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成因」與「因果倒置」——你能分清原因和結果嗎?

「對立成因」與「因果倒置」——你能分清原因和結果嗎?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和統計分析,幾乎永遠不可能避免「對立因果」,而一旦忽視這一點,就很容易「因果倒置」,把結果當成原因。

文:馬薇薇、黃執中、周玄毅、邱晨、胡漸彪

你能分清原因和結果嗎?

這個標題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不服氣,原因和結果,連小孩子都能分清楚的啊!天上下雨地下濕,當然下雨是原因,地濕是結果啦,難道還能反過來?

可是你再想想,真的不能反過來嗎?如果一開始地上沒有水,天上的雨又是哪裡來的?古人只知道「黃河之水天上來」,現代人卻知道大氣層裡存在水氣的自然循環,天上下雨和地表水蒸發,這就是「互為因果」或者「對立成因」的關係。

當然,並非所有原因和結果都是雙向的,比如太陽把石頭曬熱了,就不能反過來說石頭變熱會對太陽產生什麼影響。但以上這個例子提醒我們,很多乍看毫無疑義是原因的東西,其實很有可能從某種意義上同時也是結果。所謂「藝高人膽大」,也可以反過來說「膽大藝更高」,這就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係。

曾有人研究家庭關係的重要性,他們說,每天清晨會給伴侶一個吻的人,收入會比沒有這種親密表現的人高出二○%到三○%,不僅如此,他們的平均壽命也會多五年,遭遇車禍和罹患職業病的可能性也更低。

然而,你冷靜下來想想,早上一個吻,固然能增進夫妻感情,改善精神面貌,進而間接地有助於事業發展,可是說到提高收入、延年益壽,這也太誇張了吧?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收入較高的家庭,本來就比較容易有閒有錢維護親密關係,本來就更有條件遠離職業病和車禍這樣的不幸?這個反過來的因果關係,反倒是更符合常識。

再舉個例子,經常有社會新聞說,年輕人因為失戀之類的小事就自尋短見。很多人因此感慨說,這是因為年輕人個性衝動,遇到情感挫折很容易想不開,等年紀大一點就好了,你什麼時候看見老年人為了談個戀愛尋死覓活的?這個說法,當然很有道理。時間和歷練的確會讓一個人性格更成熟,遇事更沉穩。但是你再想想,除了因為「年紀大,所以變沉穩」是結果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比如說,個性太衝動的人,年輕時但凡遇事不如意,都會拚個魚死網破、至死方休,這種人活到年紀比較大的可能性,是不是相對較小?再比如,個性沉穩的人,在年輕時通常都不太突出,反倒是越老越顯出這種氣質的可貴,所以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大都性格沉穩,而引起關注的年輕人,則大都個性比較張揚。

由此可見,這裡有兩個因果性的方向。前一種解釋,「年紀大」是原因,「個性沉穩」是結果;後一種解釋,「個性沉穩」是原因,「(活到)年紀大」,或者說「成為你所關注的年紀大的人」則是結果。兩種解釋都具有合理性,而人們往往會忽略後者,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3781ANALISISy2-62
Image Credit: Depositphotos

其中的重災區,就是網路上經常會看到的、各種號稱來自「權威研究」的生活指南,這也是很多標題的吸睛之道。比如說,有一則曾經廣為流傳的網路文章,叫作〈揭秘長壽十大要素〉,其中一條就寫著,「晚生」能延年益壽。

理由聽起來很禁得起考驗。說在新英格蘭地區有一項針對百歲老人的研究顯示,如果一個女性是自然懷孕,而且是在四十歲之後才生孩子,那麼她比普通的女性活到百歲的可能性會高出四倍。

可是你換個角度想,那些女性之所以長壽,真的是「因為」她們在四十歲之後才生孩子嗎?原因很可能剛好相反:女性的晚婚晚生,和學歷、收入、社會地位、身體健康都是正相關的。別的不說,光說四十多歲還能懷孕生子,那她的身體,應該本來就很好才對吧?所以,才不是什麼在四十多歲懷孕的女性會更容易活到百歲,更合理的說法應該是,學歷、收入、社會地位都高,而且身體健康,本來就能活到百歲的女性,才會更多地在四十多歲的年紀才生孩子啊!

以上這種陷阱,就是一個典型「因果倒置」的謬誤。簡單來講,就是對於兩個相互關聯的現象,錯誤地把它們之間的原因與結果給弄顛倒了。

明白了這個概念,你再去看網路上的很多資訊,特別是那些披著科技外衣的熱門文章,就能知道其中的問題在哪裡了。比如有一則新聞,標題是「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體罰可能影響孩子智商」,有一位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針對八百○六名二歲至四歲兒童,以及七百○四名五歲至九歲兒童,進行了四年的追蹤研究後發現,前一個年齡組中未遭體罰過的兒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經常挨打者高五分;而後一組中,這一差距為二.八分。研究人員因此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孩子都打不得。

像這類的新聞,乍聽之下很有道理,結論也符合常識,所以一般人聽了,很容易相信。但是當你懂了「對立成因」和「因果倒置」的道理之後,就要再仔細想想,之所以有這個結論,究竟是因為打小孩會比較容易讓他變笨,還是因為笨小孩會比較容易挨打呢?如果沒有排除後者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又怎麼能說他們得出了科學的結論呢?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打小孩是對的,而是提醒大家,不管結論多麼顯而易見,也要對推理的過程心存警惕,小心弄錯了因果關係。特別是在這個似是而非的資訊滿天飛、到處充斥著什麼「英國研究」、「美國專家」的時代,我們實在有必要學會一套推理技巧,好讓自己不至於輕易地被那些斷章取義的熱門貼文給牽著鼻子走。

2_c2VhcmNo
Image Credit: Depositphotos

在此,教你一招很簡單的秘訣,可以用來快速檢測那些所謂的「研究結論」可信度高不高。那就是,每當你見到某個證據確鑿、貌似合理的結論時,永遠都要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結論,可不可以做實驗來驗證?什麼意思呢?還是拿體罰與智商的關係來說,「被打」和「智商低」,這是兩個被觀察到前後出現的客觀現象。但是請注意,這只是「觀察」,而不是「實驗」。觀察只能告訴你兩件事前後發生,實驗才能在控制和排除所有無關因素之後,告訴你真實的因果性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