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經我在自己的粉絲專頁做一個民意調查票選活動,這個題目名稱很簡單:「若問你18.19世紀台灣史,您會想到什麼呢?」
文:阮氏清金(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大學、長榮大學、成功大學越南文講師,專長為越南語、越南文化、越寮柬關係研究)
本文為系列文章:
- 重返印度支那(一):越南和寮柬兩國的概略關係及發展狀況
- 重返印度支那(二):面對中共計畫滲透寮柬,越南將如何接招?
- 重返印度支那(三):中國世界工廠的優勢,會逐漸轉移到越南嗎?
- 重返印度支那(四):若越南是台灣第一內需延伸和勞動市場?
代號:星期五調查報告
曾經我在自己的粉絲專頁做一個民意調查票選活動,這個題目名稱很簡單:「若問你18.19世紀台灣史,您會想到什麼呢?」然後我給了兩個選項,機制上只能一人投給一個選項,每個選項還都附上一張和選項相關的照片,一張是中國閩粵兩省從泉漳洲、汀州及潮州等地移民到台灣的地圖,另一張是越南阮朝時期擔任過廣南省及廣義省巡撫官,以及後來任大學士、編著史書《大南實錄》和新加坡見聞《巴陵草》的史官潘清簡的照片。
有「每天學越南語」的粉絲來密我,問為什麼要做這份歷史知識的調查?我表示希望可以透過台灣人熟悉的台灣歷史,來解讀台灣從過去歷史發展脈絡,做輿史學方法和輿情分析。但為什麼要用這兩個題目當作唯二的兩種選項呢?因為這兩件事情正好是台灣的歷史事件,但同時也是台灣如何從歷史史實到社會和區域互動脈絡的自我定位。
會放潘清簡的原因,是因為《大南實錄》曾有記錄一段「越南史官記錄台灣文人漂流到越南」的經歷。那讀者一定會好奇,這兩個選項難道是衝突的?先回答:是的。

這兩個選項剛好印證了,台灣到底定位自身是太平洋到印度洋樞紐的一個點(台灣的海峽可以讓我們通到越南),還是亞洲大陸邊陲(台灣人祖先從閩粵移民過來)的事實,然而,我們的主流義務教育在教台灣史時仍是教選項一,選項二我也是到大學後才開始研究。
從史學方法的研究回顧的角度來說,研究「清治時代台灣開發史」、「清代台灣移民史」、「清代台灣閩粵械鬥」等題目不勝枚舉,但是單單研究一個關於蔡廷蘭漂流到越南的研究,以及其記錄越南見聞的《海南雜著》專著研究或當時清代台灣知識分子對越南觀點的研究便相對較少。《海南雜著》是台、越兩國對東南亞遊記文學甚至遊記史料的一種連結和共相,且除了原本的漢文版外,還有俄、法、日以及越文等共五個版本,能夠被翻譯成這幾種語言代表其本身的研究價值頗深,法國甚至還透過這本書的俄文版又翻譯成法文。
需從教育扎根
我們再回到「越南史官記錄台灣文人漂流到越南」這件事,這如果是件歷史事件,那它同時也是台灣和越南的共同歷史,而作為史學方法中避免犯孤證的原則,我們往往會比較來源不同的史料,例如越南官方史書《大南實錄》就有記載此事,也是台灣文人蔡廷蘭的親身經歷,更撰寫《海南雜著》一書紀錄此事。

有趣的是,因當時越南明命皇帝的皇后宋氏蘭和蔡廷蘭(字香祖)的名字有通同字,為避嫌,潘清簡在編著史書的時候就給了一個「蔡廷香」的稱號。我覺得台越兩國沒有好好研究這個歷史事件非常可惜,倘若這可以讓台越雙邊在教育和學術成為基本研究課題,那可大大促進雙邊的互相認同。
蔡廷蘭在19世紀30年代因漂流到越南的奇遇完成了這本具有歷史意義的著作,但我們並無意識到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史料和文學作品,而蔡廷蘭雖然沒有在當下時空背景讓台人認識越南這個國家,但可說是立下了台灣對越南、東南亞以及亞洲國家認識的探索先例。蔡廷蘭的《越南紀略》第一段主要抄寫自史記,但絕大部分篇幅都是其親眼所見,和越南知識分子對談、越南居民的接觸所紀錄,代表唸讀《史記》奠定史觀的蔡廷蘭,一樣須從越南本土的風土民情開始認識。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製作的《蔡廷蘭傳奇》)
本文為系列文章:
- 重返印度支那(一):越南和寮柬兩國的概略關係及發展狀況
- 重返印度支那(二):面對中共計畫滲透寮柬,越南將如何接招?
- 重返印度支那(三):中國世界工廠的優勢,會逐漸轉移到越南嗎?
- 重返印度支那(四):若越南是台灣第一內需延伸和勞動市場?
- 重返印度支那(六):談柬埔寨的「越南情節」
- 重返印度支那(七):談越南、寮國與柬埔寨的軍事聯盟
- 重返印度支那(八):台灣除了對越南輸出華語教育,也應了解越南如何面對中國威脅
- 重返印度支那(九):除輸出華語教育,越南有孫中山研究,那台灣也能有胡志明研究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
最新發展:
-
澎湖有個蔡廷蘭,一次航行意外漂流到越南,還將歷險寫成了《海南雜著》 2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十):美中新冷戰下,論東南亞條約組織歷史和重生的可能性 3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十):武漢肺炎防衛戰裡的「台越同盟」與「中柬軸心」 3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九):除輸出華語教育,越南有孫中山研究,那台灣也能有胡志明研究 3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八):台灣除了對越南輸出華語教育,也應了解越南如何面對中國威脅 3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七):談越南、寮國與柬埔寨的軍事聯盟 4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六):談柬埔寨的「越南情節」 4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四):若越南是台灣第一內需延伸和勞動市場? 4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三):中國世界工廠的優勢,會逐漸轉移到越南嗎? 4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二):面對中共計畫滲透寮柬,越南將如何接招? 4年前
-
重返印度支那(一):越南和寮柬兩國的概略關係及發展狀況 4年前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