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們對於「原住民加分」,真的有很大的誤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原住民為什麼可以加分?這不僅是出於現在政府對過去歷史的補償,還有要藉此復興多元文化,這也是為什麼族語認證後可以加更多分的原因。所以我要說,放下你的被剝奪感,原住民沒有要跟你競爭。
氣到噴出一篇。生氣的時候,文章產量特別高。真是諷刺。
今天看到一則臉書貼文在嘲諷原住民加分,雖然這個議題從我知道開始,就至少吵了15年了,到現在還是在吵一樣的東西,真的覺得時代沒有進步。世界帶給我們的絕望也沒有更少一點,還更多,難怪《真確》那本書我看不完。
我要先說,我是靠原住民加分的台北人,我幾乎不會說母語,只會幾個簡單的單字。我升高中的時候是加了10%,考大學前,先去考了族語認證,91分過關,才獲得了加分35%的資格。雖然如此,但我自己也沒有很喜歡這個政策,但我不喜歡的理由,可能跟你不一樣,總之如果你有耐心的話,還請你慢慢看下去。沒有耐心的話,可以按叉叉離開,請勿在底下謾罵,因為沒有人逼你看下去。
我的加分故事
我是新北市人,就讀一間鄉下小國中,那間國中在我這屆之前,是出了名的流氓學校,輟學、打老師上新聞的事層出不窮,名校不用說了,那間學校有上高中的比例根本很少。
我從國小到國中開始,沒有特別補習成績就還不錯,基本上可以保持在前三~前五名左右。
我其實不是自願要靠加分升學的。我一開始根本連有這件事都不知道。是某天我媽告訴我,她特別回花蓮去辦妥證件,要我好好利用這個資格。
莫名其妙得到一個機會,我有特別開心嗎?沒有,我當下覺得這件事情很像作弊,所以我當時其實很抗拒。但我的學校老師跟我爸媽,都不准我違抗他們的意思,事實上那大概是唯一一次我爸媽干涉我的學業,他們希望我可以順著他們的意思做。我現在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因為我很有機會取得這個家族過去無人能及的學位,但他們不懂我為什麼遲疑,也不懂我會面對什麼樣的同儕壓力。
在大人眼中,孩子們之間的紛爭都是很小的事情;不過對於孩子而言,是他們當時的全世界。「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是每個人念書都曾背過的一段經典名言,只是這件事情對我來說,不能說全然沒有好處。我很感謝能擁有這樣的視野,不過更讓我印象深刻的,大多都只有不好的記憶。
加分後的我遇到什麼事
紙總是包不住火,加分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也許還算幸運,我沒有成為眾矢之的,但傷害這種事情通常也不用多,只要一個就足以造成創傷。
我的一個國小玩伴,聽到我透過加分考到她的第一志願國父女中之後,就氣得再也不跟我說話,我當下覺得自己真的超無辜。
上了高中之後,鄉下土包子如我,挫折更是接踵而來。所有同學大概都對於高中會上哪些課、怎麼上課瞭若指掌,也都利用暑假先修過了。我的暑假雖然還是有做學校提供的作業跟讀完書單,不過因為沒有先修,加上本來也沒有那樣的程度,所以開學的時候,程度還是差了一大截。初次面對全英文授課嚇到不行,剛開始的兩週壓力超大,每天回家都躲在房間偷哭。
某次課堂上,恰好講到原住民相關的議題,坐在我前面的同學,就非常大聲的發表她的意見。她認為,原住民可以靠加分升學很不公平。老師對於她的意見沒有任何回應,現在回想,那位老師沒有適時機會教育真的有點讓我不舒服,但畢竟原住民人數就是少,然後老師可能當時也沒想那麼多。
下課後,旁邊的同學告訴我前面那位同學,我就是靠加分升學的原住民,她尷尬得跑來跟我道歉。我鎮定的跟她說,沒關係,加分前就知道會有這樣的聲音,很正常,你不用因為你的真心話跟我道歉。
成績從小學校的頂標,變成名校的低標,是需要一點時間適應的,真要說加分這件事情給了我什麼好處,那就是我開始放掉我的得失心,我開始尋找成績以外的重心,因為我在學校裡沒辦法靠普通科目獲得成就感。
我成績最好、可以跟其他同學相提並論,甚至超過她們的只有國文、音樂、美術。但這幾個科目在升學學校來說,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
整個高中生活都是我學生時期最痛苦的時候,我怎麼唸,成績都是吊車尾,當時我不僅要忍受這種挫折,還要忍受有些過度在意成績的同學看待我的眼光。她們會因為我的成績不夠好,連帶否定我所有的發言。
加分進名校不代表從此與努力奮鬥絕緣,相反地,反而要更努力才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還好三年很快,我的志願填了再也不用比拚成績的設計學系,脫離了這種無謂的較勁,開啟我快樂的大學生活。
我怎麼看待反對的意見
其實剛看完留言,準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語氣定調可沒這麼平靜,因為我真的太生氣了。但後來想想,要真心誠意溝通,態度還是要好一點,所以我盡可能緩和地來說說我的看法:鄉民對於原住民加分,真的有很大的誤會。
原住民為什麼可以加分?這不僅是出於現在政府對過去歷史的補償,還有要藉此復興多元文化,這也是為什麼族語認證後可以加更多分的原因。所以我要說,放下你的被剝奪感,原住民沒有要跟你競爭。
因為我使用加分的年代距離現在已經有點久遠了,所以我剛剛還特別去查了現在有什麼改變。看起來還是一樣,就是高中每間學校、大學每個科系都會加開原住民幾個名額,讓原住民去爭取。(詳情可以看這裡)
大家對於原住民加分這件事情,意見統合之後,大概只有這幾個:
- 有些原住民家裡很有錢,憑什麼補助?
- 原住民好手好腳、跟我們一樣聰明,憑什麼加分?
- 都市裡的原住民又不像偏鄉原住民這麼可憐,憑什麼加分?
甚至我還看到一個更荒謬的,
- 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早就沒有城鄉差距了,偏鄉原住民學生不會自己上網找教材喔!憑什麼加分!
城鄉差距那個意見我真的覺得很#%#%^,沒有那台東孩子的書屋跟花蓮玉東卡本特是在苦心酸的喔?不要以己之尺度他人之身,簡化他人的痛苦對你沒有好處。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