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工作徵稿】北京不是我的家,但我只能吞下無力感在外地討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京相距台灣一千七百多公里,飛行時間三個多小時,但真不知道台灣還需要多久才能振作,才能脫胎換骨,才會煥然一新。我真的很想回家。
文:克里斯多福羅賓
北漂,一個去(2018)年縣市長選舉大熱的詞彙,用來暗指某個城市因為又老又窮而逼使青年離家拚搏的傾頹。
看著候選人振臂高呼的新聞畫面,一個個口沫橫飛相互齟齬彼此潑漆,身在北京三環的我歪著頭想是不是搞錯了些什麼?
決定出走
2018年1月,三十出頭歲的我辭去本來的工作,買了張單程機票,踏上從沒想過會踏上的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落地北京。
北京作為首都,也是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再加上以前歷史課本講述金、元、明、清建政於此,對這座城市總有種莊重威嚴的想像。
不過說實在這個選擇有點誤打誤撞,相較於許多台灣人前進氛圍環境相近的上海,當初只因為獵頭找上門,覺得新奇才再往下談;談了一個月左右我就做了出走的最終決定,主要是認為續留台灣未來幾年好像也就那樣,整體環境不上不下,感覺雖然不會更差但絕不會更好,不如抓住機會跳到更大的市場開開眼界,當然薪水比台灣同等級別高了點也是其中原因。
近距離觀察
實際到職後倒沒有太多不適應,由於我身處在行銷廣告業,執行流程和關注點在全世界都不會相差太遠,除了當地用詞跟部分制度略有不同,以及還必須重新認識和熟悉這裡特有的媒介生態與工具。
但最明顯的差異體現在這裡比台灣更國際化、更加速、更有侵略性。
因為市場大而吸引眾多外資外企與外國人,辦公室內也常駐幾個歐美籍同事,走在街頭也是更頻繁可見西方臉孔;同時因為預算多而有更多跨國合作的實現可能,不像在台灣最後往往卡在錢而無法選擇更好的團隊或執行單位。
做事上,包含老闆、主管和客戶對目標更加咄咄逼人、鍥而不捨,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狼性文化」。有時上司對我抱持著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會為對方設身處地頗有微詞,常被提醒今天對別人的良善換來的可能是明天自己的困擾。
從封閉落後的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人被要求學會狠勁拼搏,為了生存目的而拼了命的努力,更要共同為祖國的繁榮盛世奉獻心力。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中國人在經驗了飛躍的發展與轉變後,見證到如台灣七、八零年代那般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的,都同比我們孜孜矻矻。
整個中國過去十幾二十年發展得很用力,透過整體區域性戰略協調發展,幾個億幾個億的砸,高樓紛起聲勢洶湧,從規劃、拍板、建設、完工,短短時間落成迅速,站在商業建築巨體眺望出去有種你正順著湍流的時代巨河航行的錯覺,中產階級以上好像錢都花不完似的,路上跑車名車多到讓人不禁懷疑人生。
儘管2018年經濟數據不太好,創28年來中國最低的經濟增長率,但仍比前一年增長6.6%,而台灣這幾年則都在保2求生存。
雖然大量裁員、緊縮從去年底就風聲不斷,滴滴喊裁15%;京東宣布2019年砍10%高管;美團要人才優化;華為打算「幹掉平庸的人」。不過這陣子試著打開本地求職App想觀望一下機會,還是不少職缺釋出,獵頭也都在積極搭線,每往上薪水少說能20%、30%加著談。
只是「台灣人」這身分明顯不再像十年前還有技術或能力優勢,遇到不少中國人言談中流露出自信與自傲,你必須再度武裝自己、強化能力、調整步伐,才能在這個就業環境中站穩,否則就會被這條巨河給拍打上岸。
職場文化衝擊與薪水跳階,的確蠻好的。
當然,也不是每個面向都是好的。

生存條件以上,生活水準以下
雖然在中國生活某些層面真的挺方便,尤其是行動支付,像在沃爾瑪超市邊逛就能自己用微信小程序刷條碼然後直接支付結帳,連繳手機費、繳水費、轉錢,用手機就能搞定;而物流興盛暢旺,想在家耍廢整天只要叫個外賣外送絕不會餓死,京東或淘寶購物最多三天一周就快遞到門口。
但是生存的基礎條件真還有待加強,無論吃的喝的呼吸的各種品質都讓人不太安心。
北京的自來水屬於硬水,含有的高濃度礦物質容易沉澱,加上管線老舊很難避免藏汙納垢,所以喝的水我都只喝瓶裝礦泉水;至於要吃下肚的食物能自己採買食材盡量自己煮,除了口味太油又偏鹹外,低價外賣店家用的食材、烹飪的環境都不透明;說到空氣,霧霾可說是一大特產(慘?),據說去年北京空汙已經算是近幾年好的了,但時常一早醒來發現窗外灰濛濛,就知道又得戴著口罩出門。
走在路上,甚至覺得民眾的公民素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隨地吐痰或在行道樹邊便溺真屢見不鮮;街邊常四散亂停的共享單車,到底為什麼會堆疊成小山或倒在樹叢裡,我一直沒法理解;無視於號誌穿越馬路的行人,以及沒想禮讓路人的轎車和四處竄行的送外賣機車,都讓習慣於守秩序的我緊皺眉頭。
迥異的社會體制和立場觀點
來之前許多人提醒我,到中國工作就把腦子放空不要想太多,只要關心薪水有準時入到戶頭比較實在。
因為享受便利生活的代價是你得出賣自己的個資,每個App帳號都深度綁定,實名認證是便利的核心來源,包含姓名、證號、電話、銀行卡號無一可匿。社會信用評分聽起來也難以想像,卻真實存在,要是被列上黑名單連高鐵飛機都搭不了。
而從各種人身隱私的監控到思想自由的種種限制,從過海關要求台灣人走其本國人通道到新聞媒體的極化立場報導,這裡的日常都挑戰原本在台灣所養育我的日常:民主價值和自由思維。
雖然認識到的本地朋友普遍對台灣都抱持著正面的好感,對台灣人都挺友善的;當提到了政治、社會體制及民族主義層面,甚至觸及台灣問題,那可就真義和團似了。
“主題徵文:離鄉工作”的相關議題
- 2019-03-20 【離鄉工作徵稿】用「識人好過識字」來形容澳門職場文化,再適當不過
- 2019-03-19 【離鄉工作徵稿】我只想當個「日本社會」裡「有用的人」,但真的好累
- 2019-03-18 【離鄉工作徵稿】北京不是我的家,但我只能吞下無力感在外地討生活
- 2019-03-15 【離鄉工作徵稿】50歲時我漂向越南,但悠閒的價值觀是我想要的嗎?
- 2019-03-14 【離鄉工作徵稿】離鄉工作並非必須,除非你有夢、你堅持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