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工作徵稿】北京不是我的家,但我只能吞下無力感在外地討生活

【離鄉工作徵稿】北京不是我的家,但我只能吞下無力感在外地討生活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京相距台灣一千七百多公里,飛行時間三個多小時,但真不知道台灣還需要多久才能振作,才能脫胎換骨,才會煥然一新。我真的很想回家。

文:克里斯多福羅賓

北漂,一個去(2018)年縣市長選舉大熱的詞彙,用來暗指某個城市因為又老又窮而逼使青年離家拚搏的傾頹。

看著候選人振臂高呼的新聞畫面,一個個口沫橫飛相互齟齬彼此潑漆,身在北京三環的我歪著頭想是不是搞錯了些什麼?

決定出走

2018年1月,三十出頭歲的我辭去本來的工作,買了張單程機票,踏上從沒想過會踏上的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落地北京。

北京作為首都,也是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再加上以前歷史課本講述金、元、明、清建政於此,對這座城市總有種莊重威嚴的想像。

不過說實在這個選擇有點誤打誤撞,相較於許多台灣人前進氛圍環境相近的上海,當初只因為獵頭找上門,覺得新奇才再往下談;談了一個月左右我就做了出走的最終決定,主要是認為續留台灣未來幾年好像也就那樣,整體環境不上不下,感覺雖然不會更差但絕不會更好,不如抓住機會跳到更大的市場開開眼界,當然薪水比台灣同等級別高了點也是其中原因。

近距離觀察

實際到職後倒沒有太多不適應,由於我身處在行銷廣告業,執行流程和關注點在全世界都不會相差太遠,除了當地用詞跟部分制度略有不同,以及還必須重新認識和熟悉這裡特有的媒介生態與工具。

但最明顯的差異體現在這裡比台灣更國際化、更加速、更有侵略性。

因為市場大而吸引眾多外資外企與外國人,辦公室內也常駐幾個歐美籍同事,走在街頭也是更頻繁可見西方臉孔;同時因為預算多而有更多跨國合作的實現可能,不像在台灣最後往往卡在錢而無法選擇更好的團隊或執行單位。

做事上,包含老闆、主管和客戶對目標更加咄咄逼人、鍥而不捨,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狼性文化」。有時上司對我抱持著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會為對方設身處地頗有微詞,常被提醒今天對別人的良善換來的可能是明天自己的困擾。

從封閉落後的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人被要求學會狠勁拼搏,為了生存目的而拼了命的努力,更要共同為祖國的繁榮盛世奉獻心力。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中國人在經驗了飛躍的發展與轉變後,見證到如台灣七、八零年代那般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的,都同比我們孜孜矻矻。

整個中國過去十幾二十年發展得很用力,透過整體區域性戰略協調發展,幾個億幾個億的砸,高樓紛起聲勢洶湧,從規劃、拍板、建設、完工,短短時間落成迅速,站在商業建築巨體眺望出去有種你正順著湍流的時代巨河航行的錯覺,中產階級以上好像錢都花不完似的,路上跑車名車多到讓人不禁懷疑人生。

儘管2018年經濟數據不太好,創28年來中國最低的經濟增長率,但仍比前一年增長6.6%,而台灣這幾年則都在保2求生存。

雖然大量裁員、緊縮從去年底就風聲不斷,滴滴喊裁15%;京東宣布2019年砍10%高管;美團要人才優化;華為打算「幹掉平庸的人」。不過這陣子試著打開本地求職App想觀望一下機會,還是不少職缺釋出,獵頭也都在積極搭線,每往上薪水少說能20%、30%加著談。

只是「台灣人」這身分明顯不再像十年前還有技術或能力優勢,遇到不少中國人言談中流露出自信與自傲,你必須再度武裝自己、強化能力、調整步伐,才能在這個就業環境中站穩,否則就會被這條巨河給拍打上岸。

職場文化衝擊與薪水跳階,的確蠻好的。

當然,也不是每個面向都是好的。

AP_17039354713516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生存條件以上,生活水準以下

雖然在中國生活某些層面真的挺方便,尤其是行動支付,像在沃爾瑪超市邊逛就能自己用微信小程序刷條碼然後直接支付結帳,連繳手機費、繳水費、轉錢,用手機就能搞定;而物流興盛暢旺,想在家耍廢整天只要叫個外賣外送絕不會餓死,京東或淘寶購物最多三天一周就快遞到門口。

但是生存的基礎條件真還有待加強,無論吃的喝的呼吸的各種品質都讓人不太安心。

北京的自來水屬於硬水,含有的高濃度礦物質容易沉澱,加上管線老舊很難避免藏汙納垢,所以喝的水我都只喝瓶裝礦泉水;至於要吃下肚的食物能自己採買食材盡量自己煮,除了口味太油又偏鹹外,低價外賣店家用的食材、烹飪的環境都不透明;說到空氣,霧霾可說是一大特產(慘?),據說去年北京空汙已經算是近幾年好的了,但時常一早醒來發現窗外灰濛濛,就知道又得戴著口罩出門。

走在路上,甚至覺得民眾的公民素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隨地吐痰或在行道樹邊便溺真屢見不鮮;街邊常四散亂停的共享單車,到底為什麼會堆疊成小山或倒在樹叢裡,我一直沒法理解;無視於號誌穿越馬路的行人,以及沒想禮讓路人的轎車和四處竄行的送外賣機車,都讓習慣於守秩序的我緊皺眉頭。

迥異的社會體制和立場觀點

來之前許多人提醒我,到中國工作就把腦子放空不要想太多,只要關心薪水有準時入到戶頭比較實在。

因為享受便利生活的代價是你得出賣自己的個資,每個App帳號都深度綁定,實名認證是便利的核心來源,包含姓名、證號、電話、銀行卡號無一可匿。社會信用評分聽起來也難以想像,卻真實存在,要是被列上黑名單連高鐵飛機都搭不了。

而從各種人身隱私的監控到思想自由的種種限制,從過海關要求台灣人走其本國人通道到新聞媒體的極化立場報導,這裡的日常都挑戰原本在台灣所養育我的日常:民主價值和自由思維。

雖然認識到的本地朋友普遍對台灣都抱持著正面的好感,對台灣人都挺友善的;當提到了政治、社會體制及民族主義層面,甚至觸及台灣問題,那可就真義和團似了。


“主題徵文:離鄉工作”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