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重返印度支那(五):越南史官記錄一位台灣文人「漂流到越」的經歷

重返印度支那(五):越南史官記錄一位台灣文人「漂流到越」的經歷
截圖自:蔡廷蘭傳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經我在自己的粉絲專頁做一個民意調查票選活動,這個題目名稱很簡單:「若問你18.19世紀台灣史,您會想到什麼呢?」

文:阮氏清金(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大學、長榮大學、成功大學越南文講師,專長為越南語、越南文化、越寮柬關係研究)

本文為系列文章:

代號:星期五調查報告

曾經我在自己的粉絲專頁做一個民意調查票選活動,這個題目名稱很簡單:「若問你18.19世紀台灣史,您會想到什麼呢?」然後我給了兩個選項,機制上只能一人投給一個選項,每個選項還都附上一張和選項相關的照片,一張是中國閩粵兩省從泉漳洲、汀州及潮州等地移民到台灣的地圖,另一張是越南阮朝時期擔任過廣南省及廣義省巡撫官,以及後來任大學士、編著史書《大南實錄》和新加坡見聞《巴陵草》的史官潘清簡的照片。

有「每天學越南語」的粉絲來密我,問為什麼要做這份歷史知識的調查?我表示希望可以透過台灣人熟悉的台灣歷史,來解讀台灣從過去歷史發展脈絡,做輿史學方法和輿情分析。但為什麼要用這兩個題目當作唯二的兩種選項呢?因為這兩件事情正好是台灣的歷史事件,但同時也是台灣如何從歷史史實到社會和區域互動脈絡的自我定位。

會放潘清簡的原因,是因為《大南實錄》曾有記錄一段「越南史官記錄台灣文人漂流到越南」的經歷。那讀者一定會好奇,這兩個選項難道是衝突的?先回答:是的。

369px-Phan_Thanh_Gian
Photo Credit:Wikipedia
越南阮朝時期的政治家、儒家、作家、歷史學者:潘清簡

這兩個選項剛好印證了,台灣到底定位自身是太平洋到印度洋樞紐的一個點(台灣的海峽可以讓我們通到越南),還是亞洲大陸邊陲(台灣人祖先從閩粵移民過來)的事實,然而,我們的主流義務教育在教台灣史時仍是教選項一,選項二我也是到大學後才開始研究。

從史學方法的研究回顧的角度來說,研究「清治時代台灣開發史」、「清代台灣移民史」、「清代台灣閩粵械鬥」等題目不勝枚舉,但是單單研究一個關於蔡廷蘭漂流到越南的研究,以及其記錄越南見聞的《海南雜著》專著研究或當時清代台灣知識分子對越南觀點的研究便相對較少。《海南雜著》是台、越兩國對東南亞遊記文學甚至遊記史料的一種連結和共相,且除了原本的漢文版外,還有俄、法、日以及越文等共五個版本,能夠被翻譯成這幾種語言代表其本身的研究價值頗深,法國甚至還透過這本書的俄文版又翻譯成法文。

需從教育扎根

我們再回到「越南史官記錄台灣文人漂流到越南」這件事,這如果是件歷史事件,那它同時也是台灣和越南的共同歷史,而作為史學方法中避免犯孤證的原則,我們往往會比較來源不同的史料,例如越南官方史書《大南實錄》就有記載此事,也是台灣文人蔡廷蘭的親身經歷,更撰寫《海南雜著》一書紀錄此事。

800px-蔡廷蘭進士第_peiiunwu
Photo Credit:吳沛芸CC BY SA 3.0
位於澎湖的蔡廷蘭進士第

有趣的是,因當時越南明命皇帝的皇后宋氏蘭和蔡廷蘭(字香祖)的名字有通同字,為避嫌,潘清簡在編著史書的時候就給了一個「蔡廷香」的稱號。我覺得台越兩國沒有好好研究這個歷史事件非常可惜,倘若這可以讓台越雙邊在教育和學術成為基本研究課題,那可大大促進雙邊的互相認同。

蔡廷蘭在19世紀30年代因漂流到越南的奇遇完成了這本具有歷史意義的著作,但我們並無意識到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史料和文學作品,而蔡廷蘭雖然沒有在當下時空背景讓台人認識越南這個國家,但可說是立下了台灣對越南、東南亞以及亞洲國家認識的探索先例。蔡廷蘭的《越南紀略》第一段主要抄寫自史記,但絕大部分篇幅都是其親眼所見,和越南知識分子對談、越南居民的接觸所紀錄,代表唸讀《史記》奠定史觀的蔡廷蘭,一樣須從越南本土的風土民情開始認識。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製作的《蔡廷蘭傳奇》)

本文為系列文章: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