸灌洗通常用作醫療程序的準備,例如直腸鏡檢查。 至於「解毒」,醫學界則沒有為這目的進行直腸灌洗,因為你的消化系統和腸道已經懂得排走體內的廢物。
老老實實, 欺騙一個無助的癌症病人並向對方sell自己神奇產品一個鐘,收番一千幾百, 再賣一個醫學用泵加幾條管, 又收四百幾蚊, 又不準自己買一般咖啡用作灌腸, 要特別買「灌腸用有機咖啡」,另外再要買「帶氧鎂藥片」!? 真是在豬年「發過豬頭」, 「豬籠入水」!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