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特斯拉車主感到憤怒的,不是在於他們當了「盤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特斯拉降價消費著的抱怨,從行銷手段、業務服務、二手車價,到服務品質降低維修費提高等等,其實核心都在講品牌認同感——車子買貴了事小,內心鍾愛的「品牌認同感」被瞬間摧毀才是最嚴重的事。
文:沈道廷
星期天很多車主「包圍特斯拉抗議」,論壇上也看到很多鄉民酸「買得起那麼貴的車,還會在乎降價嗎?」。我認為,這個事件很值得好好探討「高端品牌的訂價策略與後續影響」。
說也有趣,我個人跟特斯拉滿有緣,早期幸運參與特斯拉的「換車試乘計畫」,剛拿到試乘車隔天就開到某賽車場上飆到差點沒電,全台灣大概沒幾個人跟我一樣瘋狂(半夜在高速公路還完美體驗到經典的電腦秀斗、停下來重開機的驚悚經驗。)爾後,我也時常收到特斯拉業務寄來的各種活動資訊,特別是在去年底很敏感的時間點,收到多次「免費充電資格即將在2019年初結束,把握最後購車機會!」的廣告。
換句話說,官方勢必早就知道大降價的訊息、只是沒有外傳,反而還利用「免費充電政策即將取消」的行銷手段,狠狠搶到最後一波車主的訂單。現在,突然宣布破盤價,順便還宣布要關閉直營銷售中心,只留下交車員與維修站,我猜,特斯拉總是酷酷的業務們、現在也都正在準備另謀高就了。
總結來說,這次事件可以分為以下五個癥結分別討論:
一、行銷手段讓人反感
最後一波的行銷行為,雖然沒有任何違法,但商場道德上絕對是有疑慮的,昨天還在狂賣招攬最後一批老鼠簽約,明天就開始跳樓大拍賣,無論是誰都會反感,如果換成是健身房、或各種經營長期會員服務的產業,我相信一樣也會被丟石頭抗議吧?雖說「降價策略」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通常有信譽的廠商至少會「找好的名目轉嫁」,絕對不會跳樓拍賣搞得像是要倒閉出清一樣。
例如台灣賓士總代理的玩法,他們甚至為此發明了一個「分期免初付」的新名詞,也就是分期付款前幾期你不用支付,說白了就是「新車直接降XX萬」,倒是官方定價永遠是那個死豬價,從來只會調高不會調低,至少讓之前買車的車主不會覺得價值降低。當然還有更常見的,送乙式全險、送3年免費保養、加送5年保固,全都是車商常用的伎倆,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是降價」,但倒也不至於打壞車主既有觀感。
說個笑話,今年賓士總代理的C-CLASS定價居然又漲了,據說他們品牌的策略就跟房地產或勞力士手錶一樣,年年只能漲不能跌。
就算是業界最常「促銷」的奧迪,每年年底大出清照樣也是透過業務「默默告知有大幅度折價」,不可能大剌剌秀在官網上跳樓特價,不過縱使如此,也已經讓奧迪車主不爽很久了。

二、失去業務的服務
先不談特斯拉這品牌,傳統上多數人買這種價位的車子或精品,「銷售業務」造成的的影響真的很大,回想幾年前,我還不確定要買哪一台車,但偏偏就是保時捷內湖展示中心的業務看我太年輕對我愛理不理、BMW的業務也不覺得我是消費者,就那麼巧,某次賓士的體驗活動認識現在的業務,也才決定買車。
事實上,台灣的汽車市場上,業務員的影響力一直都很大,消費者真的會因為業務好壞的因素,選擇、或不選擇該品牌。我敢大膽假設,有很大的可能台灣特斯拉業務人員,本身也被蒙在鼓裡、到很後面才知道這件事,等於前一陣子還在熱情的告知消費者把握免費充電優惠、要買趕快買,成交了大家開心可以當朋友,期待後面還可以為客戶服務,現在好了,一夕之間業務變成幫兇、接受消費者的怒火,甚至有些業務真的願意長期為客戶服務的,現在由於公司政策被迫離職,也就完全沒機會了。
當然,最可悲的還是某些喜歡被業務員服務的車主,當初好歹也是砸了很多錢購車,搞不好這幾年買保險還刻意讓業務賺了一手,未來恐怕沒有業務可以服務了。
三、可預期的服務品質降低與維修費提高
當一家車商,賣車的利潤驟降的時候,最需要擔心的就是後續服務品質降低、以及維修保養的費用提高,這樣的狀況,特別在小眾品牌市場上更為明顯。
例如最近台灣賓士官方的保養費用再度調漲,據說是因應政府基本工資的上漲、所以工單上的工資時數全都變貴,但多數賓士車主可以不介意這種事情,因為保固過後自己到外廠去保養,基本費用跟國產車差不多,就算需要更換零件,淘寶上也早就有一堆替代品、或外匯車商那邊來的殺肉品,車主有了更多管道,原廠貴,頂多不去也沒差。
但特斯拉這種特殊規格的廠牌,某種程度跟Gogoro電動機車類似,幾乎沒有太多外廠可以選擇,民間維修中心也多數不會處理,車主出了比較大的故障只能乖乖回原廠等報價單,就是被宰的份兒。
簡單來說,特斯拉畢竟是營利導向,賣車賺不到的話必定會從其他地方獲利,例如調高零件價格、提高充電費用等等,同時針對老車主的一些「好康活動」想必也會為了節省成本不辦了,這一切最不爽的,就是那些既有的老車主。
有種LEXUS全面取消Häagen-Dazs冰淇淋試試看,大概就是那個意思,你懂的。

四、二手車價值暴跌
很多人說車子就是「消耗財」,不能跟房子比較,但我認識多數有財務概念的車主,購車時還是會謹慎的考量到「換車的殘值」。
以台灣人最愛的神車豐田來說,買新車的時候花70萬,開了幾年二手車要售出的時候還有4~50萬的殘值,等於這幾年每年價值並沒有減損多少,這樣的傳統思維延續到高價車款上,這也是賓士總代理一直能賣不錯的原因,就算外匯車不斷引進,但總代理自己仍然建立了二手車部門服務原廠車主,調控著不錯的二手價值。例如4年多前我買200萬的車子,現在保固內賣回原廠、可能還有近百萬的殘值可以拿回來。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