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權」商業化後的台灣,有變得更民主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媒體的轉型正義看似告一段落,但因加速民營與私有化且無強力的監督機制與規範,媒體不但紛紛淪落為政黨與財團的私有物,更甚者亦為對岸勢力接收,與俄羅斯在奪取克里米亞半島時的操作如出一轍。
文:江家澤
一個強大的民主國家,體制內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相互制衡,而體制外第四權則做為公民的監督利刃。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社會的興衰取決於民眾的思維模式與社會菁英能否有嚴謹的思考、解讀並因應各種社會現象,國家整體力量取決於國民全體素質,媒體揭露事實與真相,國民透過其思維模式建構是非對錯,政治與社會菁英提出清晰洞見的論述,因應各種社會議題與突發狀況,體制內外相輔相成,民主政治形成正面的回饋循環,國家日益繁榮,國力蒸蒸日上,理應如此。
可當第四權不再屬於公民時,取而代之的是層出不窮的媒體亂象與愚民政治。
由人組成的社會,是否真能透過反思與抉擇來建立良好的政府,亦或者注定永遠仰賴意外事件與暴力來決定政府體制,漢彌爾頓的聯邦論提到,民主的核心機制運作乃是透過理性抉擇反思,並改進政府制度與法規從而做出重大決定,在資訊製作與傳播成本低廉的時代,假新聞與速食文章當道,效益不彰且為特定政黨財團所持有的媒體第四權,早已腐化成為國家進步的最大阻力了。
這種狀況,從去年選舉方能窺知一二:關西機場的假新聞事件、執政黨為打擊政敵發動器官捐贈移植案、名嘴的子虛烏有的五百萬收據事件、花名冊到財產來源不清等人格抹殺、意圖將對手打成中共同路人而非與之政策辯論,到近期的造神新聞,諸如韓流發威包子奧斯卡得獎,三市長齊聚天有異相等,不禁令人搖頭嘆息。
真相並不值錢,追求流量與收視才是唯一,操弄愚民政治,而犧牲的卻是國家前進的力量。

何以至此?解嚴後的公共電視法、修改廣電三法、黨政軍退出媒體、大規模民營化與私有化,直到去年中廣與寶島皆收回,媒體的轉型正義看似告一段落,但因加速民營與私有化,且無強力的監督機制與規範,不但紛紛淪落為政黨與財團的私有物,更甚者亦為對岸勢力接收。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兵之策,若有心勢力能取得媒體第四權的絕對控制,輸出加工過的新聞文章,且支持屬意的政治勢力與候選人,以民主終結民主,與俄羅斯在奪取克里米亞半島時的操作如出一轍,怎能不令人內心為之顫抖。
該如何重建第四權,使其真正成為人民的傳聲筒,而非特定政黨勢力的棋子,可從以下幾個面向切入:
其一,規範媒體財團的背後資金,涉及國家安全茲事體大,嚴格排除親共勢力與共產資金,或禁止單一勢力取得媒體公司股份上絕對控制權。
其二,禁止散播仇恨言論與假新聞,媒體應是傳播正確資訊的管道,加重假新聞刑罰的力道與刑責,而禁止散播仇恨言論可參考德國的做法,有效防止他人意圖撕裂族群挑起紛爭。
其三,效法國外建立龐大的公廣集團,如英國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的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日本的日本廣播協會NHK,獨立運作不受政府干涉,讓屬於全體國民的公共媒體,真正發揮第四權的力量,抗衡商業媒體與政黨媒體,打造為台灣文化厚植的戰略基地,並透過強力監督政府,經費亦由全體國民繳交的稅務中支出,輔以各種法規優化與文化補貼,保障公共媒體能在不看商業損益的前提下,產出真正優質的文化內容與公正不偏頗的新聞產物。

雖說美國總統川普時常抨擊各家新聞台為假新聞生產基地,假新聞如何界定也實在難以區別——不利於我黨的都是假新聞,利於我黨的都是公正客觀的報導。
不過,若以此區分恐怕只會重蹈覆轍民進黨九合一大選的慘況,難道做為新聞內容的閱聽者,別人說什麼我們就要照單全收,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喪失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一味的接受他人的文章觀點來主導我們的思考,不得不承認媒體第四權的淪喪與民眾追求速食新聞、內容農場、聳動標題、腥羶色畫面有著絕大的關係,又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去追蹤閱讀國內外有深度的文章、收看國際新聞呢?
這崩壞的媒體第四權說穿了,是這個國家國民製造出來的產物。
台北市議員邱威傑曾在競選期間側錄下媒體公司打來詢問業配的需求,價碼與配合的節目更是攤在陽光下,揭開媒體業配不能說的秘密,為我們打響了改革第四權的第一槍,在這萬物皆可買的時代,媒體也早已淪為巨大的金權工具,事實真相公平正義早已不是首位,建構一個強而有力的媒體第四權乃是新時代民主政治的課題,你我有責,透過公民的參與與互動,思辨文章的可靠性,督促政治勢力退出媒體、拒絕假新聞與名嘴文化、政府建立屬於公民的公共媒體。
當某些人以為能在所有時候欺騙所有人時,公民是時候覺醒,奪回屬於自己的媒體第四權。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